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7.9/8.0
简评:
略有失望,被吹得很神的一部,在我看来确实有点过誉。放在国内无疑是佳作,被认可也很正常,但电影本身不能完全打到我,让我沉浸其中,尽管足以引发我对事件的关注与思考。虽然完成度不错也具有社会效益,但无论纪实性还是艺术性都尚不足以列入一流作品。
前言:
特意预先看了《平衡》,因此对本片涉及的可可西里的故事和背景有所了解。想看看二者-剧情片和纪录片有何异同、孰优孰劣?结果看来还是纯粹的纪录片更佳,看来我也要倾向于这条路了。
主体:
相比于本片多大程度是纪实和虚构,我更关心的是这样的电影怎么拍出来。
相比《平衡》的碎片化记录,用贯穿的情节线增加了观赏性,也使零散的内容整合,减少了不必要的画外音隔阂。剧本编排平实简单,但影像本身便具有强烈的冲击力。值得肯定的是,几乎不带说教地直观传达了痛与恨,再现了艰苦的环境-即便只是冰山一角的一角。取材没得说,但广度和深度仍远远不够。(而且这样的滤镜筛选和再创造多大程度上失真?)有一些触动的场景-沙丘活埋、徒步走出禁区、在车上头悬梁、队长被打死。
视听显然经过打磨设计,简练犀利但还未达到重剑无锋的境界。细节用了心力求真实,但细究就发现很刻意,只是夹带拼凑、不够自然。台词夹杂着生硬的文学味,配乐则有推动煽情的倾向。本担心画面过美、艺术感过强,可惜多虑了。为了美而求美导致设计感过强的只有开头-一度有旅游宣传片的味道(当然和后面形成了一定反差)。
以一个外来的记者视角引入,的确更容易让人带入,但是否会有先入之见、难以融入其中?
片中人物形象还算生动,尤其是大量的非职业演员,几位主演则相形见绌、单薄了许多。贩皮头子也比较虚假且片面。此外,关于平庸之恶的刻画不够深入,似乎只停留于浮光掠影的揭露和演绎,反思的力度不够。捕杀藏羚羊的场景让我想到-类似的题材(集体捕杀野生动物)-戏剧化处理的《内陆惊魂》显然更胜一筹。而尸体的陈列则让人想到《夜与雾》里的大屠杀废墟惨状,显然沉静的画面较本片震撼力更强。
杂谈:
巡山打盗猎者和扫黑缉毒工作实际上并无太大差别,犯罪的地下体系根深蒂固、相互勾连,一不小心便落入其中成为帮凶。(可惜呈现得不够)
想到居然需要人去管人、人去保护动物不受人的伤害、甚至要靠卖羊皮去保护羚羊…简直可笑又可悲。
ps.看的85min版本。第一部陆川,恐怕也是唯一一部了。
来晚了十分钟。
旁边的女生哭了一直擦鼻子。
有几个小问题:资料馆同一个银幕上播放不同画面比例的电影怎么实现都是全屏?宽银幕会不会裁切?
画面下方的模糊气流是什么?
维度 ★(1-10) 备注
思想深度(学术文本价值) 7.8
个人感受(观众传播价值) 8
社会/历史/时代价值 8.5
叙事水平(文学价值) 7.8
技术完成度/美学创新(专业价值) 8.1
25.5.27于小西天
据悉抄袭了《冰河在这里流过》,准备考察一番。
《可可西里》-好坏参半的佳作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近期热门文章(Popular Articles)
该作者其它文章(Other Articles)
大银幕重温-再评《红高粱》
评分:B+,保持初看的7.6(3.8/5)前言:想当初在老家大棚里拿着pad看的,体验很一般,这次终于在大银幕重温。时隔九个月,对电影的理解果然发生了质变。评析:大银幕上观看,优点和缺点都被清晰地放大。首先是剧作的痕迹比较重。这与文 ...
这不是电影!
评分:C,5-6。简评:看的第四部格林纳威,没想到能差到这种地步(同时把莎翁也糟蹋了),再次挑战了我的底线。几乎是我电影理念和创作不折不扣的反面教材。电影横跨音乐、绘画、建筑到文学,这次又加上了戏剧元素。不同于塔可夫斯基、布列松、林 ...
意大利村庄的纪实史诗-从土地到上帝
评分:A-8.4暂且保留,打四星。前言:友邻评分高达9.3、码了许久没舍得看的神片,到今天的契机才看,也是顺理成章。其一原因是按照导演的作品顺序正好看到了奥米尔这部。其二是在梳理意大利电影的线索,也刚好看完了罗西里尼的前十年作品,算 ...
一双鞋,一段路,以童真丈量世界—评析《何处友家》与《小鞋子》
公众号图文版:“一双鞋,一段路,以童真丈量世界”——佳片导赏《何处友家》与《小鞋子》 - 微信公众平台引言:本文将从不同角度评析两部伊朗影史上的经典作品,一部是著名导演阿巴斯的成名作《何处友家》,另一部是十年后马基德的成名作。二者在 ...
观感-札记
简评:B-,6.5+第一次看了半截弃了,拖拖拉拉一个星期、零零散散看了四次才看完。没什么体会,只觉得形式过僵、故弄玄虚,实在空洞无趣。色彩、构图,画中画、框中框。极致的清晰和干净,(和作品中绘图师一样)每个画面都经过精心严格的控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