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准备教资,突然得知教资因为疫情取消了,咱们是一个马不停蹄放下手中的纸笔立马开启开心追剧时光~

也不知道为什么,「少年法庭」是第一个出现在我脑海中的剧,或许是宣传到位,也或许是「青少年」的影子在无意识中持续存在,亦或许是做为一个心理学人总是相信人性的劣根性总是有其原因可以救助。

...

而刚开始观看,甚至还未真正进入状态,就被女主的一句话给惊住,甚至是大不理解:我,对于少年犯,厌恶至极。

...

不难猜出,能说出这句话一定有一段故事,但我仍对于这样恶意的态度保持一定抗拒。厌恶至极,这是一种怎么的厌恶、怎样的鄙夷、怎样的仇恨才能达到至极。可想而知这是一部法官与少年犯之间互相拉扯的戏码。

少年犯

少年为什么会选择犯罪?

如果让一个心理学学生来回答这个问题,那一定是从两个因素分别分析:遗传与环境。

遗传,这是我最无奈又最无力的一个因素。

在影片中,最后一个案例的白度炫就有着典型的反社会人格。他以暴力为乐、以欺骗为荣、没有情感反应、没有羞耻心、没有社会责任感.....

...

这样有着暴力因子的个体真的能用善意来感化他?真的能通过法律来限制他?难!甚至作为一个少年犯,法律限制不了他。

他可以仗着自己的年少,表现自己天真无邪;他也可以仗着少年法,杀人不偿命。而当法律放过他的同时,也是他残害弱小的开始。

...

这类少年犯是女主口中真正的厌恶至极。

...

那选择从善的少年犯,他们最后的结果又是如何呢?

有的可能重获光明的未来,而有的却并不幸运。

...

整部剧看下来,最意难平的案件莫过于郭道皙的案件。

看到他我总会想起发条橙中的男主角。通过厌恶疗法,他失去了暴力的能力,但同时他也失去了自保的机会。

...

外人总会带着有色眼镜看待曾经犯过错的人,外界的眼光与自身想改变的决心,不断矛盾冲突着。信念似乎只是一股可有可无的力量,它尽管存在着但却并不能真正带来最完美的结果。

...

这是一种讽刺还是一个现实?

而这种充满遗憾与无奈的结局却是最让人深刻的剧情。一个孩子立志改变,但却仍逃不过命运的捉弄,我们该怪谁,我们无人可怪,只能将矛头指向最不可能改变的社会、政策……

剧情总会用一种很诙谐的方式将故事展现给我们。而我们出于先入为主的想法,总会把初次的场景带入到他的身份之中,进而认为这是一个难以改变的少年犯,厌恶至极。

...

...

但看到相同镜头下的另一个故事,却是对这个少年犯满满的惋惜和意难平。这就是偏见、刻板印象和首因效应直接带来的对一个人的恶意揣测。这也是一个人内心最大的无意识污名化。

...

但我们对少年结局的惋惜究竟是对自己曾经恶意揣测的羞愧还是真的替他不值?我们想要的公正究竟是对自己的一种平静还是真的出于对一个个体的义愤填膺?

这与网络暴力后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概念十分相似,不论你我,总有一颗恶意揣测的内心。

...

郭道皙的母亲在孩子变成植物人后懊悔不止;崔瑛娜的母亲看到自己的孩子被自己的男朋友疯打选择无视;韩睿恩的父母在孩子的判决案上选择不出庭......

父母作为一个极为重要的外界因素,似乎是孩子们成为少年犯的又一因素。剧情也把很多镜头指向少年犯的父母,希望他们有所改变,他们承担一定的责任。

...

的确,父母需要为孩子的错误承担责任,尤其是那些对孩子不闻不问,或是家庭暴力的父母。他们的确不配做为一名父母,因为他们心中没有孩子。

...

但是父母真的是一个孩子犯罪后唯一需要被动“改造”的个体吗?或是说父母的改变真的能促进孩子的改变吗?

