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发于陀螺电影。)
M.奈特.沙马兰也许是当今好莱坞的一位另类人士:他保持着一到两年一部的高效而不流水线的创作模式;总是能抛出引人入胜的概念,剧情却往往遭人诟病;在本土美国影评人的评分体系下反响平平,同时又被以电影手册为首的法国媒体和小部分影迷群体视为奉为圭臬…这让这位褒贬参半的悬疑大师成为了一位游离于制片体系和独立映画之间的好莱坞”作者”。近年来,沙马兰的电影逐渐摒弃了高强度的剧情反转,而逐渐转投于相信的力量。《玻璃先生》为我们展现了观众为何着迷于超级英雄的神话,《老去》则在高概念的背景下提炼出亲情的纽带,而《拜访小屋》则进一步展现了末世中亲人间的信任与否… 到了拥抱于流行文化的《陷阱》,一切变得更加简单而直接:一出被层层包围的演唱会,一场无处可逃的猫鼠游戏,一段看似美满的父女关系;几个关键词便基本涵盖了这部电影的全部要素。但除此之外,沙马兰也在延续作者性的基础上做出了一些新的尝试,甚至是前所未见的。
不剧透地讲,《陷阱》的核心冲突依旧是亲情,具体来说是父女情。乔什·哈奈特饰演的主角库珀一方面处心积虑地躲避警方为连环杀人犯屠夫所设下的天罗地网,一方面又要在女儿面前尽可能地保持自己的形象,做一名陪孩子看演唱会的好好父亲。随着剧情的不断深入,库珀的形象在观众眼中将愈发矛盾:他到底是一只残忍的野兽?还是一位温柔的父亲?亦或者两者同时存在?观众对于角色的信念,换句话说如何审视主角身上情感与冷血反差,成为了本片剧情发展的根本逻辑。有趣的是,这份父女关系不仅仅存在于戏内,沙马兰选用了他的二女儿莎莱克饰演影片中的一位主要角色——演唱会上的Icon巨星Lady Raven。不仅如此,这位初出茅庐的新人演员创作了电影的全部十四首插曲并在电影中进行表演,且与剧情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为涉及剧情内容,这部分内容放到后面再聊。无论如何,这些原声音乐在一部沙马兰式悬疑片中起到了前所未有的作用,而他的女儿则是促成这些的决定性要素。
《陷阱》的另一大革新则在于其对镜头语言的大胆尝试。在前作《拜访小屋》中,沙马兰就已经通过大量的特写镜头和室内空间的镜头推移不断拔高剧情的张力。而在《陷阱》中,得益于泰国摄影师萨永普·慕德迪普罗的加盟,演唱会现场这一复杂的空间得到了物尽其用的设计:无论是歌手背后的投影与场地之间的构图,还是那些面目狰狞的极端面部特写,亦或者是跟随于主角游荡于场馆各处的向后推移的镜头,皆一步步将气氛不断升温,使观众逐渐沉入这场猫鼠游戏的紧张氛围之中。在一次采访中,沙马兰表示,这位与阿彼察邦、瓜达尼诺长期合作的摄影师为电影带来了自然主义的质感,即电影中的打光与色彩全都来自于电影内部,一条走廊就是一条真正的走廊,至少得它们看起来如此。在一个镜头中,哈奈特的眼睛一开始是黑的,随着演唱会的灯光亮起,观众得以看到他的表情,而后又黯淡下来。这带来了真实的触感,也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在光鲜亮丽的表象背后,黑暗在视线之外不断蔓延。
当然,片中对于猫鼠游戏的编排确实难以做到尽善尽美,很多发展和转折都显得意料之而情理之中,但就像沙马兰在片中屡屡致敬的希区柯克那样(包括但不限于恋母杀手,导演客串,演唱会追凶等),类型元素的编排并不完全合理,更关乎于电影本身的运作法则,以抵达那个必将到来的顶端。在《西北偏北》中,加里·格兰特所饰演的主角无论经历了什么样的危险,观众总是相信他能揪出幕后黑手;而《陷阱》则也像是一个形象倒转的《西北偏北》,遭人陷害的英雄变成了无恶不作的凶手,观众却对他们有着同样的信念,从而全盘托出导演的表达:在数字媒体高度发展的今天,家庭的存在也像是一个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