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涅斯·瓦尔达在这里和那里》,也可以叫“瓦尔达的电影艺术之旅”。这套五集的纪录片剧,以她在法国、德国、葡萄牙、意大利、瑞典、巴西、美国、墨西哥等地参加电影节,去各种艺术博物馆,观摩画作、装置、展览,感受美景,遇见旧雨新知、新老导演和各色陌生人为主题,用后来互联网词汇(它摄制于2010年前后),就是视频日志(video log,vlog)。但很难说,vlog这种名词,是不是像微电影,拉低了她信手创作的充实价值。在我看来,它就是一套电影,一部作品,轻松、俏皮,又能在猝不及防的细碎片刻,一次次打动到你。它不是可看可不看的CC蓝光花絮,而是瓦尔达逾越电影与生命的形式,留给影迷的一罐时间胶囊,瓶装五粒——事实上,我希望她这趟艺术之旅,能继续走下去,一直到世界尽头。
正如戈达尔,还有谁谁谁,喜欢躲在墨镜和神秘的背后,而第一集出现的克里斯·马克,喜欢躲在真猫和虚拟猫的背后,瓦尔达是一个喜欢走到镜头前,走到自己电影里的创作者。换言之,电影或艺术,对于她,既是表达的载体,也是沟通的媒介,时而动感情,时而游戏式。电影不是什么高深莫测,需要前沿理论和学术论文来解析的玩意,只是你来、我来、大家一起来,在音乐、绘画、诗歌面前,人与人能自由取得、倾注和吸纳情感养分的一门“交流语言”。
- 我好像看懂了,比如在这个地方……
- 你觉得呢?你说说看。
- 对、对、对,我觉得还有更多。
- 太棒了。
纪录片的开头,是一个“今已亭亭如盖矣”,关于窗口的树的片头。树在工人修剪后,重新发芽抽枝,茁壮繁茂。电影里,不到半分钟的静态图片,创作者却见证这个自然生长的奇妙过程。作为一种技巧手法,瓦尔达似乎用它来告诉观众,艺术既在远方,需要飞行跋涉,它也在眼前日常发生,只需要你推开窗,认真生活,发现记录,重新看见。
至于五集纪录片的内容,全部讲来,就要拉扯上好久,总之就是一个播撒种子,见证收获的世界真奇妙纪录。打卡种草,跳过遗憾,享受收获。片中有许多随手可见的例子,说明瓦尔达的创作理念。以一个简单例子说明,瓦尔达在1967年纪录片帕索里尼在纽约的纪录片小短片,是一个虚焦的结尾,“你好啊,帕索里尼”。在纪录片第一集,她拍下了老导演奥利维拉扮卓别林的有趣场面,又用奥利维拉拍她做结束——虽然她好像设置好机器,并手把手教奥利维拉,怎么使用数码小机器,但奥利维拉还是把她拍虚焦了。这是意外,巧合,还是事前,或剪辑阶段“故意设置”的呢?不重要了。没看见,看不清,可见、可不见,都是一种“看见”。这就是艺术。
友邻里,最早看过这部片子的,是2013年。余下多数,均是在瓦尔达2019年去世后,才陆续看过,但总数依然很少。当然,更还有我这种才刚刚看的。提这个,是因为看纪录片时,会觉得瓦尔达还在这个世上,片子好像是去年才剪好的。大疫结束,她依然在世界尽头某个角落的餐厅里和老朋友交谈,在可以看到海的一家酒店里挑选房间,在某个美术馆博物馆流连以至于遗忘了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