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止今天,《明日战记》某瓣评分6.4,票房5.6亿。
对于一部斥巨资制作多年的电影来说,数据是那么的冰冷。
对此,不知古仔是否心灰意冷。
至于我,多少有些意难平。
港产科幻片都拍到这个份上了,你们还想要怎样?!
在我看来科幻片大致可以分为四个象限:
1、思想性与技术性皆优。比如《2001太空漫游》《银翼杀手》《终结者2》《黑客帝国》《盗梦空间》《星际穿越》《人工智能》《普罗米修斯》等。
2、思想性突出,技术性一般。比如《E.T.外星人》《降临》《机器姬》《湮灭》《月球》《无姓之人》《蝴蝶效应》等。
3、思想性一般,技术性突出。比如《星球大战》《异形》《侏罗纪公园》《后天》《创:战纪》《变形金刚》《环太平洋》等。
4、思想性与技术性皆差。比如《重返地球》《洛杉矶之战》《超级战舰》《上海堡垒》等。
第一类多为艺术+商业片导演的大制作影片,比如库布里克、斯皮尔伯格、卡梅隆、诺兰等。
第二类通常是很多新锐导演在获得好莱坞主流资本关注前的中小成本试水之作,比如维伦纽瓦、亚力克斯·嘉兰、邓肯·琼斯等。
第三类往往是商业片导演在某个科幻片新领域尝试某种新技术的创新性作品,比如:
1975年乔治·卢卡斯在《星球大战》里尝试传统模型+电脑特效,并为此成立了工业光魔特效公司;
1978年雷德利·斯科特创新性的将太空科幻与恐怖片嫁接,鼓捣出《异形》这一新片种;
1992年斯皮尔伯格在《侏罗纪公园》里首开恐龙片先河,将以前只能在博物馆看到的恐龙化石还原为鲜活的银幕形象;
2004年罗兰·艾默里奇将电脑特效运用在气候灾难片《后天》里,成为一代灾难片大师;
2007年迈克尔·贝用新技术消费老IP《变形金刚》,从此让机械生命体的银幕形象变得超级精密与复杂;
2009年约瑟夫·科金斯基用特效打造出令人炫目的赛博朋克元宇宙《创:战纪》,开拓了一个崭新的视觉特效风格;
2013年吉尔莫·德尔·托罗用特效了却他长久以来的机甲+怪兽漫画情结,《环太平洋》前无古人,后有来者……
这个后来者便是古天乐的《明日战记》,它明显应该归于“思想性一般,技术性突出”的第三类科幻片。
很多观众诟病《明日战记》情节弱,但这一类电影原本就是冲着技术探索而去,能完成特效的突破已然很了不起了,故事薄弱情有可原。
观众们未免要求太高了些。
看看好莱坞之外其他电影工业地的科幻片之路,就能明白这“第三类”的道路之艰辛:
2010年印度神片《宝莱坞机器人之恋》横空出世,惊艳世人,之后高水准科幻片绝迹宝莱坞;
2015年日本的机甲动漫元老押井守推出真人机甲电影《次世代机动警察:首都决战》,后果堪称史诗级灾难;
2019年国内首部大制作科幻片《流浪地球》上映,开启了中国科幻片的大门,之后很快被《上海堡垒》关上;
2021年韩国首部太空科幻片《胜利号》亮相,视效卓越,口碑却难如人意……
这些影片的商业属性都要大于艺术属性,是各国电影工业尝试挑战好莱坞技术霸权的先锋,结果不一,但其情可嘉。
回到香港这个曾经的电影繁盛之地,介于受众有限,港片的投资体量一直较小,大制作科幻片更是凤毛麟角。
《卫斯理》系列都是冒险题材为主,《未来警察》《机器侠》是粗仿机甲与变形金刚的劣作。
本次《明日战记》绝对算得上是港产科幻片的开山之作,投入之大、历时之长、技术之新,难能可贵。
想一上来就出品思想性与技术性皆优的“第一类”,实属奢望。
还望大家包容些,不要轻易关上刚刚打开的港片科幻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