这个问题有太多的可能性,我也分析不出所以然来,但我只知道孩子作为家庭、社会这个系统内的一份子,改变,不能仅仅只是一个人或两个人的事情。变化也不该只是表面上填鸭式的灌输,当整个家庭有了动力去选择变化,那能量才是真正的开始流通。

...

少年犯的确是一个敏感的话题,他们有人性最大的恶,也有人性最大的简单;他们难以改变,但他们也愿意改变;他们让人厌恶至极,也让人们心疼至极……

正是这一群矛盾的个体让每一个法官对他们的态度截然不同,也让每一个法官努力做些什么来拯救这些误入歧途的孩子。

...

法官

我最喜欢整部剧的内容就在于每一个法官都是善意的,法院内的每一个工作人员都是正义而温柔的。

...

以往的韩剧总会有一两个剧情是围绕着权力的角逐,高层的互相抹黑来进行。本以为这部剧不免也会重搬这些镜头来填充集数,但或许每一个来到少年法庭,这个并不讨喜的法律平台的法官其实本质都有着温柔的一面。

男主代表了最温柔亲和的一类法官,甚至有弹幕评价他不该当法官而是应该去做一名幼儿园老师。

他的善意来自于曾经救助于他的法官,他希望自己可以给这些少年犯们带来一份宽容与谅解,他更希望少年犯们能带给他新的希望。

...

姜元中法官他暴躁,追求名利,甚至对自己的儿子少了一份作为父亲的关爱,乃至最后整个家庭走向“破裂”。他的结局的悲伤的,但后面他所出现的镜头都是明亮的,他有过错,但罪不至死,因为他从始至终有着改善少年法、改良少年犯的心。

...

罗瑾熙法官,她一出场就是一个恶人的形象。如果不是多年前她追求效率放走了一个大恶魔,让女主难以忘怀,让罪恶的种子重返人间,可能一切不会这么糟糕。但终究她用自己的手填补了这些错误,一切缘起缘落,好聚好散。

...

而女主,说实话最开始她的整个角色都不能让我真的喜欢起来,甚至于我觉得索然无味,鄙夷于女主只是一台没有感情的办案工具。我厌恶于她的没有情感,只有一张扑克脸。

...

而最后得知真相后,我选择打脸,这真是我见过最坚强而又温柔的女主。她的情感,她的疯狂,献给了她的孩子。

在法庭上的她不苟言笑,可谁又知道曾经的她可以在法庭上温柔一笑,充满希望。她行事冷静,可谁又知道在得知自己的孩子意外去世时她的无措、绝望和疯狂……

...

...

孩子去世是她灵魂散去的一刻,她变成了铜墙铁壁,无人不催。但她真的没有感情嘛,不,她还有着对少年犯的厌恶至极。极致的恨是极致爱的反面,所以她并非冷冰冰,而是她将所有的爱转换成恨,所有的温柔转换成扎人的刺。

当难发现女主是鲜活的时候,我对她的不喜转瞬即逝。我认为这是刻画的相对成功的角色,虽然有着主角光环,但却仍旧可以落入人间。

好像整部剧最后的操作都是把法官洗白,但一次一次的洗白却并没有让我觉得突兀。人本就不是非黑即白,有所爱也有所厌。

就像女主的角色最初在我看来并不讨喜,可是大多数人都被大女主剧情所吸引而啧啧称奇。

因此我的厌恶或许并不只是针对于女主自身,而是我对太过强势毫无情感的一种角色范式的鄙夷。这是我自己成长故事里对角色脚本的喜恶。

而从有所喜恶,到最后的喜欢、谅解,不过就是对人物有了深刻化的理解和视角。这就是为什么很多有故事的恶人并不讨人厌,相反傻白甜人设反而遭受攻击。

...

每一部剧都是一个角色的刻画,他有深度,他有善有恶,这才是最正常的一个人。就像整部剧中的每一个少年犯,他们让人唾弃但他们同样值得怜惜。但如果天生有着暴力因子的反社会人格,我选择站在法官的一面:厌恶至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