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87伪续、鬼本之流喧腾于世,现在的大趋势是探轶门槛越来越低,只需“推测“或者创作情节,而不再需要审视探轶出来的“真结局“的文学水平了。无论各种所谓的“真结局“在文学水平上再滑稽拙劣俗套,思想高度再低,思想再封建再陈腐,艺术性上再没艺术性、再失败,也都不能排除“真结局”的可能。反而能够美其名曰这就是作者原意。哪怕人物形象被完全毁坏,也是因为“曹雪芹原意里的这个人物实际上就是这样”。

就好比说发明“宝湘配”的现代论调。这些现代创作者完全不考虑宝黛之间的精神之恋的高度和唯一性,也不在意宝黛二人对爱情的忠贞。这才有可能幻想只要贾宝玉有朝一日无依无靠,贫困潦倒,就会心安理得接受其他女性成为自己的妻子,心安理得成为言行不一的伪君子,完全不顾什么你死了我做和尚之类的誓言。类似的还有,如今非常流行甚至已经成为主流观点的“黛玉因担忧在外流落的贾宝玉哭干眼泪病逝,贾宝玉回家后一听黛玉死了就马上续弦娶宝钗,后来抄家穷困,贾宝玉养不了家靠袭人夫妻接济,于是看破红尘悬崖撒手,抛弃宝钗出家了”。都是不约而同地将对爱情的忠贞视作无物,同时对婚姻视为儿戏,对被强行扔进封建婚姻制度的宝钗毫无同情,认为贾宝玉当初自愿接受宝钗之后又轻易抛弃她也是宝钗活该。甚至脱离最基本的古代史常识,凭空幻想湘云和宝玉只要穷了就有了婚恋自主权。就这样,还觉得就因为有了各种“伏笔“了,这种安排就有多高明了!

在上述现代人自己的幻想里,“曹雪芹原意贾宝玉“已经和金某梅里的陈经济别无二致了——一个没有任何精神性坚持的欲望动物。所谓山盟海誓的真爱,不过是随时可以丢过不提的空话。只要旧爱一死,就马上可以接受新欢成为自己的工具。若遇穷困就不愿意劳动,要么心安理得拉同样贫穷的湘云跟自己一起受罪,要么心安理得抛弃家庭出家,只顾自己当和尚混饭吃。就连贾琏也为尤二姐的死伤心了一段时间,而现代人幻想出来的某些真结局里,贾宝玉对黛玉的“深情“连贾琏也不如!

这些现代人之所以敢于这样揣测,就是因为没必要关心“真正的红楼梦“的文学水平。按照他们的揣测,红楼梦的主角贾宝玉与陈经济思想高度没有区别,红楼梦也不过是一个模仿《金》的,同样描写家族败落,繁华如梦的悲剧故事的二流跟风之作。

在他们眼里,岂止湘云活该被随意摆弄,红楼梦本身也不配得到尊重。毁了也就毁了,没什么大不了。

因为每个人尤其今人和古人对女子薄命的理解不一样。今天有一些人认为只有血淋淋的惨剧,比如迎春那样被活活打死了,各种死于非命,才是悲剧。或者至少是物质上的贫穷,比如“寒冬噎酸虀雪夜围破毡“,才是悲剧。因为在他们眼里人就没有除了动物性以外的追求,也只会因为动物会感到痛苦的事情而痛苦,比如挨饿受冻生病,被打被杀、死亡。

而被奴役,被侮辱,被强迫婚姻嫁给不爱的人,被囚禁没有自由,被禁止就业实现才华抱负等等的种种折磨,在一些人看来,都不是薄命。正如一个没有人格尊严的人当然体会不到人格尊严被践踏的痛苦。一个不需要自由、唾弃和仇视自由的人,同样感觉不到自由的可贵。更不可能理解明明是一座荣华富贵,金碧辉煌的皇宫,元春为什么把它说成不得见人的去处。每个人的思想境界不同,自然对红楼梦的理解程度也不同。

近些年还有某些高明的“经济学家”来煞有介事地分析红楼梦,说薛蟠打死人命强抢民女侮辱霸占香菱才是给了香菱相对最好的归宿,贾雨村断葫芦案是特地恩赐给了香菱荣华富贵,比让她和父亲团聚强多了呢。而这论调还越来越流行,越来越时髦了呢。

可见,如今只要不把别人当人,当然就可以得出很多原著中“薄命司”里的女子是“厚命”女子的结论。

(本评论为转载,原作者:零余之幻夜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