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的感受是,由于电影制作的滞后性,如果导演不做出超前的东西,就很容易落后于时代对女性主义的讨论。

纪录片中的女性一边写着女书,一边顺服于男性、婚姻、父权,我无法对此表示批判,我也觉得抛开一个女性的年龄和成长环境,直接给她贴上“性缘脑”的标签略有刻薄,我也并不觉得导演的镜头有表达对这些观点的认同。

但只是客观的呈现这种摇摆本身,或许已经让2024年的女观众无法忍受,但这不是导演、观众,或者纪录片出镜者中任何人的错。

电影成片于2022年,2022年,《始于极限》在国内出版,疫情的浪潮中被迫困身于繁琐家务的女性不计其数,那时候我们如此热烈地讨论这部书信集,每个人都对“她们身披浪漫爱意识形态的余香,带着男权的伤痕,捧着老一辈交到她们手中的尊严,还有自己决定自身价值的自由,但她们一样都不舍得抛弃,只得东奔西跑,手足无措。”这样的语句感同身受。

但2024年,“夹缝中的女性”这样的话题已经略有失落。小某书最能引起共鸣的话题是去性缘,2023年最火的日剧《重启人生》里没有男人,最火的澳剧《戴洛奇小镇》里没有男人,乃至女频最火网文《穿进赛博游戏干掉boss成功上位》没有男人。女性主义纪录片受众日常会支持的文化产品里,没有男人。

而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导演在映后多次提到,你们现在还年轻,或许不会有我这样的感受。她即意味,没有结婚生育的年轻女性,还未切身体会失权的痛苦,故无法全然理解这种“夹缝感”。

我认为这是导演犯的最大的错误,任何时候,创作者都不应该轻视自己的观众。导演之所以走入婚姻才恍然自己是“第二性”,是因为她的少年和青年时代没有女性主义教育,而更年轻的女性之所以难以走入婚姻,是因为她们很早就有女性主义意识觉醒,早早就认识到了自己是“第二性”。

所以当导演在映后表示,希望通过这部片子实现与男性的交流,扭转男性对女性的刻板印象,观影的女生几近统一的逆反态度是:我不需要男人的认同。

她们已经很快的度过了女性主义的1.0思考,进入3.0时代。而女性主义3.0的讨论里,1.0表达的“改变男人”已经成为一种绥靖。 她们理想中男人在自己人生中的重要程度,就像大多数国内男导电影里女性角色的重要程度:可以弄一个玩玩但删掉也没什么大不了。

但同样的,哪怕是1.0,它也是女性主义,我仍然推荐这部片子被更多的女性看到,希望导演也不会因为受到一些性别视角严苛的批评感到气馁,或许就像你说的,我们都应该为比我们年轻的女性有更超前的思想,更蓬勃的欲望,甚至更强烈的攻击性感到高兴。

我支持这部1.0且不后悔,因为我已经看到许许多多女性创作者不断探索自身的边界,甚至从男权5.0创作到女性3.0,仍然期待导演的更多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