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电影一直想写,却一拖再拖,今天补上。
———————
《机器人之梦》,是西班牙导演巴勃罗贝格尔的,动画长篇,一部很好的解读现代症候的电影文本。
小狗是主角之一,他始终处于匮乏状态,因而不断寻求亲密关系的以弥补缺失,一次广告偶然使他选择购买“机器人朋友”(小蓝)。这一情节带有浓烈的寓言意味,智能机器人成为亲密关系的替代绝非偶然,而实际是时代的症候。现代人面对人际关系的缺失,不再寻找与人的深度的亲密关系,反倒用寻求“买来的”机器人/宠物猫狗作为替代,在本质上这是一种想象性、自恋式的亲密关系,因为其在幻想的层面将猫狗视为有情感、意识的主体,甚或亲昵地称呼为“家人”、“子女”,宠物的动作表情无关其本身的行为表达,而是被解释为“人性化”的体现,卖萌、撒娇、鄙视、嫌弃等等人性化代称,似乎我们是在同真正的“人”打交道。然而,无可置疑的是,任何宠物与机器人都带有主奴关系的烙印、即使被想象地人格化,也不可脱离“物”的属性。当这种主体被自主行动的现象所掩盖时,一切都尚显与人无异,似乎暗示人其具备“主体性”本质的假象,但当机器人/宠物在现象层面失去自主行动的能力时,主体的缺失地位在社会层面暴露无遗——首先是不被承认为行动主体、其次是不被承认为法律主体。在电影中,这种矛盾集中体现在小蓝因进水故障搁浅于沙滩后,机器人属于“物”的属性展露无疑,作为双重主体的消解,其一方面失去了行动能力的主体性,另一方面又暴露了法律主体的确失,即——不被视为“人”,而是一次一次被拾荒者视为机械零件而肢解、作为机器垃圾而报废。任何涉及人工智能伦理的议题都不可避免要涉及这一领域,即作为有意识的行动主体和不被承认的社会主体的矛盾。颇为有趣的是,作为兼具人性与物性的“智能机器人”的概念可以巧妙地替换为种种边缘群体议题:女性(性别)/东方人(东方主义)/有色人种(种族)/底层人(阶级)/原始人(文明)/异教徒(宗教)等等,其共通特征是:主流凝视下的他者化、非人化。即不仅在人格上不承认其行动主体地位,社会亦因此不允诺同等的法律主体地位。于是,一切丑化、敌对“智能机器人”的心理机制,都应是值得警惕的,其暗含着主流对边缘的他者化。
回到电影中来,当机器人搁浅于海滩丧失其行动主体的地位之时,导演创造性地以四段“机器人之梦”,在想象的纬度重新赋予机器人以主体性:在四段梦中,机器人想象在自身或他人的帮助下,重新掌握了行动能力,从海滩上脱困,企图回到原本的亲密关系中。但这四次梦境被真实依次戳破,也使得机器人丧失左脚和身体,最后被淘金者卖于废品站,身体被肢解。
而此时的小狗为拯救搁浅沙滩的机器人做出了种种尝试,但由于天气原因的闭园,也使得其种种努力都被社会框架所拒绝。在匮乏依然未得到消除的情况下,小狗不得不试图用新的关系取代与小蓝的亲密关系:首先尝试以人的关系取代,他试着参加滑雪活动以结交新朋友,却被一对情侣无情排挤针对,最终落魄而归,这暗示人际关系的失败。其次是与梦中创造的雪人发展亲密关系,但在小狗的梦中,雪人得到许多人的喜爱,而小狗却因众人的嘲笑而恐惧,这暗示以绝对幻想维持想象性亲密关系的失败,即完美自欺的无能。最后试图和一只(女)鸭子建立暧昧关系,正在一切似乎好转之时,鸭子却突然赴往欧洲,只寄来一封告别的书信,于是爱情这一神话也走向失败,自我拯救成为不可能。“人与人”关系的不确定性,无法掌控另一个体或双向关系的无力感暴露无遗。在三重失败下,小狗的匮乏仍然无法得到弥补,它又试图将关系重新锚定在原有的机器人身上。然而,它却不知道机器人已经被报废在垃圾场。小狗悲痛欲绝地试图在沙滩找到小蓝的痕迹,却只有一截断肢,直到沙滩满目疮痍,沙滩游客们愤怒地将它驱逐。
机器人小蓝原已在垃圾站被肢解破碎,一位独立浣熊发明家受到“制作自己的机器人”口号的启发,淘到了它的头骨,浣熊用收音机和其它零件“复活”了机器人,并与小蓝重新过上了与之前一样平稳而愉悦的日子。而小狗在痛苦中又买下“新机器人”(小黄)试图替代小蓝的位置,双方都过上了新的生活。直到结尾——机器人小蓝通过顶楼的窗户看到了小狗,它在一瞬间幻想到了重逢的狂喜,但镜头一转,又回到浣熊安静做饭的场景。在犹豫和挣扎下,小蓝最终获得了真正的一次“自主”,即一次脱离主仆关系的独立抉择。它选择用一次想象中的舞蹈“告一段落”,在顶楼用自己“录音机”身体放映了电影反复奏响的主题曲——September。而街道与小黄并行的小狗听到音乐,忽然悸动地瞥到了顶楼小蓝的影子,小蓝却躲得严严实实,选择放弃过去的关系。于是,它们两人在歌声和幻想中,奏起舞来,在想象中完成了对创伤的治愈,对过去的和解。
它们跳起舞来———跳舞、跳舞、跳舞,一直地、不停地跳下去,跳到片尾曲,跳到荧幕骤黑,跳到观众离席,跳到曲终人散。

最终《机器人之梦》的结局暗示着:现代人拒绝了与人的关系,而是选择与“商品性”的类人发展想象的亲密关系。这原本是一个浓郁的时代悲剧,而导演赋予机器“神话”般的跳跃,冲破了“物性”的桎梏,让机器人获得了自主权,实现了双方的解放,在观影效果上使本片成为一次治愈,而非持久的伤痕。

ps:
朋友本拟打算邀请暗恋的女生观看,但由于邀约失败,遂本人成为替代品(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