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判专家》看的人很累。

这种“累”是明明有着最经典的港片要素和最亲切的一众脸孔,却眼睁睁看其力有不逮、逐步崩坏的无趣和失落。

——你若是被影片结尾吴镇宇和捡废纸的老太太的二人关系打动,可以去对标吴镇宇和罗兰主演的一部老片《爆裂刑警》,那片诠释的陌生人之情极其动人,是对社会的真正洞察和底层关怀。

...
罗兰以失智老人形象问鼎金像奖最年长影后

反观《谈判专家》的社会底层:不论刘德华抑或那个老太太,只是个必须出现的符号。而且,以刘德华如今的身家和地位,让他演个蒙冤受辱、愤世嫉俗的恶警还行,要他扮个身无分文、走投无路的底层人士,这要观众如何共情?

...
刘德华更适合《拆弹专家2》中亦正亦邪的警察角色

也就是说,邱礼涛一贯擅长的社会关照和现实议题,此番不但肤浅,而且多余。也就停留在刘德华那声绝望的口号:“没人理我们!”——然后在结尾交付吴镇宇去“理”。可社会保障问题,是依靠个人觉悟、无私奉献就能解决的么?

《谈判专家》在邱礼涛的作品序列中,无论较之北上后大投资、大场面的合拍片还是早前剑走偏锋、立足本土的现实题材,都属于过分粗糙的一类:情节推进僵硬刻意、角色动机亦交代不足(尤其吴镇宇饰演的谢家俊的心理转变,以及郑则仕、姜皓文角色的虎头蛇尾)。

...

感觉就像是为撮合刘青云、吴镇宇这对老搭档再聚首,专门翻出了《王牌对王牌》这一上个世纪的老古董——原片是个典型的“双雄”结构,这本是港片一贯的“王牌”:从《喋血双雄》的年代一直延续到前几年的《追龙》、《无双》。

...

想想港产“双雄戏”的巅峰之作《无间道》吧,“双卧底”的精彩设定和其下挣扎纠葛的人性张力甚至引来马丁·斯科塞斯购买版权,拍摄了美版《无间道风云》。前者,是金像奖+金马奖最佳电影;后者,也拿下奥斯卡和金球奖双料最佳。那真是港片的高光时刻。

结果时隔近二十年,邱礼涛就选了这么个没得过任何奖项的老片子直接翻拍.....夫复何言。至少以往,以创作力旺盛著称的邱礼涛,并未翻拍过别人的作品。

诚然,作为一部成熟的商业类型片,《王牌对王牌》并不差,但可笑的是:这已不是它第一次被翻拍了。早在1999年,杜琪峰的《暗战》就受到了它的启发,而且,拍的比它好——不论三度“捉-放”的警匪过招还是两位男主的迷人魅力,以及锦上添花的浪漫情愫都是原版所不具备的。

...

《暗战》首次将刘德华推上影帝宝座,而刘青云饰演的就是谈判专家。影片一开始,刘青云就凭缜密的推理破获了一起银行劫案,一举揪出潜藏在警队的真凶,后者无望下开枪自杀。这之后,他和躲在暗处、正乔装拍摄自己的刘德华的好戏才正式上演。

《谈判专家》开场与剧情主线无涉的劫案,在结构上是不是与《暗战》如出一辙?监制刘德华甚至亲自下场客串——这就是纯自我致敬。再看最后的结尾:刘青云终于将腐败警察苗侨伟绳之以法,后者本欲杀人却迫于压力选择自杀:

这简直是把《暗战》的一小段前戏当正片来拍......

...
《暗战》揪内鬼的辅情节成为《谈判专家》的主剧情

而且《暗战》的前戏,展现的是刘青云作为谈判专家的业务能力,并比衬出“重案组总督察黄启发”的无能;《谈判专家》刘青云+吴镇宇两个人忙活了半天,可结果是刘德华从电视机中获悉了真相而与老婆幡然悔悟、主动释放了人质......那你刘青云和吴镇宇在忙什么?最搞的是:刘青云还想关掉电视以免“刺激”刘德华,判断完全失误。

吐槽归吐槽。站在邱礼涛的角度,我也理解他:拍什么、不拍什么不是他能决定的。电影总要开工,影人总要吃饭。眼下的形势,多少曾经的大人物早已无工可开,还能上班的,要啥自行车?

