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节已经过去一个月了。

  一个月前,鞭炮齐鸣之际,我如旧般没有打开那毫无新意的春晚节目,甚至去抖音简单刷刷直播,开屏的年味儿都比春晚浓。初一一到,最期待的就是去影院看春节档了,正所谓开年红,这个档期真是黄金般珍贵,各大导演各显身手,好的坏的全给你塞进去。

  辛苦了一年,就算没怎么走进过影院的人们,也可能会选择去凑个热闹,全家人落座影院,再添一喜,所以每年这个档期,总能看到过去一年的诚意如约而至,21年是《你好,李焕英》,22年是《长津湖之水门桥》,今年23年,疫情闹腾了太久,终于熬来这个缓兵之期,大家都憋一肚子狠活要大整特整,满和球不废话,长驱直入,率先强占高地,两大哥一言不合就两虎相争,趁着热度把票房论坛战了个遍,就当全场目光落在这两位不屈者时,聚光灯外,我愿意把23最佳影片颁给《深海》,它当然不够夺目,没有实力引起网民的热浪。但《深海》,就像每个人心中的梦幻花,它裹着细腻的泡泡外壳,肉眼看上去模糊迷离,去感受它,无需触摸它,隐隐的暗光在轮廓上漂浮。我扼腕叹息:“生不,逢时”。

  豆瓣评分可能会存在些许误导性,就像网民们的羊群效应,大家都夸它时,做好的做法就是一块儿跟风夸,大家都评判它时,那就不留余地的使劲儿骂,所以有时候不能单单靠大众评分来判断一部影片好坏。举个主观的例子,日本动漫电影《我想吃掉你的胰脏》,豆瓣搜出来评分6.9,正常人看到肯定不会大感兴趣的看吧,好巧不巧,一位朋友就对此强烈推荐,我敷衍的搜了下,内心OS:恐怖猎奇番,and大写的低分,嗯mm...

  真正点进去我大吃所惊,没有想象中血腥的画面,没有想象中稀烂的剧情,这样一部没过7分的动漫电影,可以说一半时间我都是攥着纸巾在看的吗。。这下丢人了,打脸了

  在后来,观影路上我逐渐抛弃对评分的依赖,开始相信自己的直觉。艺术这东西本身就是主观的,一件老古董是否有收藏价值取决于个人,每个人同一个作品都能开出不同的价,真如一万个读者心中有一万个哈姆雷特,品尝过了,才是检验大肠洗没洗的唯一标准,于是乎,春节票房大战的烟雾缭绕外,一股天然的直觉吸引我买票走进影院,近距离感受这部不同寻常的致郁动画,《深海》。

  老实讲,去看《深海》前根本不知道它是一个怎样的故事,也没特意搜相关预告。一口气观影下来,全程就是目瞪口呆,头皮发麻,万万没想到,导演所选的题材居然是抑郁症。

...

  近些年抑郁人数激增,人们开始注意到这样一个群体,他们大多是身负压力的年轻人,大多都有一个不和谐的原生家庭,他们一直存在,只是因为热点才被曝光。抑郁的出现是悄无声息的,痛苦的蔓延是浪潮汹涌的。他们可能在现实里就是影片中总是带红色连帽的小女孩,把头埋在深深的帽檐下面,平时生活的不留痕迹,内在世界早已伤痕密布。

  走出影院,身旁冷风不留情面的呼啸而过,眼眶上还未擦干的泪水突然开始刺痛,我陷入了很深的情绪中,好一会儿走不出来,以至于过了很久躺倒在家里,仰望着天花板,眼前的景象都是恍惚的,我又想起了早些时候被丧气鬼缠身的日子......

  翻看网上的评价时,我心态也慢慢转变了,从最开始的刷到很多低星,内容过于刺耳,嘲哳难耐,到后面看多了也想开了,只能说,打低星的朋友们其实另一种层面上也是幸运的。

  《深海》放在黄金档的春节期间,未免有点太不合时宜,过年嘛,本就是一大家子阖家团圆,热热闹闹图吉利的,这部电影选择这时候上映,还真的让我们观众很难评,比如那些不了解影片隐喻,盼着在影院收获满满正能量的观众肯定后悔死,咋越看越不对劲儿,这小女孩咋不乐呢?呃...我看的不是动画片吗?还有平时热点里可能会有关于抑郁的新闻,那些听到抑郁症就表示嗤之以鼻的朋友,在影院肯定如坐针毡......

  这部片的框架确实太主观,全程是按小女孩参宿所有心路历程拍的,但好在正常人去看它,不管知不道抑郁,从各种氛围里也不难看出,她和正常人显得格格不入,总是挂着一脸苦相,似乎对周遭的一切都很有礼貌,但又保持着“十分”的距离,她可能就是再寻常不过的路人甲,但你也可能从未在意过她。

...

