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戴老师的B站课堂安利了一部令人震撼的影片,已经很久没有经验过这样让整具身体被洗礼的影片了。

强烈地感知到某种现代的渴慕和衝动。令我震惊的是这个本土故事的原创性和批判性,而且从东方兄妹故事到性別到现代——人道主义是性別主义(或谈论现代性)的基础——导演对於这个理论的分寸控制得很好,哪怕是后半段漫长的结尾遴选,也没有逾越这个底綫。

技术和电影内核的结合度也很高:镜头语言的缩放和俯拍似乎和那个大时代下,渺小和饱满的个体凝视非常贴合。原本我以爲音乐就会沿用西乐,但主旨音乐的出现又很讚,80年代中国电影的剧中剧中剧设计也能看出一些舶来电影文化的影响。

对於symbols和expressionism我也有所啓发。symbols only become meaningful when they are in proper context。在苦难和救赎时刻,运动表现主义也让人觉得绝不出戏而且恰到好处。

电影中的“导演”这一角色设计得极爲巧妙,邀请观众成爲一个聆听者和思考者,而且颇爲適宜地把握了讲述/填充和想象的力道。每一个剧情的转別都伴隨著对於时代语境的深入思考

80年代是一个令人着迷的年代,充满著各种批判和反思,“先解决修正主义,再考虑人道主义”在生活的语境下戏謔地讲出,对身份和关係的歷史处境的精准描述让人振聋发聵。

盲人的身份出现也提供了电影,这一个视觉中心工具,表达触感世界和去视觉中心主义的尝试。

这也让我开始反思我自己现在这个电影时代。一个主要的特徵是数字化,这提供了precision, stabilization, 和实时性real-time-ness, 也显然给我们的诗意、想象赋予了特殊的时代特徵。我个人比较喜欢那个“生不逢时”的结尾,那些被敲碎的对幸福和希望的追求赫然已经属於上一个时代,命运的转轮似乎希望大部分过去的生命不再相遇。一方面我们期待“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同时我们也深諳不论是80还是任何一个年代,我们所拥有的其实永远只是一个“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