何况在黄金年代电影工业接受专业训练、一路摸爬至今的香港导演有个“通病”,那就是各个都是工作狂:他们习惯了高产而不稳定的持续输出(除杜琪峰、王家卫等极个别人除外),邱礼涛就是其中典型代表。到了他的年纪,更会有种“时不我待”的紧迫感。

...

“不创作、毋宁死”,你让他慢下来,市场要求和多年习惯都不允许。所以,这就跟做人一样,谁又能保证自己每天都是精神抖擞、斗志昂扬?拍多错多,失手几次,也无所谓。

因此继续谈论《谈判专家》如何不好,意义就不是很大了。它就是部工业流水线上的行活儿——可这不是我觉得“累”的唯一理由。按理说,怀着对昔日港片的眷恋之情,本可不计较那么多,只看老戏骨飙戏就值回票价了。我正是冲着N年未合作的刘青云+吴镇宇看的这片。

...

澄清一点:很多人觉得这二位经常在一起,可事实上自2005年的《喜马拉亚星》之后,他们就没出现在同一部电影中。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黄金年代的港片印象有多顽固。时至今日,港片迷一定还对以下作品记忆犹新:

...
一个字头的诞生

...
高度戒备

...
O记三合会档案

然而,正是《谈判专家》中刘青云、吴镇宇,乃至所有人的表演:包括苗侨伟、姜皓文、郑则仕、黄德斌......让我觉得特别累。

——都说不清是他们演的累还是我看他们累。

平心而论,这些“港片标签”的表现还算中规中矩,却给我如此观感,我就不得不反思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首先,年龄不对。

港警的退休年龄普遍60岁,这批人里面,只有姜皓文满足要求(57岁),剩下的:刘青云60岁、吴镇宇62岁、周文健63岁、苗侨伟65岁、郑则仕73岁......

...
刘青云和周文健也是老对手了,二人曾合作过经典恐怖片《七月十四》

知道香港演员青黄不接,也不是我吹毛求疵:一个演员总要找到与其年龄相匹配的角色,才能发挥出最大潜力。安东尼·霍普金斯算戏神了吧,你让他翻回头去再演汉尼拔试试?——就算方法上知道该怎么做,也早已不复当年的心境了。

三十年前,刘青云、吴镇宇就在演类似的角色,三十年后仍然如此。你要他们怎能不“累”。

给他们点新意或替他们换个人设,他们依然是从前演啥像啥的高手。譬如《神探大战》或李骏硕那部描绘底层露宿者的电影。

...

再举个例子:我看《九龙城寨》一众大佬打成那个样子、各个努力让自己化身漫画人物,一面是真佩服、一面是真忧愁:再过十年,类似的全明星大制作该怎么办?

还靠这帮人?敢想象么.....

到那个时候,曾经的香港电影就真死了,只剩本土文艺片还有的拍,类似《年少日记》和《白日之下》。

...

其次,年龄偏大还会带来一个问题,那就是情绪错位。

老人和中年人的情绪肯定是不同的,像《谈判专家》这种斗智斗勇、需始终保持高亢情绪呈现激烈对抗的电影,让一帮年过花甲的人上,实在是强人所难,这就是为何郑则仕和姜皓文都显得“死气沉沉”的原因:角色本来就半途而废,不“端”着从头“装”到尾又能怎么办......

...

说到情绪,我还想引申去谈一谈:其实目前在大银幕上还能看到的香港演员,都是神。

此话何意?只因他们的情绪——或曰表演激情还没被消耗殆尽。

在纪念周海媚之死的文章《人们为什么会怀念女神》中,我解释过这件事:所谓的“黄金年代”,也是对香港一代演员的“地狱式训练”,凡是扛不住的,都淘汰了。

彼时,全世界都没这么拍电影的:五天、七天一部戏,演员每天睡2-3小时是家常便饭,即便是如日中天的大明星,想想那些不胫而走的绰号:“张一打”(张曼玉一年拍片12部)、“郑九组”(郑裕玲一天赶九个剧组),这些奇葩事迹若搁好莱坞,早就罢工100次了。

...
豹哥之死:《甜蜜蜜》的封神哭戏

这种疲于奔命、无暇思考的生存状态,是对一个人表演才能“吃干抹净”的无限压榨。它会让演员心力交瘁,长此以往,不疯也会被抽空。

1993年才拍完八部电影,正值巅峰的王祖贤为何会突然息影,远赴加拿大?一个重要原因是:累了......我有时想:《青蛇》对尘世和人心的态度,我到三十多岁才逐渐明白,她二十多岁就演出来了,这以后还怎么演?

