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评论这部电影打动人之处不是在于电影理论、电影技巧的运用,而是在于其中的普适的情感。我很同意。我在观影过程中也会想到家里的老人,想到在我的成长过程中也同样感受到姥姥姥爷辈的爱,那些让阿安皱眉、沉默、落泪的场景,同样也会勾起我的情感。只是我还没有到需要照顾老人的人生阶段,但电影让我开始想,以后万一有这样类似的情况,我又是否能尽到自己的一份孝心?同时,在亲情和金钱交缠的情况下,我又会采取什么样的态度?

阿梅的人物设置我觉得很有意思。虽然出场不多,但她是一个不太传统的存在。阿梅一开始照顾爷爷是为了赚钱吗?片中没说,我猜多半不是,顶多是期望拿到一些照顾老人的补贴,够日常吃穿就行。但她在这么久照顾的过程中应该也是有过计算的,不然她也问不出阿安“你觉得现在你在姥姥心中排第几位”的问题以及给出“排第三没有用”的忠告。

...

或许人就是这样,没有完美的圣人,阿梅这样做也无可厚非。毕竟她照顾爷爷真的照顾的很好,也没有什么出格的举动。除了周全地料理吃喝拉撒,她还照顾到了老人的心理需求。虽然爷爷已经没有办法正常说话了,但阿梅还是会和他说话;见到姥姥的时候她也十分有礼貌,还会用潮州话向姥姥问候。阿梅只是把阿安和舅舅们极力掩盖的那一层被传统道德视为污点的部分拉到了明面上来说而已,她尽到了自己的职责,甚至是很好地尽到了自己的职责。“我们并没有让他们伤心,我们是在让他们更幸福。”

阿安对姥姥的照顾,又有多少是图着房子去的?或许到最后他还是对姥姥把房子留给了索伊舅舅有所不满。但,我认为只是对这件事有所不满而已,他最终还是对于“自己没有得到房子”这件事释怀。情感还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

...

这次二刷我想到,姥姥和爷爷做出的财产分配不同的原因,可能基于性别的不同。姥姥作为传统的母亲,传统对她的要求或许就是“都是你的孩子,无论出息不出息,你都需要把他们拉扯大”,这样的既定期望让她把价值最高的房子留给了没法自立的小儿子。在爷爷那边,传统对他的期望可能就是,“一家之主你说了算”,所以他可以尽情地按照“谁出力多就得到的多”的规则来分配自己的财产。阴影无处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