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名为《东极岛》的商业大片
正在全国影院热映
但我要谈的是另一部电影
方励导演的纪录片《里斯本丸沉没》
【打捞】
1942年10月
日军运输船“里斯本丸”载着1816名英军战俘从香港驶往日本
途经浙江舟山东极岛海域时
被美军潜艇鱼雷击中
船只下沉过程中
日军竟封死舱门阻止战俘逃生
任他们在黑暗的船舱中随船沉没
部分奋力逃出的战俘又遭日军射杀
危难之际
中国渔民划着舢板冲进那片死亡海域
救回384条生命
作为地球物理和海洋技术专家
方励决定搜寻这艘沉船
还原历史的真相
他操控声呐设备划过东海海底
当北纬30°13′44.42″、东经122°45′31.14″的坐标点上
一艘锈蚀的船体轮廓在屏幕上逐渐清晰时
沉睡的“里斯本丸”终于被重新定位
但这只是开始
随后八年,他带领团队辗转英国、加拿大、美国、日本及中国多地
跨越四大洲,走访300多个家庭
搜寻档案库,探访墓地,在街头追访那些即将消逝的记忆
而当最后三位亲历者(两位获救战俘和一位中国渔民)
在拍摄期间相继离世后
方励的镜头竟成为了最后的抢救性记录
【名字】
纪录片常被误解为历史的复读机
方励却给出了不同的答案:
“讲历史只占影片的不到20%,更多是讲人的命运,讲战争里关于家庭、亲情、爱情、友情,以及人性的光辉。”
影片中一封写于1942年的家书
揭开了个体的命运
一位年轻英军战俘在颠簸的船舱给弟弟写下嘱咐:
“照顾好妈妈,我不久就会回来。”
这封信三年后才送达家中
而他早已葬身海底
弟弟将此信珍藏一生
“每次读它,都像在参加哥哥的葬礼。”
获救战俘班尼菲尔德在战后移居加拿大
97岁的他笑着讲述自己的逃生经历
但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却如影随形:
他总躲在桌下吃饭;
在睡梦中尖叫求饶,妻子不得不分房而居
影片更令人深思的
是加害者后代的沉默
当摄制组费尽周折找到“里斯本丸”船长经田茂的子女时
他们茫然地回应:“父亲从未提过这艘船。”
方励的到来才让这个被刻意掩埋的悲剧浮出水面
影片结尾银幕被密密麻麻的姓名占据:
遇难者、幸存者、施救者
当参加营救的中国渔民名单缓缓滑过
那些曾被宏大历史忽略的普通人
在方励的坚持下获得了应有的铭记
【沉没】
为了拍这部影片
方励抵押了公司
卖掉北京两套房
投入拍摄耗时八年
在舟山采访最后一位在世营救渔民林阿根时
老人用方言说:
“都是一条命,见死不救,对不起良心。”
这句话也成为贯穿全片的精神内核
方励用八年时间打捞的
不只是沉船遗骸
更是人类在极端环境下展现的勇气与善意
正如他在接受采访时所说:
“我想打捞的是人生有价值的东西。”
片尾字幕如黑色潮水般涌过银幕:
约翰·史密斯、陈永华、大卫·布朗......
这些曾被遗忘在深海的名字被方励一一打捞上岸
他用八年的时间证明:
历史的真相应该被揭开
有些名字不该被沉没
【里斯本丸沉没:他用八年还原历史真相,打捞384个被遗忘的名字】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近期热门文章(Popular Articles)
该作者其它文章(Other Articles)
“去生活,去犯错,去堕落,去胜利,去在生命中创造出生命。”电影开篇,乔伊斯的箴言随着一只甲虫攀爬墙壁的画面浮现,甲虫不断爬升又摔落,西西弗斯式的循环成了整部电影的第一个隐喻。1994年的南方艺术学院,美术系学生张小军和“兔子”站在刚 ...
马伯庸七万字的《长安的荔枝》搬上荧幕,成了三十五集的连续剧。这中间的跨越,不仅仅是字数的膨胀,更是叙事逻辑、人物塑造和主题重心的重新洗牌。剧版大刀阔斧的改编,自然引发热议,却也让我们得以从不同角度,重新审视这个关于“大唐社畜”的故事 ...
一封寄往天国的信开启了一段跨越生死的对话岩井俊二的《情书》像一场安静的大雪覆盖了无数人对青春的追忆今天的我们依然需要这场大雪去掩埋那些未曾说出口的遗憾去释怀那些替代与错位的爱【暗恋的“替代品”】博子寄给亡夫的"情书&quo ...
《棋士》收官,这部豆瓣7.4分的剧集,口碑两极:有人盛赞它“将国产悬疑剧推至新高度”,有人吐槽它“逻辑漏洞多、节奏拖沓”。但争议背后,它却以“反派”主角的设定和灰色结局,在国产剧中撕开了一道口子——原来反派也能当主角,原来好人未必能 ...
写这篇文章前,我翻了下朋友圈。发现距离第一次看这部影片已经过去了六年,但今天的我仍然会被触动。这篇文章或许写得有点晚,但这部电影却值得永久珍藏。陆庆屹,一位45岁才走进公众视野的“素人导演”。前半生曾辗转于足球运动员、矿工、摄影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