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十九世纪的心理学认为每个人都具有双重性,男性的体內住著一名女性,女性的体內住著一名男性,这个二性论后来被佛洛伊德引用和发展。犬山记(The Power of the Dog,2021)的电影海报在电影播映前就暗示我们,对於班奈狄克所饰演的主角菲尔,人们无法一开始就全面的了解他——海报中,班奈狄克背对镜头,露出侧脸。这样一个西部牛仔粗獷的形象下,藏著不为人知的特质,包括菲尔是受教育的高级知识分子,拥有优异的琴艺,他还是同性恋,並且超越性向更重要的是,他对心灵导师布朗科亨利的「爱」——这一点是很容易忽略的,也就是就算这样的硬汉,也有著款款的深情,菲尔不仅敬仰布朗科亨利对他人生的启蒙,感谢亨利的照顾,更珍藏亨利的遗物(手帕),並经常贴身带著其遗物到山林水滨回忆他俩的过去(赤身裸体,代表此刻才真实而不假饰);对於布朗科亨利,我们只闻其名,不见其人,他的灵魂却游荡出没在剧情线中。

在私下的时刻,我们很清晰的看到菲尔温柔的一面,可是为什么他在人前的形象是颓废、骯脏的,不近人情,总表现出高度的权威,甚至冷漠、孤傲或愤怒?因为他的爱已死去,所以他將心给封闭起来了。菲尔的西部生活是「坚强」,而內在依恋是「柔软」,菲尔这个人在故事中呈现出一种阳胜阴衰的失衡状態,虽然彼得的出现稍微唤醒了他沉睡的生命力,但那不是彼得的能力,而是彼得的相似性让菲尔想起了布朗科亨利。

2、回头看第二男主角,寇帝史密麦菲所饰演的彼得,他的「言」、「行」像是两块书挡,在电影前后囊括了情节的发展。电影开头的画外音,他说他要保护母亲(意谓著这个男人要保护他心中住著的女性);电影结尾,他成功用计扫除了阻碍他母亲获得幸福的障碍。其实,男配角彼得这孩子,旁衬、补充了男主角菲尔变化的过程,彼得为了保护所爱而心狠手辣,原本还会因为他人批评与捉弄掉眼泪的孩子,最后成为杀人不眨眼的智慧罪犯了,而这样的变化和菲尔並无二致——珍康萍藉此,告诉我们男性在社会中、人群里受挫折或有所追求时,可能出现的变化,尤其男子气概最终容易以暴力(或说破坏性)的形式表现 。

3、「犬山记」在大陆译作「犬之力」,大多数的人感觉到后者不明所以,认为「犬山记」的译名比「犬之力」更加清晰。其实,两者所呈现的观点和视角是云土之別。为什么这样的標题特別重要?拿张籍的节妇吟一诗来说。「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感君缠绵意,繫在红罗襦。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擬同生死。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这首诗经常用来完美的詮释麦迪逊之桥(The Bridges of Madison County,1995),这样的角度是这首诗给人类世界的一巨大贡献;可是,原诗还有一个副標题「寄东平李司空师道」,这副標题点出了这首诗原先的用意——拒绝山东节度使李师道的拉拢与割据叛变,如果按图索驥,照副標题来分析,才能获知节妇吟的本义。只是这首诗的本义只存在於张籍与李师道之间,出乎意料的,作为艺术,这首诗具有其他更加可大可久的价值。

回到珍康萍的电影,「犬山记」是从事件的角度来看待,而「犬之力」则延袭了原片名「The Power of the Dog」,在「力」上点题,明示剧情的重点,是对西方男子气概的探討。这里,分別西方与东方,是因为东西方在文化的追求上不同——西方追求英雄,东方追求圣贤;西方强调征服的力量,是崇高形象,东方追求的是化育的力量,是温文儒雅;如果非常激进的说,西方追求死亡,所以追求悲剧,东方追求创生,所以是悲喜剧,甚至是大团圆。如果以一起凶杀案记敘的角度去看(犬山记),这电影的价值比较浅,比较狗血;从阴阳消长,从阳刚的男子气概如何锻链出来看(犬之力),比较能观察出剧情的重点。犬山记以悲剧结尾,告诉我们,一个缺乏爱的社会,只剩下死亡,

4、我不同意有人评论这部电影是多视角的电影,从一个人物的视角换一个人物的视角,那不过是敘述时在条理上的次序需求,况且即便多视角的敘述,也该有一个核心要义。至於电影製作时对於细节的处理、呼应上,非常的细腻,包括菲尔拨弄彼得所摺纸花的花蕊(花是生殖器官)、彼得將纸剪成条状和菲尔將牛皮剪成丝绳、手套戴与不戴的意象……,这些形象的暗示、象徵与剧情铺展的关係,在其他人的评论和分析中已经很清楚,不再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