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我的first同行朋友,他让我替他在豆瓣进行以下真诚的锐评】
有个观众问出了我也好奇的问题:这些从西藏玉树的小学中学选出来的,大部分家境比较困难的孩子们,在拍摄完这个纪录片之后何去何从呢?
导演说这个片子是在19年拍的,合唱团的事情被疫情中止,一些被选上的孩子们嗓音发生了变化,那自然是以后无法从事音乐,不过有其他的新的一批孩子们被选进合唱团。
跟《棒!少年》最大的区别是,《棒!少年》是记录了一个公益棒球队的历程,而《一和多》是利用公益的暗示去拍了一个纪录片,这不是把小孩子们当成工具是什么?人家强棒棒球队是从创立开始只要一息尚存就会一直做下去的公益活动,但这部片子里以及在网上查不到任何公益字眼,它拍完之后,这个所谓的合唱队除了给录点片尾曲和攒攒镜头还有任何后续吗?合唱团是否也是会竭尽全力不停进行下去呢?每年甚至每五年,“导师”们是否还会去进行选拔呢?如果不是,这部片子该改名叫《利用》。为了拍它,为了入围电影节,而做了这样一件赚点公益眼泪的事情,这和短期支教有什么区别?
小孩们时不时地回头张望现场有多少人看到这部片子,有多少人已经离场,我右前方的小姑娘时不时整理一下自己的发绳和衣服,其中两三个年龄比较小的孩子看到画面里出现自己的朋友的时候笑得太大声,其他小孩还会去提醒他们声音小一点。
等到这些跋涉千里而来的小朋友们上场表演的时候,只介绍了出镜的三个小孩的名字,只有这三个小孩有机会拿着话筒介绍自己,当时其他孩子心里在想什么呢?如果是公益,是否应该有人站出来为其他小孩博取一份尊重?明明是合唱团的一员,是不是必须要名字在那个屏幕上才可以介绍自己?放映中途的雨将下未下,玉树到西宁的路倒平不平。既然对此做不了什么,回应只能是扭头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