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久弥新的神庙殿宇是每个民族的精神符号,它神圣、高远、不容亵渎,而个体的一生与其相比,如此普通和短暂。一个人的一生能做的事情如此有限,想做的事更不知道从何处开始;现代环境对人的驯化如此,想到一生的短暂和有限,就觉得不如拿起手机玩玩,起码能抓住每分钟30个信息的自由。注意力化作烟花,明媚耀眼,高潮迭起,但最后只是变成了一把灰。

但在最初,神殿也是由每个人一草一木、一砖一瓦地搭建而成的。有限的人生会在这样的过程中,获得它自身不朽的方式,最要紧的不过是找一种这样的方式,寄托生活接下来的时间。

纪录片《布达拉宫》就是这样,它从建造、维护、传承布达拉宫的藏族工匠与同胞们入手,去透视这座宫殿的一生,和与其交织的,它背后的人们的一生。比起宫殿给人带来的令人久久凝望的震撼,这些普通人为此努力的过程,似乎离我们更近。

《布达拉宫》目前更新了3集,这是我印象最深的10个治愈时刻:

1. 布达拉宫被昵称为世界上最甜蜜的宫殿。其主体由红白两色构成,在翻新和修缮中我们知道,红色颜料中混着红土、牛皮胶和红糖;白色颜料则是白土、牛奶、白糖。

泼红墙这天,丹增达瓦的小女儿一直陪伴着她这位在布达拉宫维修科工作的父亲,为他担心,也为他骄傲。一天的工作结束后,女儿的脸上染上斑斑点点的红色甜味颜料,像战士,也像精灵。

...

2. 丹巴热杰是布达拉宫的古籍抄写员,家中六代人都在布达拉宫工作。父亲六岁开始接触学习抄经的工作,彼时还是用炒熟的青稞汁水做墨水。丹巴热杰工作时,为了少上厕所,只喝很少的水,每次开始抄写就会忘记时间。这是工作的一生里,轻而易举的心流。经书上会工整地署上每位抄写员的名字,以及他们来自哪个地方,字很小但很清楚。

丹巴热杰的弟弟仁青多杰留在老家照拂父亲,也辅导孩子们学习藏文与书法。尼木尼赤体与其他藏文字体不同,它的字体包含着尖尖的部分。仁青多杰对孩子们说,这是因为很久以前写的时候,偶然飞来一只蜜蜂,而墨水还没有干,墨水就被蹭了出来。这桩灵性的偶然造就了特殊的尼赤体。

...

3. 释迦牟尼成佛前唤名悉达多,悉达多出走山野苦修六年饿得形销骨立,最后意识到折磨身体并不是开悟的办法。修行,在于身心不二,对自己诚实。

唐卡画师噶玛德勒也是如此。他已年近九旬,一生奉献给绘画事业,此刻好像在耐心等待自己的时辰到来,他对还不足自己半身高的曾孙女贡嘎曲措说,“我的宝贝曾孙女,趁我还活着的时候,好好学。”包括亲人在内,他的徒弟超过五百人,但都不收任何学费。

...

在布达拉宫一千多公里外的噶玛寺,噶玛德勒指导着徒弟们作壁画。半晌,他有些困倦,就说,才这么一会就困了,人真是不服老不行。人困了就应该去睡觉。

...

镜头一转,他在草地上躺下小憩,从心所欲。

4. 造佛像有严格的尺寸比例图,代代流传,像建筑一般精密,使人想起达芬奇的《维特鲁威人》。佛着人像,人筑佛身。

造像师傅说,以前有什么仇恨的话,当你造佛像的时候,仇恨就会慢慢减少。

...

5. 布达拉宫内的唐卡和壁画都使用天然的颜料,有朱砂、石黄、雄黄、垩土、紫梗、黄丹、漆料等等,有时还有适量金箔、金粉、铜粉、绿松石粉、珊瑚粉、珍珠粉,让画面光亮而艳丽,取诸自然,如梦似幻。

6. “雪堆白”是布达拉宫工匠院的名字,为布达拉宫提供着最高水平的手工艺品。雪堆白源于藏语音译,意思是“能兴建一切享受物品者”。

7. 在布达拉宫管理处,负责维修宫殿梯子的木匠将梯子修好,把自己的名字写在了梯子的背面:顿丹、普琼、次朗。

普琼说,“我们会被遗忘,但梯子不会,梯子会一直留在布达拉宫”。

8. 演员胡歌担任本片的普通话配音,娓娓道来的节奏、外来观察者的视角、结合着扎实详尽的文稿描述,他虽然没有在藏区长期生活过,但怀着崇敬与平和的心,既向外看、也向内看,有一种此处与彼处交织共时的美。

9. 布达拉宫墙体上层材质不是砖瓦,而是通风透气性更好的白玛草。村民白玛次仁就负责外出寻找白玛草,供给修缮。第一天,他独自去找,回家时,妻子埋怨找不到他。第二天,他和妻子一起去找,一人割一半。与其说这是夫妻爱情,不如说更像一种生命与生活的伙伴关系。

...

割草闲下来,妻子给他掏耳朵的时候聊天说,我们都不在家,“今天家畜肯定都跑到外面去了。”

10.这一切进行着,没有人问为什么,没有人追问值不值得。

如同纪录片中所说的,“将生命的有限化为艺术的不朽”。在这里,时间的尺度延长了,不再是电子设备上的分秒时针与数字,而是经书的墨迹、画作的每一笔。为这座宫殿的延续服务着的人,生命与时间的尺度也随着它一同被拉长。

时间在每道工艺上慢慢具象化,神迹在每个普通人身上显影。在这样的时间里,我会怀疑,也许我的生活中并没有什么值得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