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看时影片吸引我的是有关“分岔”的主题--出现在每个故事中的有关”分岔“的剧情元素:因分岔而走的歧路、因分岔而被误读的手相,这让整个观影过程像是一次解谜游戏。开头和结尾洋子观看戏剧和阅读小说,以及不在场时她的阅读声音,似乎在为整部影片套上一个外层的框架,莫非和扬子的故事都虚构地发生在她的内部,而扬子和洋子、《Sunday》中的H先生和在遗失部分才揭晓性别的女主角、长发男和短发女(lol)以及《情书》和二重身的提示也都在引导我去这么理解。
在再次的观影中,我发现如果把整部影片看作洋子的创作过程,其中的细节就非常有趣:扬子和莫非的段落开头和结尾用了同一段桥洞画面,像一个工整的强迫症作者;两次出现的桥洞和《麻衣相法》,像一种创作中的自由联想;莫非和扬子夜晚在家中的段落插入一段日间对话,像作者情感的溢出,轻轻漫过虚构的界限。除此之外,发现文本和影像的互文关系的过程也激动人心,纸质地图、街景软件与《Sunday》故事中的地理空间的对照;文本和影像的互相延宕:文本先于影像的的W形坐姿和被爽约的等待,以及影像先于文本的女孩(宝莲或莫非)与另一个男人的会面;文本和影像的相互纠缠的关系:文本和影像中同时变暗的光线,文本的断裂和影像空间的封闭(变闷),文本中轻松的一句“她们步下阶梯“和影像中令身体疲惫的行走。
我非常期待这部影片被更多人看到,即使在迷影圈之外更广泛的语境下,我认为它仍具有非常珍贵的品质。引言、楔子和城市空间影像给这部影片提供了更多出口,让情绪没有淤积在表层的私人叙事上,而具有一种轻盈的当代气质。而更让我感动的是影片中的世界,在小说的虚构中,我们挽回时间、印象和记忆,我们相会、拥抱、亲密交谈,世界充满偶然,但“标记”指引着我们,只有猫咪和懂得相法的人才能洞察其中奥秘,如果非要说小说或电影在当代还有什么伦理学意义的话,让人重新充满热情地去想象和相信可能是其中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