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恩·贝克的固定合作对象邹时掣从美国回到故乡台湾,以台北著名的夜市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单亲母亲与两个女儿的故事。
第78届戛纳电影节颁奖结束,戛纳影评人周提前公布获奖名单,邹时擎导演,肖恩·贝克编剧,蔡淑臻,黄镫辉,马士媛主演的这部华语新片《左撇子女孩》最终获得GAN Foundation发行奖。

《左撇子女孩》海报
作者:Lee Marshall
翻译:陆钰婷
策划:抛开书本编辑部
影片将一些典型的台湾元素带到了大银幕上
1
《左撇子女孩》采用街头实拍手持的方式,画面杂乱、空间逼仄,节奏较快、情节如潮水般不断推进,却又不急不躁地讲述着一个关于女性独立脆弱性与男性特权延续的故事。然而,这些特权有时竟然是由那些正受其压迫的女性亲手维护而一手造成的。
尽管影片采用了“只要有素材就用”的手持摄影手法,但仍具备跨地域传播的潜力——这不仅仅是因为有肖恩·贝克(Sean Baker)的加持。而是影片背后隐藏着沸腾的女性愤怒,同时三位主演的精彩表现也令人难忘。

《左撇子女孩》剧照
这部由邹时掣与肖恩·贝克共同编剧的作品,可以看作是《外卖》(Take Out)与《佛罗里达乐园》(The Florida Project)的结合体。邹时掣和肖恩贝克在2004年共同执导了低成本的中长片电影《外卖》,讲述一位在纽约送餐的无证移民的故事,而《佛罗里达乐园》则是肖恩·贝克在2017年执导、邹时掣担任制片的四部作品之一。
这部影片当中邹时掣注入了浓厚的台湾社会主题,例如在仍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社会中,“重男轻女”的观念依然根深蒂固,以及年轻人为了“转运”而改名的现实情况。
2

《左撇子女孩》剧照
影片开头,舒芬与两个女儿刚搬进城市中狭小的公寓。她在夜市租下一个小吃摊,希望靠此维持生计,大女儿宜安原是优等生,但因家境无法升学,只能在槟榔摊穿着清凉吸引男性顾客,同时陷入与粗鲁老板的一段无望情感;小女儿宜菁则刚转学到新小学,课后常流连夜市,在摊贩们的看护下四处玩耍,其中包括默默喜欢舒芬、善良体贴的强尼,他同时也是片中唯一正面的男性形象,默默帮舒芬度过了债务难关。
舒芬不仅要独自应对家庭压力,还得为曾经虐待家暴她的前夫操办葬礼;她的母亲更是顶不住伪造美国护照的压力,把台北的房子偷偷留给了富裕的大儿子,将舒芬和她的两个姐妹排除在外。更令人心寒的是,家里那位抱守传统的祖父竟告诉年幼的宜菁,不准她用左手吃饭或画画,因为那是“魔鬼之手”。
《左撇子女孩》将母女三人置于社会夹缝与家族压迫的双重夹击之中——宜安是那根紧绷如鞭的神经线,情绪波动大、充满压抑与愤懑;宜菁则以可爱与顽皮成为全片喜剧部分的核心;而舒芬则像一根被拉扯到极限的绳索,她既要维持生活运转,又要面对来自上下三代的情感剥削与责任转嫁。
3
影片中这个“左撇子”的设定,成了这部质感粗粝的影片中最具喜剧意味的引擎——宜菁决定凡是左手做的事,都不关她的事;影片的戏剧张力大多集中在神经紧绷的宜安身上;姐妹的冷嘲热讽与母亲的冷漠之间也无形中促成了一种戏剧冲突。

《左撇子女孩》剧照
当一只鼬鼠突然出现在公寓中,剧情突然转变方向;而真正的高潮则是在片尾——那场设于祖母(舒芬母亲)生日宴上的长镜头实时展开的饭桌戏震撼且极具表现力。虽然它看似像是被“钉书钉”般附加到故事结尾,但在邹时掣的精准导演与肖恩·贝克的细腻剪辑下,依旧有力量。
这场戏有麦克·李(Mike Leigh)与达内兄弟(Dardenne brothers)作品的影子,为整部影片划下强而有力的句点。影片中的“左撇子女孩”用最不完美的方式,说出了最真实的情感与处境。
在性别、家庭、贫困、身份的交错迷宫中,没有指出明确的出路,却以一种坚定的姿态,记录下女性如何在被迫的沉默中寻找自己的声音。

忠泽(书本戛纳记者)
★★★★☆
看画质噪点和焦糊的程度,应该是又一个手机拍摄的作品。肖恩贝克联合编剧+剪辑,本片容易理解为是他这套创作方式的台北版转译-来自《橘色》的宽银幕手机+广角+过曝/高饱和(和台北夜市+几位主角的烟火气真的挺搭的,和 LA不同的风格),平行剪辑;《佛罗里达乐园》里的孩童视角,达福式的骑士角色,以及其作品常见的底层视角以及用喜剧类型解构生活之苦的做法。
增加的部分主要是偏东亚的家庭情节,个人更喜欢“恶魔之手”这条线,家庭线相对有一点潦草。轻松可爱的一部。
陆泫龙(书本戛纳记者)
★★★☆☆
对标的应是《佛罗里达乐园》:经典的鱼眼镜头、手机摄影、以及单亲母亲带孩子的故事。在重男轻女的传统社会背景下,“左撇子女孩”被视为恶魔的象征,来自贫苦的诅咒勾连起一个破碎家庭的群像,展现出邹时擎/贝克一如既往对底层女性生存困境的关注,但也通过小女孩的视角注入了非常多的幽默元素。最后的宴席“大龙凤”迎合了经典的东方叙事,可惜的是在情节玩脱后没能用人物兜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