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那我存在过吗?

这是我看完《年少日记》后反问我自己的。

电影中的一家,香港人,中产阶级,较高的社会地位,有良好的人脉关系,家庭美满,父亲是律师,母亲全职教子。于我来说,他们已经是我奋斗人生的终点了。

他们都活成这样,那我,我们这十四亿这样过来的人呢?我,真的存在过的吗?

我一直在犹豫要不要写这条长评,我每次回想都是一阵心绞痛,我很多次提及本片,因为刺痛我的场面总是能在电影中找到雏形。

所以那我觉得,很有必要。

今年有两部坠楼的电影惊艳亮相世界影坛。一部剖析婚姻,另一部剖析过往。一部惊讶了所有欧美人,一地鸡毛,开始怀疑婚姻。另一部在东亚家庭埋下了巨大的种子,隐隐作痛,开始审视自己。前者是《坠楼死亡的剖析》,后者是《年少日记》。

...

欧美媒体上不少人把《坠楼死亡的剖析》当成年度最佳,毫无疑问地说,《年少日记》就是今年最好的华语片,因为它清晰地诉求,呈现一个疥疮,化脓后留下的伤疤,隐隐作痛。它够典型,够心痛。

...
01-够典

电影中郑中基饰演了一个非常典型的东亚精英阶层的爹,用自己是土根一步一步做到精英律师这个阶层来的。所以他深知来时的苦楚与心酸。他的阶层和思想就是像东亚家庭的暴发户思想,一个号练废了,那就练另外一个。

他在本片处处打妻子,打儿子,用趾高气昂的语气说:“钱是我赚的,这个家的一切都是我的。”

...

而母亲被打只能忍着,熟视无睹,因为她知道这种身份地位的认同。

...

这种对东亚“爹”的刻画是恐怖入骨的。因为他是怎么过来的,所以他就将自己的表达加注在这两个孩子身上。

而身为母亲,是旁观者且无条件地遵从“一家之主”的思维,在被老师找,孩子成绩太差要留级,母亲没有安慰,而是说:“如果我跟你爸离婚,一定是因为你。”

这种落差是来源于他们中产阶级的姿态。一个家庭中两个孩子,一个是天才,一个是天生的庸才,父母的偏爱与关注,炫耀的资本,一定是那个优等生。

整个家如同这个家的父亲的信尺一样。

《涉过愤怒的海》里黄渤饰演了一个其实不爱女儿而是爱喜当爹的爹,那《年少日记》里爹更甚,也不是幡然醒悟的,而是终身受报复的,如同另外一出《血观音》,长命百岁是我对你最恶毒的祝福,没被原谅。

他只能用“他爱过他儿子”这样的自我安慰与愧疚,安慰,结束自己的一生。

...

“香港十岁学童坠楼自杀”

这几个字如果出现在你的脑海里,你的脑海中会浮现出怎么样的画面?

港版的正式海报标语是“好好记住”

...

对于电影来说,这就是要好好记住的个例。

我在听映后主创交流的时候得知,说本片剧本从2015年有框架,2018年初稿。而导演卓亦谦透露说本片从拍摄只用了19天。

...

我的短评第一句就说:“真正的《阳光普照》。”果不其然是洞察了其中的关窍。

钟孟宏拍了一部《阳光普照》也是讲跳楼自杀后家庭创伤的。英文名的“A Sun”也对应只剩下“A son”。

...

而不同于《阳光普照》,选择了把那道光照在了一个善良,所有人都觉的是好学生,却沉默寡言的抑郁症患者身上从而引起巨大的山洪。

...
...

每每想到里面的某些场景,我都能被制衡,因为我的人生,好像有杰。我活的如此平庸,但快乐。但我最后活成了有俊,是因为我扛过来了,即使我不快乐。

我没有电影中的中产阶级,但我活下来了,我也不得不活下来,我背负着巨大的期待与厚望。如同电影中的一幕:“一高中生跳楼。”底下的评论是冷漠的,杀人的。

“大家都是这样的,怎么你就先倒下了。真是糟蹋父母的钱。”

我也怨不得谁了,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做,我也不知道我怎么活过来了。

因为我长大了,早不敢翻《年少日记》了,更何况我没有日记可翻,我只有内心深处无尽的悲伤。

只能算了。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