故事的核心是小说家对女演员的情感,而女演员又是小说家内心状态的映射。归根到底这还是一部关于自我的电影。
女演员出现之前,小说家与所有人的交往都是不顺畅的,她是一个过于纯粹真诚而直率的人,与世俗格格不入。而女演员第一次出场是借由小说家的眼睛,小说家透过慢慢放大的镜头看到了女演员。
女演员是美丽的、纯真的、柔软的。她不像小说家与世俗格格不入,她好像与谁都相处得不错,所有人都喜欢她,但她又足够纯净真诚。所以小说家对她一见如故。
最微妙的是窗外盯着女演员的小女孩,是小说家在女演员碗里盛了一勺饭。
盯着女演员的小女孩显然是电影里的特殊意象,类似的意象还有《独自在夜晚的海边》里的黑衣人。《海边》的黑衣人源自英熙的内心,而本片中的小女孩来自小说家的内心。
是小说家在注视着女演员。小女孩去而折返,欲去又返,最后跟着女演员离开,这些细节都是小说家内心的体现。
小说家在女演员离开时未经询问在女演员碗里盛饭,这个细节昭示着小说家对女演员的情感其实很复杂,不仅是欣赏与一见如故,也包含着一些扭曲的成分,但此时这种扭曲还很细微。
两人在公园相遇散步、相约拍电影、去饭店吃饭、去书店喝酒。不到一天,两人知己般相互欣赏的关系不断加深。如果故事在这里结束,就太平平无奇,太不洪尚秀了。而且如果在这里结束,小女孩与盛饭这两个细节都没法收回来。
最妙的正是电影最后一部分。
时间线拉到女演员独自在电影院看小说家为自己拍的电影。本片其它片段都是旁观者冷静疏离的视角,但小说家拍出来的影中影却是柔软的美丽的饱含爱意的。
但与此同时,在影院外,小说家独自在天台抽烟,从侄子的叙述中观众得知了电影的制作过程:后期处理过程中全片被来回看了三百遍,无疑是精益求精到离谱的后期。这也是小说家扭曲的一种表现。
女演员拿着野花哼着婚礼进行曲眉眼带笑羞涩走来,与镜头由黑白变为彩色是小说家内心的体现,也是两人关系的体现。小说家对女演员的情感在电影中达到了最高峰。
整部电影在这里结束,小说家是不是真的还在天台?女演员对电影评价如何?两人的关系会怎样发展?观众都无从得知了。
电影里小说家对女演员的欣赏很明显,小说家内心微妙的扭曲却很隐秘,但故事更核心的主线反而是这种扭曲。最后一段把这种扭曲被点破了,两人的关系也因此成为一个未知数。
所以说最妙的正是电影最后一部分。
再结合一下洪尚秀的创作方法:先确定演员与拍摄地点,不提前构思剧本,当天写当天拍,第二天凭心情继续写继续拍,拍到觉得可以结束为止。
那么他可能第一天思维发散写了一个与世俗格格不入的小说家。第二天决定安排小说家遇到一个一见如故的女演员,刚好可以抓着金敏喜饰演这个角色。第三天觉得两人的关系不会仅是知己那么简单,于是安排两人继续吃饭、喝酒、推进关系的同时也暴露问题。第四天两人的关系发生转折。他觉得到这里电影就可以结束了,于是轻轻松松拍完了。
根本不需要严谨的剧情构思,不需要故事大纲,不需要各种音乐、摄影、打光、后期的复杂安排,他对世界强大细腻的感知力与表达力完全能支撑他这种随心所欲的创作方法。
天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