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1.25 南校图书馆

列为我目前的最佳观影。

1)人对沙的抗争、妥协、接受,沙从天而降,使房屋坍塌、将人掩埋,但沙中村的生活形态又是全然被沙包裹的,沙的意象重叠,既是命运的隐喻又是社会的微缩。2)砂之女的隐忍顺从和昆虫学家的倨傲轻蔑,沙地于砂之女是埋葬家人之所,是“家”唯一可能的形态,昆虫学家从反复尝试逃跑——说服砂之女搬离沙漠——再次逃跑的过程试图达成对前现代定义中的“家”的否定。昆虫学家所代表的原子化的个人(没有妻子/核心家庭)相信以朋友/同事/工会…构成的关系网络会找到他从而使他回到经现代性洗礼过的都市生活,但被家事法庭裁定为“失踪人口”也意味着都市身份的丧失。3)大量的近镜头,聚焦于覆盖着细沙的人体,情欲流淌在沙漠中,一场打斗变为外来者与砂女的性事(性与暴力的关系)砂女的表情痛苦/挣扎却仍然接受外来者对其身体的权力,此时诡异的,金属质感的配乐恰到好处。昆虫学家的耻感被对自由的渴望战胜,投射灯下的扭打变成全片的高潮,像是村民给他安排的“通过仪式”——肯定最原始的欲望,成为他人眼中“非人”的存在才有获得短暂自由的资格;作为围观者的村民面目被遮掩在面具下,鼓声和缠斗同步,既是仪式也是表演。昆虫学家最初是以闯入者的身份进入村落的,俨然“天真的人类学家”,他“喜欢住在当地人家里”观察村落风土最终却在鼓声雷动中沦为“被观察者”,“观看者”与“被观看者”在此刻正式形成倒错。4)电影的内核接近东方版的《西西弗神话》,“究竟是为生活而挖沙,还是为挖沙而生活?”日复一日的挖沙在昆虫学家眼里无法理解,在砂女眼中却是生活本身,如果选择从中赞颂自然主义的话,砂女本身便携带着意义,这种意义来自于不假思索地确认某种本真的生活——但其中亦有闭环敞开的时刻:话语中频繁出现的东京;砂女流露出的对收音机的向往,以及囿于方寸的前现代生活仍然难挡工业体系的介入(沙子被卖给建筑商)最终都将导向哲学性的追问:究竟何种生活是可欲的/能生产出意义的?5)结尾并不出人意料,正如昆虫学家初来乍到时认为砂女所说”沙子是潮湿的”十分荒谬,但在发现水泵的原理后用不同的话语体系接受了相同的现象——经验的表述在经过“科学”的论证后便获得了充分的合理性,正如昆虫学家最终将在砂之村的生活接纳进自己的日常,“自由”被惯习所囚禁。

补充:看完后和粤新走在校园里讨论这部电影,粤新说“沙”同时隐喻了时间,“沙子不等人”和沙对房屋/人完全的裹挟都类似我们同时间的关系。延伸开来,昆虫学家以各种方式同沙的斗争最终都宣告失败,甚至在仅有的出逃曙光出现后仍陷入湿沙,是否说明了”时间“概念对生活于其中的人具有绝对的难以跳脱感?而沙在此时亦像是空间化了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