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是一部创意新鲜,风格独特的电影。
本片讲述了一群富人登上一座与世隔绝的小岛,岛上有一家稀世珍品餐厅,主厨为每个人定制了一场豪华盛宴——不仅满足口腹之欲,更是一场艺术之旅。
整个观影过程类似开盲盒,费因斯饰演的主厨以其天才的想象力,向观众展示一道又一道兼具表现主义和解构主义的菜品——甚至还有点抽象主义。
菜品的呈现过程极大满足了观众的好奇心,随着故事推进,好奇心逐渐转变为羞耻心——为当代艺术发展陷入瓶颈后拼死挣扎、异化的普遍羞耻心。
这里,需要重点强调一点,看完电影,若你以阶级叙事的角度去解读、理解这部电影,会失去很多乐趣。
阶级叙事其实是个缺乏想象力,极为冷静、客观的叙事角度,这极大降低了《菜单》这部电影的生动性和讽刺意义。
它更像个小品,以一个刁钻的角度,剖析我们习以为常的惯例背后的发生机制。导演 Mark Mylod 的创作旨趣绝非在政治话语上。
这也是为什么,《菜单》人物众多,身份各异,但导演并未深度刻画人的意义——他们全是主厨狂热艺术的“材料”。
片中,他讽刺了一种非常特殊的精英主义。
虽然,他对美食世界的描述过于夸张;或者说,影片本身就很表现主义。
本片的摄影富有梦幻感,让片中这个与世隔绝的岛屿有着桃花源的韵味。时尚、典雅、别致的餐厅装潢营造出低调奢华的氛围。
在这里,有心怀鬼胎的技术合伙人、势利的文化记者、过气的电影明星和自称美食家的厨艺白痴。
所有人都带着文化面具,痴迷主厨的美食艺术。
其实他们对烹饪艺术一窍不通,不过是一群以高额消费来确认自身虚幻身份的“常人”。
他们看上去个个光鲜亮丽,谈吐得体,对生活有着极为感性的追求,一种精神意义。
作为贵客,他们初来乍到,备受优待,而这种优待建立在他们所支付的巨额餐费上。
随着时间的推移,菜品的讽刺性和抽象意义逐渐覆盖了菜本身,呈现出一种侵入性、阴险和暴力的基调。
客人们突然发现,自己从一个品尝美食的贵客,转变为厨师烹饪艺术中的“食材”,主厨原来是个邪恶艺术家,一个真正的法西斯!
事实上,他确实演过法西斯。
这对观众来说是享受的,但对用餐者来说却是恐怖的。
是的,《菜单》的观影快感建立在人物的悲剧性上。正如叔本华所言,人生是集戏剧与悲剧一体的闹剧。
从这个意义讲,本片是部辛辣十足的讽刺喜剧片,无可怀疑。
最终,《菜单》不过是一个现代意义的艺术谎言,是“观众”与“作者”同谋的产物。这种艺术观的破产对双方都具有毁灭性。
当然,若你是片中的泰勒乔伊,就完全不用担心这种伤害。
你的“无知”让你坚不可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