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电影的题材是如今较少出现的乡村题材,这种题材一般对于商业来说很难有较高的突破,要么是充满了对于现实的黑暗批判,要么是让人笑笑了之的喜剧,在这个题材上突破,难度在于如何去跳脱出这两个题材的同时,还能还原真实的乡村,塑造朴实的人物形象,展现对乡村现状的态度。

在这方面,这部电影做的其实不错,甚至可以说惊喜。

...

老痞子+纯真儿童,这样的搭配并不少见,欧美有《完美的世界》,日本有《菊次郎的夏天》,都是在用儿童的纯真感化另一方原先的不羁,同时,儿童也进行了成长。但是这次虽然有固定的搭配,《不期而遇的夏天》却没有走相同的路子,而是淡化了这个互相鼓励成长的主题,将他们对于自身现状的逃离作为主要出发点。

逃离,这个是我从电影中看到的最主要的部分。

但如果要说这部电影还有什么吸引我的点,我认为是在于它的别具一格,那就是简单,这也让整部电影变得和其他电影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

所以,本文想从三个方面说说自己的看法:

1.简单的文本,制造一种矛盾集中(主要说说文本)

2.光影与构图,制造一种黑暗的牢笼(主要说说技术)

3.孤独与自卑,制造一种需要逃离的现状(主要说说主题思想)

那就先从文本开始吧。

...

1.简单的文本,制造一种矛盾集中

看完《不期而遇的夏天》最大的感受就是,不累,这种不累不是情绪上压抑的累,而是从观感上感觉不累。

因为本片剧情并不复杂,一个受欺负的孩子,还有一个整天幻想美女却郁郁不得志的痞子的故事,没有什么过多的支线,没有什么过多的情感,而这放在现在,却恰恰成为了一种优点。

现在太多的剧本,在商业性上会故意追求一种复杂,所以会在一个人物上安插各种支线,想从剧情的设置上来塑造一个丰满的人物,这个方法是可以的,但是一用不好就会产生非常赘余的效果,就好比很多观众都会在某些电影上吐槽爱情线的毫无必要,就是这种反作用。

但是本片的剧情却相当简单,究其原因是在于《不期而遇的夏天》这一整部电影的故事是从人开始的,而不是让人进入故事。

...

我们可以看到从影片的一开始,我们观众认识这两个人物的时候,他们的头上就自带属性,水生被欺负,留守儿童,黄四毛行尸走肉,没钱,痴恋曾经的同学,在别人的眼里毫无作为。

至始至终,整部电影都是他们在撕掉这些标签,而且电影剧情上并没有加入新的故事线来搅乱他们的生活,我们只需要跟随着人物的情感走,就很容易被代入到人物的行为逻辑中。

剧本既简单,也在一开始就塑造了人物,所以这是一个相当不错的剧本预设。

还有一个地方也可以凸显简单这个词,就是对于其他人物的塑造,是片面,但是也是不重要,一点而过的,这也让整部电影就突出在三个人身上,水生,四毛,还有本片的一个反派,殷老板。

好比片中台词里反复出现的桂莲,但其实全程只露过两次脸,其他都是背影,这个人物实则是一个重要的角色,但是在影片中成为了一个意象,去突出黄四毛对自己认知不足,不自知的意象。

...

再好比片中水生的外婆,全片露脸的镜头并不多,我们所能感受到的就是冲动,讨厌水生,爱打麻将的片面人物形象,但是类似于外婆这种人物形象在片中的作用都是为了突出矛盾,激化我们两个主角的人物冲突。这就很足够了,因为全片的任务就是塑造好水生,黄四毛这两个人物的人物形象,以及突出他们人物改变的弧光即可,可以说,片中大部分人物都完成了这个任务,不突出,但是有用。

当然,剧本简单不代表就不能提供充实的观感,我们看完电影后发现,整部电影的矛盾都是集中在最后黄四毛对自己的认知与改变上,黄四毛认识到自己就是一个土狗,无法娶到桂莲,但是心中的期望与现实产生了偏差,就开始反抗,而另一面,黄四毛之所以可以认识到这一点,就是因为和水生的友谊关系,两个人物形象发生的碰撞推进叙事,互相改变。

整个剧本都围绕着人物展开,不拖沓,也不复杂,纵使也有过度煽情的问题存在,但是这样简单却不失丰满的剧本已经是一个良品。

2.光影与构图,制造一种黑暗的牢笼

前面说到了整部电影最重要的主题就是逃离,逃离哪里?逃离这个乡村,而电影则运用光影与构图把这个地方塑造成一个黑暗的牢笼。

先说构图,整部电影最值得说的地方就是构图了!

