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日子没聊电影了,看了不少,忘了和大家分享。这次就分享最近几个月看过的几部电影,基本都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也是为了给上一篇找些材料,不论是剧中人还是编剧人,他们都有不凡的心。(尽量没剧透)

...

       首先是《出租车司机》,豆瓣已经下架了,原因网上有猜测。对于历史事件,它具有历史性,民众和政府的关系应随着两者认识和处理方法的加强而得到改善。对于电影里的司机师傅,他就是个普通的老百姓,只顾自身及生活圈子内的琐碎小事,当被带入一个超出他日常思考的大问题大矛盾时,他的恻隐之心使之不得不放宽自己的视野,思考更大的抉择,这时就体现了人性的优劣。其实对于平头百姓,没有大善大恶,选择就在一念间,当这位师傅回去时,其他的司机师傅们也被鼓舞带动了。真实生活中的那位司机师傅据说是早年就因癌症去世了,那位记者也没等来消息就去世了,不禁令人惋惜,但他们当年做出的选择值得我们尊敬。

...

       周边亚洲发展中国家的电影也在不断发展,又或是文化大门渐渐敞开,我们有机会了解到更多国外的文化。《天才枪手》这部电影故事情节还不错,青少年成长历程,我们小时候受到家长老师的教育,受到大人的经验之谈,但是在现实面前,只有我们亲身经历了一些事情后,我们才能切身体会到大人们的经验教训是怎么得来的。每个人心中都有对善恶的评价标准,也都大体相似,最终还是要看我们的选择。

       女主虽是模特,长得却不算漂亮,不如男主男配女配的样子好看。但她饰演的角色性格突出,有主见、聪明大方,最关键的是,她从耍小聪明,到尝试铤而走险,到矛盾纠结,到最终翻然悔过,一个自发的成长过程让人对这个人物的内在产生喜欢之情。

       少男少女面容清秀朴素,即使不好看也无需粉饰,长大了的我们总喜欢打扮自己,却还是感觉缺少了什么。质朴、单纯和执着,不是说我们一定要找回它们,只是为我们无法避免地失去它们而惋惜,我们更应该让自己变得更好,来弥补我们的损失。

...

       就这一部电影没说是真实故事,但《我是布莱克》这部电影讲的故事本身很贴近生活,与现实无太大差异。同样对于它反映的社会问题需要民众和政府共同来解决。对于主人公,我想说的是,即使我们在人生的途中丢失了少年时期拥有的品质,我们还是有机会找回来,或者得到更优秀的品质的。当然主人公本身就具备很好的基本品质——自我意识,发达国家的歪果仁(这么分类可能欠考虑)的自我意识好像都比较强,能够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在社会中扮演自己的角色,表达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像亚洲国家多是注重关系,个人的意愿在复杂深厚的关系中被淡化。主人公知道自己作为公民应尽的义务和应享有的权利,这也是我觉得我们这代逐渐被侵蚀剥削的东西,其实每个历史阶段百姓都会被剥削,只是给我们期盼的目标不同,我们这个时代居然是卑微的物质欲。

...

       《我能说》这部电影前面一大段我都以为波澜起伏的程度就这么大了,结果没想到后面才是电影的主题,看前面一直没理解和“我能说”有什么关系。前面以轻松的气氛埋下了一句伏笔,到后面为“我能说”坚定了信心。历史遗留问题还是归为历史,对于老奶奶的人生经历,也许永远是个不愿面对的过去,但也是后来平凡的生活点滴,让她鼓起勇气,正视历史对她带来的创伤。我们总能对过去的一些当时觉得很严重的事释怀,那是因为我们的思想和心灵更宽广了,也可以说我们成长或成熟了。

...

       《玻璃城堡》讲得是一位父亲承诺女儿造一座玻璃城堡,却始终没有实现的故事......但故事的大背景应该是嬉皮士运动给人们带来的影响,包括资本主义下的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嬉皮士运动中不入流的生活体现的是个人本能的感受,奇装异服表现的是个性和民主,人生的目的也不再是沿着社会阶梯向上爬,人生仅是一系列目标的选择和人的自我实现的过程。这种意识的最本质的东西是人自我的重新发现,其最重要的作用创造一个全新的、适合人需要的社会。”(--百度百科)

       原来我提倡的观念是这样的,也许是我被西方文化影响后得出了相同的思想。但我在网上又查到了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的精神。“个人主义、分散主义、自由主义、本位主义同我们党的性质、宗旨、地位是完全背离的,是破坏党的集中统一、损害党中央权威的重要因素,对党和人民事业的危害极大。正是基于此,《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强调:'全党必须自觉防止和反对个人主义、分散主义、自由主义、本位主义。'”(--新华社)

       总算是体会到了共产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在文化、政治上的强烈对立。但对于父母大胆的做法还是表示赞叹的,谁会拿自己的孩子尝试,必是有了蜜汁自信的人,虽然结果并不怎么样,但不论什么样的人生轨迹,能从中受益,坚定不悔,就总能留下美好的回忆。

...

