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是有太多电影从圣经当中摄取资源了。抛开那些直接的圣经故事类电影,以及像《纳尼亚传奇》、《指环王》那种间接借用基督教元素的电影。在太多太多的好莱坞电影中,都能看到基督教的影子。
圣经就像是充满活力的神树,这棵树能为艺术这一最神秘的,难以限定的,不可量化的东西提供源源不断的资源。也许这是世界上唯一一个虽然已经早早确定好了,再也不改版、不修订了,但是却始终能为艺术贡献新鲜血液的东西。
主角杰夫是个机器人,它的被造是因着主人的一个目的。看着杰夫在短暂的时间里,一点一点地成长,正像是父亲养育孩子。杰夫浓缩了一个人成长时所遇到了很多关键情节,充满了趣味、温暖、天真和勇气。
该片让我意识到其与圣经的关系,开始于40天的风暴来临这一情节。40天的暴雨淹没了世界,挪亚带着家眷和动物躲进了方舟。然后是杰夫被造的目的被提到,芬奇对杰夫说,他的被造是为了照顾小狗Goodyear。这就像上帝造了亚当,让他照顾上帝所造的万物,包括自然和生物。
当然,这些元素的直接使用只是开胃小菜,真正的圣经灵感,是在影片人物塑造和影片意识形态的原则上,与基督教原则是如此自然的吻合。作为主人的芬奇在影片中并不是全能的,他不是上帝,更像是被上帝赋予权柄的掌权者。芬奇在生命最后,唯有一个目标,就是回到看不见的父那里去。而当他们走近目的地时,看到了那预示着美丽、宜居环境的标志-蝴蝶和温柔的阳光。
信,是片中非常重要的线索,也是基督教原则的重要体现。其实也不一定是创作者故意要往圣经上靠,只是圣经原则已经溶在审美取向和意识形态中了。诺兰的《星际穿越》和《信条》也是将信作为最大的主题来彰显。这种信的元素可能已经没有人特别注意到了,因为看的很多好莱坞电影都有这个,观众都习以为常了。谁会对《星际穿越》中最后神奇的危机解除感到奇怪呢?最高的科技最后都失效了,最后竟是那种超乎想象的,不可思议的信,让墨菲注意到了指针,让尼尔果断猛踩油门。芬奇对信的描述虽然自相矛盾,一会儿说信任是好事,一会又说信任会要人命。但是他内心,也就是影片的意识形态中的信,是强烈的,是不变的。
正因为这样的信,故事才能继续。芬奇因着信,一定要为小狗留一个保障,创造了杰夫;芬奇因着信,在一切的未知中,直奔加州;当芬奇在现实面前气馁时,传承了信的杰夫,继续走着,也承担着自己的责任。
经常会担心,流行了这么久的好莱坞经典叙事结构,有没有失效的一天。但至少今天,即便是现代人看电影的频率大大提高,即便是的确有很多电影被看出了套路,但是,那不变的东西仍然有潜力打动观众。怎么说呢,人是神创造的,对美的认识和追求也必然相同。影视创作这们发现圣经这么管用,而且屡试不爽,正是因为这一切都是吻合的,能不管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