从影片的第一个镜头开始:门,框,栏杆。这三个元素就成为这部电影最重要的要素,开篇第一个镜头就是从门内拍摄,将两个人局限在一个有限的空间里。

而后面,这样的镜头也很多,一开始奔跑的镜头,采用了交叉蒙太奇,展现了两人奔跑于小巷子的过程,小巷子中狭窄的空间,线条所营造的景深一路到底,这种构图本身就是在营造一种被挤压的不舒服。

再就是水生去找妹妹秀秀的时候,有两个连续的构图都是在门框内完成的,秀秀的爸爸问水生最近外公外婆身体怎么样,被秀秀妈妈怒吼,门框内外的明与暗形成强烈的对比。

而门框,则表达了一种局限,一种从视觉上的束缚。

除开门框,我们还可以看到栏杆的使用

...

水生与秀秀一起写作业,被秀秀妈妈怒吼说电费太贵,而这个构图就是在栏杆外拍摄;而且水生在自己家做作业的时候,也常常利用这种构图去表现画面。

栏杆,本身就是一个阻挡的象征,而大量栏杆与门框的使用,很难不去想到农村对于人的束缚作用,而这部电影,从画面构图上,就在形成一种牢笼感,人被困在里面,需要逃离的就是牢笼。

那黑暗从何而来,这就要说说整部电影光影的运用了。

整部电影光线的运用主要是三种:不打光,模拟自然光,逆光。

而这三种光线运用本身都是为了达成描绘现实主义和突出阴影的效果。

...

《不期而遇的夏天》整部电影作为一个现实主义的乡村片,对于现实还原的很到位,我们其实从一开始水生与黄四毛在废弃房屋相遇的一段就可以看出来打光的整体风格,片中拍摄黄四毛说话的场景的时候,整个脸偏暗,光线是从人后面射进来的,于是从画面上就表现出人脸处于阴影的画面

而处在室外的大部分画面,都选择不打光或模拟自然光的手法去绘制本身的现实,而达到的效果就是在摄像机中整体偏暗,整个乡村并不明朗(除了中间两人骑着车欢快的一段)

到了影片后期,干脆连逆光都没有了,直接通过一小束柔光达到“能看清”的效果,在黄四毛责备水生冤枉,不信任他的时候,光线的退位让整个片段的悲观色彩加重,让情绪更加往上推。

所以,偏暗黑的光影,是这部电影的主要风格。

但是,现实主义一定就要这样吗?不是的,我个人解读为是作者的有意为之,与前面的画面构图相对应,我更认为,创作者将两个主人公束缚在了这个狭小的乡村中,而他们的任务,就是逃离。

逃离自己本身的标签,逃离这个不能再差的现状,逃离这个黑暗的牢笼。

3.孤独与自卑,制造一种需要逃离的现状

逃离,是我从电影中解读出的关键词,那么他们到底是要逃离什么,创作者拍摄这部电影又是希望这个社会的哪些人群去逃离现在这个糟糕的现状。

我个人的看法是,水生们,和黄四毛们,而类比我们的现实生活,可能就是留守儿童们,还有浑浑噩噩的混日子的人群们。

...

对于结尾,我在看的时候其实是比较乐观的一个态度,因为在我心中,黄四毛最终走了,他离开了,这个开放式结局其实很有意思,他是去哪里了呢?进了警察局改造?被人暗杀了?还是真的进城赚钱去了?

但其实不管怎样,最后整个电影都给了黄四毛一个逃离成功的结局,他躺在床上起身拿起棍子的那一刻,就已经撕掉了自身懦弱,被欺负的这些标签,他的反抗,可能要进警察局,但是仍是为他这些日子的碌碌无为出的一口恶气,这就是一种逃离,逃离原来的自己,迎接新的生活。

最后没人知道他去哪里了,那我希望是变了个人,去迎接新的生活了。

但是虽然整个人物弧光的转变集中在黄四毛上,可是影片最后的落脚,却是水生,一个父母在外打工,只能住在外公外婆家,受尽欺负的善良的孩子。

...

其实水生的形象就是现在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影片在后段已经给出了态度,水生的爸爸妈妈回来,回来了就不再走了,实则是在表达对于现在留守儿童的一种关心。

但是水生能回村里的小学读书吗?答案是不知道,要等爸爸妈妈回来才明白,这其实就是对于留守儿童问题的一个探讨,他们缺失的到底是什么?他们想要的是父母在外面挣的钱,能过上更好的生活吗?

影片反复让水生说“你是我在这个镇上唯一的朋友了。”其实态度很鲜明,他们需要的,是陪伴,是对孤独的一种化解。

说影片最后是乐观的,我其实同意,因为影片在最后,让黄四毛撕掉了自身不好的标签。但是说最后是悲观的,我也很难不赞同,因为我们不知道水生最后究竟能快乐起来吗?

中国还有无数个水生们,他们所需要的陪伴,所需要的孤独,从哪里化解,水生们怎么逃离这个现状。

这还需要交给社会来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