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压抑可以评级,这部大概名列前茅。中式文化所特有的封建禁锢感,在其所辐射的周边国家身上也体现得淋漓尽致。规矩与礼制,带来的最直观反响,便是声音的禁止:情绪是无语言的,不爆发的,压抑的。角色的心理变动,不浮现在表情上,不浮现在动作中,甚至连哭泣都是无声的;没有话语,没有交流,没有对自身情绪抒发的诉说——或者说不能有,或者说不被允许有。至此,中式美学风格下的窗棂纹样,便幻化成了一道道枷锁,成为封建礼教囚牢的铁窗。
如果说黄土地是在与荒蛮自然对抗,那么本片和大红灯笼高高挂相同,是在与封建体制本身进行碰撞。与自然进行对抗,可以削去山头,踏平川脉;但与一种思想钢印进行对抗,本身便是虚拟的、无实体的、没有对象的。其结局往往也是可悲的——最痛恨封建礼教的受害者,成为其最忠诚的拥趸。
非常夸张的分镜处理,海量的近景,海量的特写,有一种恨不得将镜头推入毛孔的屏息感。
配乐近乎恐怖片式的诡异,时不时传入的突兀飞机声、宵禁报警声,传达出让人不安的事实:此刻处于战争时期。
小梅成年后西化的家庭,西方的礼仪,西方的钢琴,西方的雕塑,西方的教育/骇人的音乐,狰狞的雕塑,生殖隐喻的青木瓜,怀孕的女人,和她脸上诡异的笑——全面倒向西方便是问题的出口吗?还是另一种悲剧的照常往复?
成年前后故事转折所带来的节奏突变,或者说这部电影本身就不应该有故事,而是完全的巨量情绪合集。
泛中式文化圈的反人性囚牢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近期热门文章(Popular Articles)
该作者其它文章(Other Articles)
手持影像与病态社会与ky的蠢货
我实在是太喜欢这种手持dv记录的噪点画面,拉回千禧年的影像质感,生活化伪纪录片式的自然切片,天然地就和忧伤划不开界限。直到影片步入尾声,从手持dv的vlog视角转为学校监控的闭路画面时,观众的情感才真正开始复杂起来:影片中寄托感情的 ...
“母亲”永远不会改变
第一次看伯格曼的影片,恨不得打六星能完完全全感受到导演的童年折射,教科书上所讲伯格曼灰暗严苛的教会家庭时光是他横跨一生无法抹去的阴冷底色。iva这个角色的不自然感从母亲到来之时变愈发浓烈:驼背的女儿,高个子却显得矮小,在自己家却显得 ...
cult 与新浪潮
同样的黑白,同样的法语,同样的跳切。看到这部电影我才猛然意识到,新浪潮的技法用来拍 cult 片简直是再契合不过了。到底是因为伪纪录片风格与新浪潮产生共鸣?还是因为适用于 cult 的技法与新浪潮产生共鸣?又或者说新浪潮本身就是一种 ...
爱在三部曲与当下的“情绪价值”爱情
十八年前我们相遇。九年前我们再次相遇。九年后我们有了家庭和两个女儿。于是在如同十八年前、九年前那样随意漫步,恣意聊天的一个午后,在希腊的河边,看着夕阳慢慢落下,在朋友准备的豪华酒店里,在意乱情迷的前戏中,争吵爆发了——一切戛然而止。 ...
男性职业电影下的女性角色缺位
关于现阶段的林木工人片子,势必就是充满着男性视角叙事的,因为很简单的原因:没有女性伐木工人。所以尝试从巨幅男性视角的电影里寻找女性叙事,本身就成为了一种自讨没趣。其实说到底还是老生常谈的问题,关键并不是女性权利单方面的缺失,而是女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