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院线上映的国外影片一下子多了起来,类型也比较丰富,让看腻了好莱坞系列片的我有一种受宠若惊的感觉——这些年除了专门的影展,已经很难在大银幕上看到不同国家、不同风格的优秀影片了。

当看到意大利电影《还有明天》出现在热映排片榜上的时候,我还以为是什么影展又开始了。对这部影片我并不陌生,去年在B站看过相关的推荐视频,当时就觉得它骨骼清奇,很有味道,但从没奢望过在大银幕上看到它。

毕竟影片走的是简约朴素的怀旧路线,黑白画面搭配烟火气十足的生活场景,没有大制作和大场面,也没有什么科技含量,完全不同于春节档那些争奇斗艳的国产大片。像这种不怎么迎合市场需要的小众文艺片能被院线引进就非常难得,内地总票房居然还突破了3000万。

并且影片要不是配乐偏现代化的话,刚看片头很容易以为是重新修复上映的经典老片。随着剧情不断展开,影片深厚的功力也逐渐显现——娴熟细腻的镜头语言,不落俗套的创作手法,复杂多面的角色塑造,确实配得上高达9.4的豆瓣评分。

虽然影片和女性主义题材有关,但在表达方式上并非就事论事、生硬刻板,更不会博同情和装可怜,而是举重若轻、点到为止。就连令人窒息的家暴场面,影片都作了戏剧化处理,看似轻松随意,实则沉重压抑,再配上爱意满满的歌词,营造出滑稽荒谬的氛围。

这使我联想到《周处除三害》中的某个片段,慈眉善目的尊者和他的信徒们前一秒还在宣扬“爱是上天赐给我们最好的礼物”,后一秒就对戳穿他们底细的陈桂林拔刀相向,没有丝毫犹豫。而且影片中最血腥、最暴力的场面同样配的是旋律优美、充满爱意的歌曲,让人疹得慌。

尽管影片中的母亲和女儿在爱情上都走了弯路,但她们在生活中惺惺相惜,互为彼此坚强的后盾。别看母亲平时忍气吞声,被父亲暴打,被别人轻视,但为了女儿将来的幸福,她也不惜铤而走险,用暴力的方法去解决未来的“隐患”,坚决避免女儿被渣男欺负,步自己后尘。

站在女儿的立场,她从小看着母亲被父亲随意打骂,既心疼,又无奈,偶尔忍不住还会质疑母亲软弱无能,自轻自贱。和从早忙到晚的母亲相比,她至少没被父亲当作男人,尽管她既没有独立的房间(一直和两个弟弟挤在同一间屋),也没有更多受教育的机会(很早就辍学打工,贴补家用)。

站在母亲的立场,她就是典型的工具人,除了操持家务、打好几份工挣钱,还得经常忍受丈夫的辱骂和殴打。但她从不在孩子面前抱怨,也不作过多解释,默默用行动表达自己对孩子的关心和鼓励。

直到女儿无意间发现了母亲的“秘密”,才了解到母亲的苦衷和信念。在影片结尾部分,女儿毫不犹豫地把选票递到母亲手上,既表示她对母亲的认可和鼓励,也暗示母女之间达成了真正的和解。

和同类型国产片《出走的决心》相比,这位意大利母亲的出走明显更富有悬念和戏剧性。你以为她努力攒钱、精心打扮,只是为了和以前的恋人私奔,但实际情况却是,她想穿着体面地前往投票站,行使来之不易的选举权。这应该算是影片唯一的反转,比片头那个突兀的巴掌,更让我出乎意料。

记得英国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写过一本书,书名是《一间只属于自己的房间》。她针对女性面临的生存困境和社会偏见,提出女性要认清现状,独立思考,发挥出最大优势和创造力,成就自我。当然书中所指的房间不一定具有实体结构,也可以是某种抽象的东西,比如独立的空间或者经济收入。

影片中的母亲和女儿显然并没有独属于自己的物理空间,她们的领地意识甚至还不如家中那几个男人。父亲可以随意虐待母亲,但却不能忍受外人轻视和使唤她。两个小儿子一听到爷爷去世和姐姐订婚,首先想到的就是房间可以腾出来,留给自己用。

但她们的挣钱意识不比男人差,挣钱能力也不比男人弱,并且她们互为彼此的镜子——母亲从女儿身上看到的是自己的过去,而女儿从母亲身上看到的却是自己的未来。

这样的“过去”和“未来”只会让她们害怕,无意中成为她们突破家庭束缚的动力。母亲勇敢地迈出了第一步,走出家门,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在争取更多自由空间的同时,也为女儿作出了榜样。

影片在细节刻画上可以说相当出彩,除了细腻生动地描述母女之间的情感纠葛,还通过不同阶层人物的外貌特征、生活起居、社会礼仪,直观形象地展现上流阶层的富足和底层人民的窘迫,增强了影片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影片的导演、主演、编剧都是宝拉·柯特莱西。作为女性创作者,她没有讲述轻松浪漫的爱情故事,而是选择了更为艰难深刻、更容易引起争议的主题去为女性发声。并且影片选择在三八妇女节当天上映,也许是想送给女性观众一份非常珍贵而又难忘的礼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