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上,影片似乎在追溯逝去的爱情与记忆,但其情感方向极为单向且险恶——它几乎完全围绕男性角色“藤井树”的缺席与投射来组织两位女性角色的情感轨迹,最终导向对这位已故男性的回忆与确认。女性主体性的成长与独立被压缩为“守护与传递他的存在”。换句话说,电影所呈现的并非how humans cope with loss,而是how male absence constructs female affective significance,其性别结构显然是单边的。
两位女性角色——渡边博子与少女藤井树——被置于一种镜像化的point-of-view机制中。表面上,她们通过书信实现互文,但实际上构成了单向的affective dementia:她们的主体性被限定为“男性记忆的保管人和传递者”。在这种结构中,女性的subjectivation并未真正发生——她们的情感轨迹被导向确认男性存在,而非自我经验的生成与变形。
这种叙事不仅是情节选择,更是九十年代东亚浪漫主义的一种文化症候:女性被赋予情感表达的权利,却在结构上被剥夺了意义自生成的可能。影片的叙事时间被设计成回旋而非推进:书信往复构成一个情感loop(循环叙事),观众被锁定在对缺席男性的反复召唤中。即便是博子在雪地的呐喊——影片最具iconic意义的场景——也并非主体性的宣言,而是一场无对象的呼唤,其意义仍绑定于男性缺席的空位。
换句话说,《情书》所呈现的“女性视角”,不过是一种软化的父权话语——她们的存在与流动,都为了守护男性记忆、确认男性价值。正因如此,影片可被视为“soft patriarchy narrative”的典型:形式上给予女性镜头、心理刻画与叙事中心,但在深层逻辑中,一切轨迹都服务于男性缺席的神话化与永恒化。不是女性的subjectformation,而是一个被雪景雕刻成永恒的男性幻影。这种控制温柔却彻底——它不通过压制,而是通过浪漫与诗意,让性别依附成为一种被感动、被怀念、被反复消费的宿命。
软性父权叙事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近期热门文章(Popular Articles)
该作者其它文章(Other Articles)
从开场那令人不适的红光漫溢开始,一种异质的气息便已悄然渗透(谁不曾期待彩色胶片感仅仅是氛围的烘托呢?)。情绪被这具有实体感的猩红强行按压,仿佛在无声地宣告:请重新校准你对这部作品的感知预期。The overwhelming onse ...
暴力与影像的共犯
罗西里尼曾说,“电影的伦理,就是摄影机的站位。”Who holds the lens, who frames the guilt?可这台摄影机太乖巧、太温柔,它不提出问题,它只是执行任务,像一台“暴力”的机器。影像来了,晚了八十年, ...
镜头命令与观看规训
The State of Exception in Memorial Aesthetics“历史的记忆从来不是无辜的”——沃尔特·本雅明在《南京照相馆》中,我们面对的不是历史的“再现”,而是一场图像层面的国家叙事。它以纪念的名义展开 ...
Eva Victor本文为《对不起,宝贝》 (Sorry, Baby) 编剧、导演及主演Eva Victor的访谈节选翻译。访谈原载于《时代》周刊(TIME),由Andy Crump撰写。Eva Victor以其喜剧背景,在这部探讨 ...
当28年的悲壮沦为降智
《碟中谍》系列以“实拍特技”为金字招牌,汤姆克鲁斯的肉身搏命曾是电影工业的悲壮赞歌。然而在《最终清算》中,这一传统彻底沦为自我重复的肉身仪式: 高空扒飞机在物理层面刷新纪录,但观众早已在《碟5》《碟6》中目睹相似场景,新鲜感被“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