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来拉屎的吧?”

很多人知道《城南旧事》都是通过这句台词。

...

《城南旧事》是新时期散文式的电影。

改革开放后,思想大解放,不再追求三突出,不再被阶级斗争的框架所限,第四代导演走出了牛棚、马圈,十年的封闭并没有让他们对艺术失去渴望。

外来的外国先进电影,自己天马行空的创新,让中国电影在十七年后又迎来了向世界电影靠近的最好时期,《城南旧事》便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之一。

...

《城南旧事》具有散文的优美、含蓄,情景交融。

片中处处充满童趣,如破败的房间里,房梁上用板凳做成的秋千,地上叽叽喳喳的小鸡,三两物件便让斑驳变得欢快。

...

还有夏天的样子,没有过多渲染,只用简练的镜头,一气呵成。

如在阴凉处吐舌的狗,阳光里奏鸣的知了,屋檐下酣睡的小贩,几个镜头,不需多加烘托,盛夏的景象就浮现于银幕。

...

除了白描,片尾的比兴让电影的悲伤淡了一些。

小英子的父亲因病去世,宋妈跟丈夫回了老家,这对于才七八岁的英子来说,是极大的打击。

但导演没有让角色泪流满面,而是用七次重复的红叶镜头,宋妈的不断回头,英子呆呆的回望代替忧伤。

因为红叶像思念,念人念物念那年,回头、回望是告别,告别玩伴、告别故人、告别家乡,告别被迫长大前的年华。

...

在景别上,《城南旧事》中的镜头大都是全景、中景、近景和特写,后两者尤多。

之所以运用大量近景和特写,是因为有英子,《城南旧事》是她的童年,她的回忆,这两种景别可以让主体突出,避免背景喧宾夺主。

特写还能够细微地表现英子的面部表情,描绘她的内心活动,并将此情绪传递给观众,让观众具有感同身受的视觉感受。

这是《城南旧事》的幸运,如果没有英子的扮演者沈洁,一脸的天真无邪,烂漫可爱,《城南旧事》会暗淡许多。

...

在结构上,《城南旧事》脱离了戏剧式结构,以倒叙的方式开篇。

用主人公小英子的心路历程结构电影,虽模糊了时间线,但春夏秋冬四季清晰可见,这也是小英子成长的过程。

...

夏,炎热,小英子遇上了好朋友妞儿,疯子秀贞。

春,希望,小英子碰上了小偷,还不知道什么是好人和坏人,但宋妈的遭遇让她浅浅地明白了像宋妈丈夫这样的人是坏人。

...

冬,寒冷,小英子学业进步,但父亲却病入膏肓。

秋,萧瑟,小英子懂了离别的伤感,因为爱她的父亲再也看不到她的笑容了,疼她的宋妈要回乡下了。

小英子眼睛里的光不那么亮了,她还小,父亲说她你不懂,宋妈说她你不懂,母亲说她哪有那么多为什么。

可是他们不知道的是,尽管小英子不知道怎么表达自己的情绪,但她能看到别人的变化,这就是她的懂,她懂舍不得,她懂她要长大,她懂要做一个好人。

...

故事之外,《城南旧事》的画面很灿烂。

里边有很多小时候的事儿,养小鸡,学骆驼咀嚼,和朋友无忧无虑,酷暑蝉鸣,数九落雪。

...

除了极致的优雅,影片还透着一股淡淡的哀伤,看完后怅然若失。

人生总要离别,知交半零落,在离别中快乐渐渐零落,小英子似暖阳,在我们的心底种下了一片阳光,这片阳光也许会被忘记,但她教会了我们阳光。

...

这份阳光的情绪就是《城南旧事》带给我们的“情”。

现在电影中的“情”尽是虚情假意,充满了商业气息,只想让观众被感动,然后痛快地掏钱。

...

《城南旧事》中的“情”不参杂任何杂质,也没有其他导向。

英子对宋妈的情,对小偷的情,对父母的情,对秀贞和妞儿的情,都是真诚的。

这也是这部老片子能够经过时间的冲刷依旧可以焕发生机的原因之一,第四代导演遭受了那么多苦难,仍然能够拍出这么纯粹的电影,难怪观众会喜欢。

可惜的是,中国电影真是好多年都没有进步,反而越来越退步了,毕竟在电影中连人情味都找不见了。

...

尤其是片中的镜头大都是平视的,较少俯视或仰视。

因为这是小英子的世界,用她的视角去看待小时候发生的一切,秀贞、妞儿、小偷、宋妈,都是她眼里发生的事儿。

...

小孩子不知利弊,只看好坏,任何人在她眼里都是一样的。

大人眼里的疯子也好,众人口中的盗贼也罢,她都一视同仁,可时局的动荡,世事的变化,总让她被迫看到阶级的参差,时代的不堪,人情的冷暖。

...

...

...

小偷为了供弟弟上学,出来偷东西,还了之后还是进了监狱。

学生们搞革命,在父亲嘴中明明是进步的,可为什么会被游街枪毙。

宋妈待人和善,一心想让孩子有吃有喝,家里过得好一点,但她的儿子死了,女儿不知在哪。

...

小英子看到了这些,她有不解,也有落泪。

但他们给小英子的反馈是微笑,眨眼和真情,所以小英子的脸上也一直带着如沐春风的笑容。

因为小孩子会把一切不好的事情,在睡过一觉后统统忘记,那些不快乐都是成年后的回忆。

这都是那个年代发生的事,有好有坏,导演吴贻弓没有因为主角是小孩就刻意回避。

...

这也是第四代导演共有的写实主义,一切都追求真。

《城南旧事》中的街道、胡同、庭院,角色的服装、造型,人物的动作、叫卖,都力求还原民国时期的老北京。

...

那个时代很乱,插标卖首、尸横遍野是常事。

可《城南旧事》的现实主义是英子的童年,即使影片还是不可避免的点缀了几处悲惨,但整体上的离愁别绪还是淡的。

这是导演的不忍心,也是导演的别有用心,他让童年停留在美好的记忆中,但也让童年在不同的世事中长大。

...

因为导演拍的不是一个人的童年,而是所有人都能找到共情的童年。

那就是“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扶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崖,海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