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到底能从这样一部作品中得到什么启示?“去感受就可以了,为什么非要得到什么呢?”非常认同,我也拒绝阅读理解式评价,或者称概括更贴切。但另一方面,我想环球耗资巨大推出的三小时整人物传记片也绝非仅只满足导演的心血来潮—也许诺兰真的这样想。
从观感来说,这是我所看过的其导演序列中最为“复杂”的一部作品。
一个性感的科学家,是的,基里安•墨菲的特写。性感是这位敏感富有才华的爱尔兰演员,是出身富裕、风流但感性的犹太裔科学家,也是诺兰高超的拼贴能力—不是调度。从结果来看,三小时能保持高强度信息输出同时不让观众倦怠,依靠的是堪称繁复的拼贴与剪辑。原子世界的碰撞、爆炸、坍塌衔接着写满焦躁不安的面孔,本就无强因果联系但程式相同的事件交叉剪辑,这种方式让观众误以为置身慷慨激昂的历史转折点中。但焦躁不安的面孔是人为强行塑造的,还是影像平滑流动所生成的?奥本海默所展现出的心理和行为复杂性与矛盾性:为何试图毒杀导师?求学时代和与斯特劳斯相遇并进入原子能委员会的关联?曼哈顿计划中与情人的幽会的心理?泰勒口中“越来越像政客”、格罗夫斯眼中最适合的负责人与空投日本后的心理煎熬,他的圆滑(相对地,或者说是天赋)与坦诚……受够了程式化的天才模版,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有着酒神精神,背着十字架的科学家,但这仅仅是我们所看到的。紧凑富有动感的节奏背后,我们尚未知晓交叉剪辑背后的逻辑关联。《薄荷糖》如果顺序剪辑将会是一场灾难,《奥本海默》一样是。后者的既有素材将将能够支撑起一部不错的传记片,庆功会的脚踏、原子的碰撞、爆炸、衰变、亡魂上身哭泣的男女种种,当然还有核爆实验,我们并非靠近或者说理解了这个人物,而是变得愈发神秘与遥远。我当然愿意拥抱复杂与多意,但这是人为的,是拼贴的,是强迫接受感官刺激而留下的后遗症,所引发的思考不过也是前作智力解谜游戏的承袭,我们依旧需要动用挥之即逝的记忆与不多的知识储备去推理他的每一个决定。
影片的重头戏放在了麦卡锡主义下奥本海默所遇到的政治审查和迫害,而在这一过程中,他所表现出来的既非不谙世事的天真,也非永不妥协的顽强,而是一种接受被动的主动。这种钝感与其妻、同僚所展现出的勇敢显得尤为明显。这种泾渭分明并不构成人物性格与心理的多重性,而是编排的失衡与力不从心。既是天才科学家,可以游走在学界、政界的金童子,也是面对污名与攻击无力拒绝反击的普通人。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也是影片所动用繁复剪辑的唯一必要性—如何将本就干瘪的人物经历化腐朽为神奇。
毕竟学理性超强的原子弹研发过程无论以何种方式都难以单作传记载体,而占据更多笔墨的两场辩驳戏又并非人物塑造的必要,那么在今时今日,重提旧事无疑是导演的表达所在。我们需要警惕的,是一切以主义包裹着的私心怨念,对独立思考自由人格的践踏与抹杀。只是感慨现在急转直下的速度,我们已见怪不怪了吧。
无题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近期热门文章(Popular Articles)
该作者其它文章(Other Articles)
终有一天,我们不再需要男子气概
“我们”并不是指现代社会的全体自然人,而是指这其中的男性朴赞郁不吝赞美地说这是近20年世界最优秀的恐怖片,我想他一定会喜欢的。因为不论是前作《分手的决心》、《小姐》,还是在近年来目之所及的主流、非主流类型片中,保守主义式的男子气概正 ...
首演之夜
本文基于微信群讨论整理而成,并非个人原创。本次活动共28人参与讨论,22人打分,平均分为4.25(五分制)。已经想不到任何多余的定语再去描述一部娄烨的新电影了,每次新作上映,各种评论恨不能都把他的创作史再拉一遍。总而言之,期待早已拉 ...
为孤独划注脚,为自卑立尊严
如果你从《狐狸猎手》看到《卡波特》,你能很清晰地看到贝尼特•米勒的创作特点—尽管只有三部长片,对于非虚构类题材的偏好,更重要的是对于孤独、自卑人格的着迷。某种程度上,自卑的另一边很可能是自负,是毁灭。贝尼特•米勒往往捕捉着他片中角色 ...
我看海上传奇
也不知花也怜侬如何到了梦中,只觉得自己身子飘飘荡荡,把握不定,好似云催雾赶的滚了去。举首一望,已不在本原之地了,前后左右,寻不出一条道路,竟是一大片浩森苍茫、无边无际的花海。人像与物像的结合,物像作为心像的外化。而物像又大于人像,人 ...
迷失在宇宙里的蚂蚁
严格意义上,街区电影并不属于电影类型中的一种,它更像是一种亚文化电影。无论是街区电影巅峰《为所应为》,2008年的《格莫拉》,还是2019年的《悲惨世界》,我总是对于此类电影中所呈现的不同背景、不同样貌的街区文化所吸引。街区是有主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