       《莫娣》感觉像是小众电影,如其名,讲述这个女人的大半生,有缺陷的她和她脾气有些怪的丈夫,一段外表略有畸形,内在却十分纯真爱情。还有她对自己爱好的执着,是的,她留住了我们会失去的那些品质。以前我有个想法,我们的一生会从一个起点出发,有些人兜了一大圈最终回到起点,或者在第三维度上有所拔高,有些则回不来了,守住起点不走的人不可能存在。而她只是转了一小圈就明白了生活的真谛,从此报守初衷不放,直到生命结束。越早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好处是有更多的余生来追求它。

...

       《马斯顿教授与神奇女侠》,没想到神奇女侠是这么来的,不过网上也有报道说马斯顿的孙女否认电影里的故事。不管是否真实,我只用来讨论婚姻关系。马斯顿教授研究人类行为心理学,并发明了测谎仪。而他妻子同意他的学生进入到他们的婚姻生活,作为心理学家,在理性和感性掺杂的研究中,陷入感情是自然的,而妻子开明的思想也显示出了婚姻的可塑性。

       在古代或现代一些国家还是实行一夫多妻制,但就电影里表现的是三个人两两分别相爱,三个人又共同有爱,这是对两性生殖的挑战。我不禁会想,如果生物界存在三性生殖会怎样,前人应该也有过这样的想法。从繁衍的角度看,两两配对还不那么难,但三三配对就不容易了,染色体来自三个个体也不稳定。从人类心理角度看,婚姻可能更难以维持,人们将不得不把时间更多地花费在恋爱配对上。

       就电影里的情形说,本来出现的婚外恋的危机先是被妻子理性的转变化解,然后又出现同性恋问题,最终三人敞开心扉,相互接受。面对周围人的歧视,他们也不得不分离,但真爱又使得他们有勇气重新在一起。

       写这篇文章的间歇,我又看了《悍妻理论》这部电影,说的是丈夫们受不了妻子的严格管制,感觉婚姻失去了自由,从而逃跑的故事。妻子们为婚姻献出了一生,但却是单调乏味死板固守的,也许这是一些女性对简单幸福的定义。但在丈夫看来,追求自由逃离束缚是天性。问题就在于婚姻不只是一成不变的生活,也不该是死守誓言的教条。其中一对夫妻,相互给对方自由的空间,因为丈夫的原因导致不孕,妻子用了其他的办法怀了孕(并未言明),对于妻子可能不忠的问题,丈夫的回答是“妻子是我的,所以孩子也是我的,她只是找到了方法处理了......所以我撒手不管,我要么当个戴绿帽子的傻子,要么当个开心的爸爸,我宁愿选择后者,这点每个人都能自己决定,对吧......因为她爱我”。

       爱情婚姻应该是动态的,就像马斯顿教授,婚姻可以为了爱情变得不正常,但都出于爱。社会的偏见无外乎针对不寻常的理性或爱,因为它们影响或颠覆了大众的道德律,而最终能被理解的切入点也是理性或爱,就像两个不动点,生活围绕它们变换着形态。

...

       《麦田里的反叛者》是关于《麦田里的守望者》的作者的传记类电影。主人公想成为一位作家,通过学习和入伍的经历让他明白一个专注的作家不应只在乎表现欲和被人认可的需要,应该从痛苦经历中找到自己擅长的借以释怀的出路。被一次爱情的背叛并没有让他彻悟,情不自禁地又投入到另一份感情中,但对于决心用一生从事自己喜好的事业的人来说,婚姻终将是累赘(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想法,大家不必在意,除非你也决心一生只做好一件事,并且这件事不是婚姻家庭)。他就留住了执着的品质,最终写作成了他的信仰,并且不再出版了。

       虽然艺术来源于生活,但毕竟高于生活,我们可以拿来当做感性的材料,却不能百分百当做理性思辨的依据。

       作为结尾,回应开头所说的话,我们为什么没有这样的不凡的心,使得这些不凡变得平凡,那样的社会将是更美好的,我们也将更愿意过着那样平凡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