...

退一步讲,如果是好电影,倾注一腔心血、肆意燃烧情绪倒也罢了。可事实恰恰相反:黄金年代的大部分港片,都是不忍卒睹的烂片,也就是说演员的牺牲并不值得。

人言港片“尽皆过火、尽皆癫狂”——其中最疯最癫的,就是当年大行其道、如今悄然退场的III级片。你别鄙视这个东西,它往往需要演员践踏自身的尊严、释放内心的兽性、将情绪逼入一个极端、变态、丧心病狂的死角,才能“浑然忘我”的达到要求——过程中不允许任何思虑犹疑和道德评判。

...
任达华《羔羊医生》

这不是任何时代、任何演员都能做的。港产III级片和欧美情色片具有本质的不同。

就拿《谈判专家》的主创来说吧,这些人或多或少都曾发过“疯”:

邱礼涛最初凭《人肉叉烧包》、《伊波拉病毒》.....等“邪典cult片”在竞争激烈的香港影坛站稳了脚跟。照我说,这些成名作都不是电影,就是以无尽的怒火和戾气作燃料,合法化地尽情发疯:

它们对暴力色情的渲染放大,镜头台词之下流是无底线的。并不能简单概括为“无政府”,而是彻底的反人性、反人类、反文明,黄秋生(当时)要是不疯的话,根本演不了。

我不是在批判邱礼涛,我对电影本身没有道德要求。我是想强调这类片子对演员情绪的极致剥削乃至精神的摧残。当年这种无底线作品也不独邱礼涛一家。李修贤的万能公司、导演邓衍成、王晶都搞过一大堆这类变态东西。1994年的香港电影金像奖上,张曼玉和梅艳芳曾调侃过这事儿。

...

吴镇宇出演过王晶的《强X2》(直接以《强X》来命名电影并拍成系列,王晶哪有底线)。哪怕在很多“正常电影”中,他的角色也是不正常的颠佬疯人:《白发魔女传》的连体魔头、《逆我者死》的连环杀人狂、《666魔鬼復活》的魔鬼使者......《古惑仔》靓坤那股疯劲儿,完全是小巫见大巫。

...
镇宇哥很会发“疯”

郑则仕和姜皓文都曾是III级片中的常客,这很多人都知道。在此我特别提及一部电影《乌鼠机密档案》。片中郑则仕同“变态狂魔”任达华展开激烈较量,淋漓尽致地诠释出一个老实人是怎么被一步步逼疯的:“炸死你个王八蛋”的台词被他一口气念了十几遍......那份使人战栗的恐怖演技,曾给我留下很深的阴影。

...
肥猫的巅“疯”时刻

然而,片子本身是部粗制滥造的III级片,郑则仕即便展现出影帝级的惊人演技又有何用?

还有黄德斌,陈宝莲那部《灯草和尚》就是他主演的。两个人一起疯。

......

有一个算一个,黄金年代的所有演员,几乎都是这么过来的。走不下去的,你就退场;或凭实力和运气的加持,熬过那个变态时期——譬如舒淇。

...

刘青云算其中的幸运儿,他的接片质量普遍较高,浪费掉的情绪相对最少。可即便如此,他对类精神病角色也是手到擒来:杜琪峰的《神探》、林岭东的《目露凶光》及更早前的《呆佬拜寿》。

...
刘青云一样会发“疯”

所幸片子本身都不错,角色立体又有深度,这“疯”发的值。

看来,不会发疯的演员不是好演员。因为“疯”与灵魂广度和人性下限紧密相关。这往往决定了一个演员未来可能达到的高度。

然而,你的“疯”若总在一个自己无从掌握的很低的范畴里打转,那迟早有一天,你会累。于是未来的“可能”也就成了不可能。

...
“我很想坚强,但是会累”——《踏血寻梅》

想到这里,突然释然:

香港这帮百炼成钢的戏骨过去、现在和未来都太不容易了。这是一群泡在“疯癫”中磨练又恢复正常的人。他们的演技往往不靠科班学习,而是取决于别处演员想都不敢想的“变态实战经历”。因大环境和个人际遇,他们的才华和热血普遍遭遇过极大的浪费和错付。

所以看在他们年逾六旬还在演、还能演的份儿上,算了吧。至少,《谈判专家》还是部电影。

累,总比彻底躺平了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