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选自《<封神> & <哪吒>:封神IP改编的得与失》
原文请见:微信公众号 | 添糖陌影
《封神演义》原著是一部很神奇的书,一方面小说中神仙法宝层出不穷,超凡的想象力令其始终享有极高的名著地位,对道教神话体系的完整构建更使其在民间赢得了相当独特的影响力——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民俗信仰,例如《封神演义》问世后便有人开始祭祀鸿钧这一小说纯虚构的道家祖师,更不必说《封神演义》完全可看作是现代洪荒流小说之祖师爷。
而另一方面,毋庸置疑,《封神演义》是一部很糟糕的文学作品,毫无深度的纸片人人物塑造、无聊单调的打怪刷关式剧情推进、僵硬甚至不停自我重复的故事写作技术,以及在粗暴“天道”价值观下把“正派”写得卑劣、把“反派”写得可怜的离奇笔法,都使其成为了一部严重名不副实的作品。
在进行封神IP电影化改编之时,如何展现好原著奇观固然颇具挑战,如何摒弃糟粕、重塑架构以让电影作品寻得当代价值观的认同更是难上加难。
2019年,《哪吒:魔童降世》先声夺人,狂揽50亿票房成为无数人心中的国漫之光。这部电影采取了最轻松但也是最奏效的“超级英雄”式改编思路——先不管封神世界的大框架,仅将其中最具人气的角色抽离出来,讲述单体故事,等超级英雄们塑造得差不多了,再把他们聚在一起,拍摄几部中国版的《复仇者联盟》。在彩条屋影业的布局中,故事最独立完整也是最为家喻户晓的哪吒自然是头号英雄,随后是姜子牙、杨戬、黄天化和雷震子(见《姜子牙》彩蛋),可惜《姜子牙》票房折戟,缀连封神宇宙仍旧任重而道远。
这样做的好处显而易见,仅保持与原著的弱关联关系,便有了更大改编创作空间,可以扎扎实实地将主角人物弧光给足、故事写饱满,而不必被原著中存在的所谓“主线剧情”牵着走,更不必花费心思去给原著的各处漏洞和糟粕埋单。
于是我们看到的哪吒成了一个丑萌的魔童,新增的灵珠与魔丸对照设定令其降生伊始便获得了“邪性”与“叛逆”,并赋予了哪吒反抗原生身份命运、自主抉择正邪善恶的天然弧光,相比传统故事中“天选之子”一类的伟光正设定,让哪吒吼出“我命由我不由天”显然也更符合当代年轻人的审美,试问谁不想做一场不被定义、奋力一搏的梦呢?
赢得满堂彩之时,也有人注意到了被饺子导演悄悄抛弃的人物特质。反派影评的波米便不喜欢《哪吒:魔童降世》,因为原本哪吒故事的核心矛盾在于他和父亲李靖之间的冲突,所谓“剔骨还父、割肉还母”,哪吒反抗的并非既定好的个人命运,而是华夏五千年历史中压在无数人身上的礼教观念与父权制度,在讲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古代,能创造出这样一个形象极为不易。
所以,同样是反抗,从某种原教旨主义角度来看,《哪吒:魔童降世》其实偷换了概念,将原本尖锐指向父亲李靖的矛头转向了实际上虚无缥缈的所谓命运,让这部电影成了一部表面叛逆、实则合家欢的纯大众化娱乐作品。当然应该保护电影改编的创作自由,可一个成功的喜剧魔童形象立起来的同时,会不会一个更为稀缺的悲剧哪吒形象也同时倒下去了呢?
2023年暑期档,难产了不知道多少年的封神三部曲的第一部《朝歌风云》终于面世,与彩条屋思路不同,导演乌尔善选择了直面难题,以正统改编的方式将封神原著故事搬上银幕。
上映之初,《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的口碑并不甚好,质疑声一部分来自“原著党”的口诛笔伐,那些人们口耳相传、津津乐道的故事桥段诸如女娲宫进香、苏护进妲己、姜子牙娶妻都消失不见,甚至连许多基础设定都被进行了天翻地覆的改编;另一部分质疑来自于路人观众,这部电影有太多的细节不考究之处或剧情上的杠点,故而吐槽也来得及极轻易,而对于看惯了欧美日韩艺术电影的文青及影迷们,封神这样的作品看上去毫不“高级”,便也鲜有人为其发声正名。
有趣的是,彼时封神团队的各种花式营销手段齐飞,不惜大肆贩卖男色,令电影热度持续不减,渐渐地《封神第一部》的优点也被逐渐看见——不仅作为华语片中相对稀缺的视效大片而被珍视,其第一流的原著改编水准更获得了越来越多人认可——《封神第一部》在文本内核上实在太出色了!
编剧非常敏锐地捕捉到了商周两方阵营首脑纣王殷寿和武王姬发作为次子嗣位的相似性,并将其引申为一种人物对位关系,通过“质子团”这一巧妙设定让姬发深入介入到了“朝歌风云”中,完成了其与殷寿“父子”关系建构的同时,更让将姬发塑造为主角、承担文本核心弧光成为可能。
于是,与“朝歌风云”这一故事契合得不能再契合的“弑父”内核被提纯了出来,“弑父”不光是指以姬发为代表的质子们自主意识觉醒,向施加压迫的宗法父权奋起反抗,更是作为臣属有道爱民的西周向作为君邦无道贪私的殷商吊民伐罪这一终极大事件的浓缩表征。
电影中的多对“父子”之间本身也形成了对照。首先是“父亲”之间的对照,殷寿是姬发的“假父亲”,多年以忠孝价值浇灌洗脑,将姬发以及其他的质子们塑造为与他相似的人,而随着“假父亲”自身完成弑父、凶戾本性显露,以及“真父亲”姬昌的出现令姬发认识到天下共主当以子民为本,姬发并封冻住的主体性终于开始瓦解,崭新的观念得以建构,于是人物觉醒完成“弑父”、回归本真。
可以说,姬发是幸运的,他有父亲姬昌的言传身教,有哥哥伯邑考的爱护牺牲,有朋友殷郊一起揭露真实,方才实现蜕变——而不是像苏全孝那样成为被“真父亲”和“假父亲”共同抛弃成为牺牲品,也不像崇应彪那样完全沦为权力的奴隶彻底沉沦——“儿子”们之间一样在对照。
甚至“弑父”与“弑父”之间也在形成对照。殷寿弑父招致天谴,姬发弑父回归故园,“弑父”本身并无绝对的对错之分,全在于背后的底层价值如何判断,是为人还是为己,是为了私欲还是为了正道,继而传统观念下“父权”或者“宗法”制度的正当性便也随之瓦解。
在内核的基础之上,《封神第一部》对原著情节的改编重组做得同样出色,我想没有必要再一一详细剖析说明了。
总之,毫不夸张地讲,《封神演义》原著故事照搬出来必定会是一潭死水,但《封神第一部》将其奇迹地盘活了,殷寿、姬发这些原著中要么刻板要么模糊的人物形象终于有了自己的银幕魅力,那些扭曲、乱糟的传奇故事也被捋出了清晰而富有灵性的脉络,焕发出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