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这部电影心里豁然开朗,突然就明白了为什么自己在看基氏的作品时,情感上的共鸣相较其它而言要更强烈,因为基氏的电影常常弥漫着一种焦虑——从《蓝白红》中对自由的焦虑、尊严的焦虑以及人际关系的焦虑,再到《爱情短片》里对爱之纯洁的焦虑、《杀人短片》里对法之正义的焦虑和《两生花》中对人之存在的焦虑……正因为这些许许多多的来源于各式各样生活困境中的焦虑,才使得自己过分得到心理上的刺激与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共鸣,本片中的焦虑也同样渗透进男主的每一个选择,无论是丧父后面对当下生活的焦虑还是在另一时间线中面对不确定的未来的工作的焦虑等等,都迫使男主一次又一次在生活的选择中追随焦虑的目光奔向其所及之处,这样的生活呈现在我的眼前往往激发出一种悲悯,而怜悯的对象却不止电影的画面,更多是自己的生活在电影里的投射。
基氏的电影仍然在如今许多现代人的心中大放异彩,或许无论那时的波兰还是此时的zg,人们道德焦虑的源头都存在着无数隐秘的共性,而基氏的电影将镜头对准了这些,向我们展现着一种更深入且真实的视角。
看完《罗拉快跑》后再来回看这部三段式结构的看山之作。
影片开头将摄影机推入男人呐喊的嘴里,这样的处理带来视听上的双重刺激,结合片尾才发现开头其实是一段倒叙,遇难时刻的男主在生命最后时刻尖叫,开始了人生的走马灯。从医院血淋淋的降生、与童年伙伴的道别、学生时期在窗外的偷听、成人后就读医学院听闻父亲的遗言……导演用一组以时间为顺序的镜头简短且较为全面的带过了男主在出发前的人生经历,完全是教科书级别的开头,交待所有必要的信息又毫不拖泥带水。主观镜头的设计更是给观众带来设身处地般的观感,导演试图让每个在屏幕前专心致志的陌生人都得到最强烈的代入感,此时此刻镜头就像我们的第三只眼睛,使我们能以最亲切的视角去目睹一个人生命中短短的前半生。
每一段将要结束时动作慢放和音乐提前的处理,与快速衔接的车站奔跑的运动镜头,共同营造出一种类似时间回溯的现象,这样的处理使得结构明显、观感丝滑,精巧且实用。
三段人生的选择从迎合、反抗到避免,却无一不在政治的包围圈中。政治无孔不入的渗透进主角的生活中,迫使主角做出被动的选择,而每一条人生线的结尾都驶向不可避免的悲剧,象征希望的巴黎遥不可及,这一切或许都可以看作导演对彼时波兰政治环境的看法,普罗大众被时代所裹挟,毫无出路可言。
命运因机遇分流,焦虑是源头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近期热门文章(Popular Articles)
该作者其它文章(Other Articles)
沉稳而有力的历史传记片
太工整了,工整到无法看见一丝离经叛道和剑走偏锋,就像用最典雅的舞步跳了一支最经典的华尔兹,整部电影无论是从剧本、镜头调度还是演员演技各个方面,几乎都是在最传统的道路上做到无懈可击。剧本甚至能在观影过程中大致猜出来,而往往之后的发展也 ...
还我普通人!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代表作,故事内容聚焦于社会底层人民的日常生活。全片镜头语言内涵丰富,将“自行车被偷”一事拍的极为逼真写实、把主人公寻车过程的孤独感和面对外界压力时的无助感体现的淋漓尽致,将社会与人的关系思考寓于其中,入木三分的 ...
站台下无穷无尽的等待和无法回归的某人
女儿从母亲的相册里愤怒的剪下照片,就像陆焉识被无情的时代永远从爱人的心里流放。过往的漫长历史像一股潮水,滚滚而来时不由分说的裹挟起他们,冲刷了他们的脑子,也冲垮了他们的身子。待到前浪退去后浪又起,他们却俨然已成了被拍在浅滩上的一群尸 ...
《哈利波特》的魅力
片末随着新生代一如他们父母曾经做的那样,踏上前往霍格沃兹的列车,这几天看的每一部HP都像走马灯一样在我脑海里闪现。记得最开始罗恩收集着小卡片,哈利买下了一整车的玩具,而赫敏则天天窝在读书馆,后来三人组一起过关夺回了魔法石,还前往密室 ...
感情不能永远像正直花期的花束般恋爱
正如片名那样,花束般的恋爱是对故事最好的概括。提到花,我们第一时间多半想到的是美、鲜艳,就像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青春,故事的开始即在这样的背景下。正是大学生的男女主相遇,因为趣味相投而无话不谈,两个理想主义的灵魂产生强烈的共鸣,他们不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