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7.9
前言:
看完才知道本片是王家卫处女作,我觉得风格已经挺成熟了-即便不是我喜欢的风格,但本片却超出预期。
看之前我对王家卫还是有些抵触心理的,不光是单纯因为他的作品,也是因为他在国内(文艺圈)太受推崇和吹捧,对他则有些敬而远之。
对王家卫的态度比较复杂很重要的原因是他本人的作品在文艺和商业、爱情和警匪之间暧昧摆荡,在一二流之间徘徊。我不敢相信能拍出《春光乍泄》和《重庆森林》的人还会拍出烂俗的《繁花》。
简评:
王家卫拍的警匪片(其他港片我没看过)就像美国对黑帮和西部的戏剧化处理一样,放大了其浪漫和神话色彩 ,营造出英雄主义/大佬情结。这种处理必然导致和现实生活产生距离,不过是否必要吗?在强化了某些东西的同时必然也导致了一些东西被忽视。通过夸张的视听手段渲染,甚至是直接的冲击力营造出暴力美学和惨烈奇观。如处在生死边缘的人,钱财和生命似乎都轻而易举可以得到或抛弃,而欲望诉求却被凸显强化-“只想威风过一次,当一日英雄”。观看这类虚构作品就像看成人童话,明知道是虚假的却依旧选择相信。
本片聚焦于香港底层社会年轻人混乱的生活,在情谊和残酷现实之间的两难境地;善恶的并置、霓虹都市和阴暗市井的反差。但风格和表达方式则和同样描绘底层人物悲剧的《小武》大相径庭。
这样的作品评价容易两极分化。总体来说观感很强烈,一方面对视听风格和狗血的剧情十分排斥,一方面强烈的情感体验又深深吸引和触动着我。本片像《阿诺拉》一样混乱且爆裂,然而主旨内核却隐藏于悲剧的另一面-深井中的悲悯与情感微光。关键在于,这样的爆裂美学如何做到不过度、尤其是不能用直接的感官体验吞没了情感思考,不能将悲剧掩盖了批判反思。
此外,还是觉得不如戈达尔深刻和纯粹(原谅我用这个词),个人总是处在被动的关系中,缺少个人主动的思考。
本片王家卫的质感已经有了,抽帧形成动画的质感,强化了运动效果。不过那些做作的诗意句子实在无厘头让人出戏。对于营造大片场面和奇观我觉得是做作,费力费钱还失真,本末倒置。
ps. 求名求利求情者难全,讲求太多必然引起纷争,出来混没有好下场…(有的话也拍不出来)
维度 ★(1-10) 备注
思想深度(学术文本价值) 7.7
个人感受(观众传播价值) 8.0
社会/历史/时代价值 8.2
叙事水平(文学价值) 7.7
技术完成度/美学创新(专业价值) 7.9
25.6.1 小西天
王家卫影展第一部
王家卫处女作的爆裂美学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近期热门文章(Popular Articles)
该作者其它文章(Other Articles)
评分:A-8.0首先,谈谈标题“1951年的欧洲”。一个时间-1951,标志着战后重建期的末尾,战争的问题已经被转化至次要位置了,无论是罗西里尼——在拍完“战争三部曲”后便将目光移至了新的现实问题——还是其他人都开始从战争的阴霾中离 ...
简评
评分:7.9和奥尔米《米兰心事》、《工作》类似,本片既有着旅行者眼中异域风光的魅力-独属于意大利的街头风情和城市景致,也有着与之对应的人物内心氛围和情感纠葛。精巧严密的情节同纪实性的风格完美融合,戏剧性以难以预料的方式恰到好处地蕴酿 ...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运动80周年纪念-兼评罗西里尼“战争三部曲”
公众号图文版:https://mp.weixin.qq.com/s/or3Tig9fFd9Zh9GYUITUdA引言赶在今年此时才观看罗西里尼,实在是缘分和命运的安排。一是正好标志着新现实主义运动开山之作的《罗马,不设防的城市》诞辰 ...
三部曲之末《德意志零年》-末日的献祭评分:A-8.3背景-主题-叙事作为罗西里尼“战后三部曲”之末,和系列作品前两部略有不同,影片选择以战后德意志民族作为聚焦点-而且不带有任何审判意味,因为不是直接描绘战争和纳粹的暴行,而是仍以一个 ...
全方位深度解析-宗教类型片与《圣弗朗西斯之花》
评分:B7.4中规中矩之作,与早期新现实主义-即便有所延续、并非背离-逐渐分道扬镳。很传统的段落化叙事,故事背景是虚设的,情节的片面的、缺乏层递与关联呼应,人物和事件都因此不真实融贯。(尽管比《黑水仙》这样的好莱坞版类型片要好些)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