  抑郁症,百度简介上说,是现代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所以真的“常见”吗?你真的察觉到身边人的异常了吗?这样看起来它并不“常见”。百度又写道,连续且长期的不开心,情绪长时间低沉消落,从一开始闷闷不乐到最后的悲痛欲绝...感觉活着的每一天都是绝望的折磨.......读到这段话,你有什么想法?是不是觉得完全在扯皮,哪来的哗众取宠的小丑?如果你不能理解这些,根本不信这样逆天的病症,那《深海》的评分你也绝对打不高。

  大概是被太多无良媒体过度消费“抑郁症”一词,抑郁似乎还真是一种“常见”疾病了,动不动就说自己玉玉了(抑郁了)的人比比皆是,好像是个人都能把自己标注成抑郁晒出来博得同情,相反的,他们不值得同情,这种故意营销的曝光更让那些真正抑郁的人崩溃。两极分化的口碑已经证实了,只有他们自己看的懂,键盘上滚动的每一个嘲讽字眼,对于真正在承受病痛的他们来说,都是一次心灵折磨,这个世界对他们本就太多恶意。

  从最开始的不在意,到后面一点点突破心理防线,四周黯淡下来,然后骤的坠落,空洞,冰冷,窒息,底下是只有他一个人的深渊,阳光丝毫透不进来,喘气都困难着,他们无数次试图与命运抗争。有些人发病较轻,靠着顽强的意志从万丈深渊粘着满手血迹死命爬了上来,终于大口吸气,有些没那么辛运,好似牢牢被铁链锁着,一心求死,然后在现实里平静的坠落。这些,我这是用简单的文字表述,而他们的真实经历,比这些可怕的多的多。

  虽然这类群体早该被荧幕重视,但没人敢站出来,顶着双方都不讨喜的可能性,劝退了大部分人。《深海》磨了五年,换了最开始的女孩配音,反复校对打磨,其中艰辛只有自己知道,它的特殊性,也注定只是少数人的“纪录片”,注定只能被少数人理解。

  虽然我知道你们团队为了回本很急,但是您先别急,回本不一定专挑春节啊。

  就好比您的上一部作品,就很适合春节档,大人小孩儿都爱看,剧情是真正的合家欢,普遍喜闻乐见,神话故事的外壳也赋予了它超广的知名度,可以说是一块成功基石。但眼下题材突变的冒险行为,未必有点不理智了吧。当然,我猜这部片应该藏着您自己一点私心,如果没猜错,参宿的原型,应该有你一部分吧。

  看了看低星评分,基本上都是围绕这部片逻辑什么的有多么不通顺,画面多么的花里胡哨,人物的塑造的多么莫名其妙,还有各种云里雾里的转变,猜灯谜式的故事发展......其实我想纠正的是,这些评价固然是正常一部影片客观打分的部分,但是这个题材具有十分的特殊性,这种病至今依旧没有什么治愈的好法子,如果仅靠影片内两个小时观影就能读懂它,那针对抑郁的心理治疗专家你来当,好不好?

  田导在这部影片里就完美借用了巧劲儿,特意选取了梦境(濒死体验)这一元素来展开,他把整部濒死体验拍成咱们想象的边缘,根本超脱一般想象的样子,拍出一个超现实的梦幻世界,把几乎很难展现的抑郁情绪具象化,这太难了。比如引路的海精灵,时不时袭来的丧气鬼,最终的目标深海之眼,对抗自我时撕裂的幕布,等等太多了。高分评论里那些抑郁症患者观影一上来就可以快速懂得暗指,这部片本身就足够小众,是少部分人的“纪录片”,结局又是为了过审特意修改成不那么致郁,所以严格意义上无法做到雅俗共赏,我对于7分这个不上不下的分已经坦然接受了,太多小瑕疵也说明团队处理这一题材的不足。

...

  说一个小细节,海精灵可以做出美味的迷魂汤,其实这里就很像患者不能停吃的抗抑郁药,外形丑陋难以下咽,但是似乎只有咽下它,才能暂时麻痹自己深层恐怖的想法,回归到他们想拥有的片刻安宁。深海大饭店的每个“衣食父母”其实都暗示那些看起来寻常的“正常人”,宁愿没有山珍美味也要争着喝迷魂汤,因为海精灵给予的麻痹感太舒服了,只要喝一口好像就能忘掉自己海洋生物般臃肿丑陋的形象,好像可以做一小会儿正常人。

  所以,如果按正常电影逻辑理解它,作品很多地方确实不忍直视,但是但凡稍稍带一些意识流的感觉去感受,而不是试图解释它消化它,那你距离故事真相,就不远了。

  它的优秀,大多数好评已经说烂了,绝美的视效,真实的细节还原,面部表情上的细小情绪,粒子水墨风的超梦幻画风,随便截图都能当做壁纸的美术功力,太多太多...《深海》在画面上用心之程度没有人可以否认,毕竟五年光阴磨一剑,真正诚意之作才能狠狠的打动人,走进观众的内心深处。

  不远的将来,人们不再轻视这些敏感话题,而是发自内心的感受它接纳它。

  那一天其实并不远......

那一天或许很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