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该集导演郑苏杭的手记:
大家好,我是《空间,让改变发生》的导演苏杭。当我开始写下这篇导演手记时,才有了这个片子终于做完了的实感。这个片子给我带来了很大的挑战,现在我的脑海中就已经闪过了无数个艰难前行的时刻,在这还是跟大家聊聊拍摄制作过程中的趣事和感受吧~(绝对不是试图掩盖痛苦!)
本集的第一个人物,梁骥,也是第一个线上沟通过后我内心就十分确定的拍摄对象。在联系之前,我以为以“厕所”为主题的通话大概会在四十五分钟内结束,但没想到这一聊就是两个小时。其中最吸引我的,是梁骥老师私藏的一个相册,他将其称为“反人类的设计”。从他身边的环境开始,不符合观看习惯的标识、让残障人士一秒翻倒的楼梯、造价飞起却能把人烫伤的豪华厕所等等,从他无奈又幽默的吐槽中,我也逐渐了解到他专注于厕所设计的初衷,也就是片子里讲到的,以人为本,在这种我们最习以为常的公共空间里,从使用者的使用习惯和需求出发去做设计。
同时,在跟梁骥老师沟通的过程中,也不断地让我产生一个思考:是谁在设计我们的厕所?尤其是在一些特定的场合,女性都会面临的一个问题——排队。梁老师也针对这个问题给出了解答,因为很多厕所设计都是男性,没有考虑到女性因不同的生理特征带来的需求,因此背后的设计逻辑不是应该看面积,而是应该看使用时间。梁老师对于厕所的研究跟关注也是时时刻刻的,他平时还会在社交媒体上搜索跟厕所相关的吐槽,并主动认真地去回答陌生人的灵魂拷问。(没有鼓励大家创建厕所吐槽bot吸引梁老师注意的意思!)
在看过我们片子之后,如果你也有机会上一次北京的胡同公厕,希望你能够发现其中的设计小心思。但你如果恰好拥有了一次不那么美好的如厕体验,那么恭喜你,能够更加感受到设计一个不起眼的厕所的重要性。其实这类的厕所设计是一系列的大工程,涉及到各方的协调沟通,设计师能够做到的并不是全部,因此提高全民的如厕体验,也是一个社会各界共同关注和努力的过程。
在拍摄朱竞翔老师的过程中,我常常有这样的感觉:他是真的想要教会我们怎么盖房子!这其实也是朱老师和团队研发的轻型建造系统的目的之一,用最省时省力的方法让普通人也能盖房子,并且这样的房子是真正能够去解决问题的。朱老师给我的印象便是这样,在幕后用设计的力量调动起所有环节去为人们服务,而在这过程中各方都能受益。
我们在港中大的置景环节,只要朱老师在场,一定会帮我们一起想办法,并且亲自上阵帮忙。尤其是当置景过程出现了卡壳的情况,便能看到朱老师开始思考,大脑飞速运转,找到一个能够让这个场景得以快速实现又能实现拍摄效果的方式。从爬上桌子拧灯光调试,到快速搬运木版至合适位置,种种的亲力亲为,也让我看到了一个“解决问题的人”的真实模样。
说起朱老师设计的童趣园,也有一个很巧的事。多年前,我们的几位小伙伴拍摄的片子里出现了童趣园,也是我们第一次知道童趣园这个空间,后来我们团队的另一部纪录片《但是还有书籍》第二季中,同样也出现了童趣园,而这次,我们拍摄到了童趣园的设计师,某种程度上实现了一个闭环。这也可以看出,实际上童趣园已经在许多村子里得到应用,我们甚至觉得,童趣园服务到的人口数量,比片中朱老师保守估算的得还要多很多。
最后,来聊一聊拍摄张唐的故事吧。这位主人公的心路历程,可以说是世界上的另一个我了,正好在我痛苦地做着这个片子的时候,张唐也在经历她的迷茫。难怪我会觉得有一种莫名其妙的熟悉感。而张唐面对我们镜头的真实讲诉,也改变了这个故事的走向。
原本我以为对这个故事的预判,只要通过几次拍摄和设计就能实现,然而在第一次采访中,我们才真正意识到了社区设计给设计师带来的挑战。而对于片子的呈现来说,我们会考虑到观众是不是更想看到一些做得很成功、有明确结果的设计呢?但这些所谓成功的结果,都是被人们看见的作品。我想世界上一定有无数的设计师在不同的角落里在与他们的设计作斗争,这个过程一定不是轻松的,那么为什么我们不能将这些拉扯的过程呈现出来呢?哪怕我们还没有看见它的结果,而无论它是好是坏,背后的思考和努力的过程能够被大家了解,也是有意义的吧。
因此,我们也遵循了张唐面对的实际情况。比如,我们很想拍摄到开居民议事会的过程,但实际上当时二巷的计划并没有到一个新的讨论阶段,所以我们也想了一些别的视觉表现方式来还原这个过程;当我们想尽量把二巷的自行车棚拍得厉害一些,希望能表达出这个空间对附近居民对意义时,却发现这个车棚本身也存在着设计师跟居民的矛盾。既然这样,我们便顺从着这个冲突,去挖掘设计师内心的思考与后续的解决方案。于是便有了现在片子里二巷的故事,我也很期待二巷的未来。
很幸运的是,我们的片子也等到了花开之时,从反光的棚顶,到有了花槽、一起播种,再到种子的陆续发芽,直至盛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