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问:为什么我家花瓶里一直只插一朵花?
AI会告诉你:这可能是一种美学追求、意境表达、空间适配、个人需要。
儿子说:为什么来着……我忘记了。
母亲回答:在儿子上小学时,有一天,他给我带回来一朵郁金香,我很开心。从那里以后,我就习惯在家里的花瓶里插一朵花。
如果你问:什么是“一半的烟花”?
AI会告诉你:某某旅游胜地的花火大会上,烟花会贴着湖面发射,从湖的对岸看过去,烟花看起来就是一半。
儿子说:还真有这种东西啊。我还以为是我妈的胡言乱语。
母亲回答:我们住的房子楼层很低,当对面放起烟花,因为建筑的遮挡,我和儿子看到了“一半的烟花”。当时我说,“这么美的东西有一天也会忘记吧”,儿子却说,“不会的,因为是一半的烟花”。我还想和儿子一起,看一次“一半的烟花”。
电影《百花》从记忆的角度,把人类和AI放在一起做了个有趣的对比。“忘却”是人性最难模仿的特征,也是人类最难躲避的命运。
记忆是一条长长的走廊,两侧布满大大小小紧闭的门。不耐烦的儿子只想快点走过去,在他身后,患有阿尔兹海默症的母亲吃力地跟上,却总是推开错误的门,尽管如此,母亲还是一扇一扇地推着,直到她再也推不开一扇门。
当母子走散在记忆的长廊,走丢的到底是到底是母亲,还是儿子?
儿子以为母亲被困在了记忆的长廊,可母亲只是找不到那扇名为“一半的烟花”的门罢了——“一半的烟花”象征着她私奔前和儿子温馨相处的氛围,这扇门是由儿子关上的——可她还记得好多和儿子生活的时光,也记得那场自己“不后悔”的私奔,记得自己的隐忍、羡慕、心动、震惊、痛苦、歉意……可儿子被困在“被抛弃过一年”的仇恨之门里,再也走不出去,仿佛忘却了其余和母亲快乐的日子。
因有葛西百合子在疗养院里说出的那句“可是我不后悔”,与其说这是一部有关母子情的电影,不如说是有关“记忆”的故事。
因此,笔者以为《百花》这个名字更好,而不是《我和妈妈的最后一年》。在日语中,“百花”(ひゃっか)有百花盛开的意思,象征着多样性。人的记忆正如拼图,没有标准拼法,多拼一片可能是爱,少拼一片就成了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