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梦里诗书
将反诈“杀猪盘”当做噱头的《鹦鹉杀》,在电影中却让人发现被骗的是自己。很难想象导演编剧是出于怎样的动机,才会制作这样一部荒谬透顶,和诈骗犯谈爱情的三角恋“神作”,而整个故事从莫名奇妙的人物动机,到毫无逻辑可言用巧合拼凑的剧情,试图以文艺之名的粉饰,掩盖不了电影言之无物的平庸。
何为“鹦鹉杀”?电影给出的解释是鹦鹉会模仿人说话,却并不具备任何情感,导演把“鹦鹉”用来隐喻用“杀猪盘”骗人钱财的骗子,而周冬雨饰演的角色周冉,则就是被“杀猪盘”诈骗了55万的受害者,她在被骗之后选择找到骗子,让骗子爱上自己,最后以骗治骗,来完成自己的反杀,这就是电影“鹦鹉杀”的寓意。
“骗中骗”与“反杀”是电影制造的两个爽点,然而这两个点想要爽到观众,离不开剧情的缜密,但这恰恰是《鹦鹉杀》最为薄弱的一环,且不谈一个本身从来没有骗人经验,涉世未深的女生拿什么去完成反骗,电影人物之间的关联,完全是依靠巧合建立的,这个故事在现实中发生的概率不比连中十次彩票头奖的概率低,这种荒谬的胡编乱造使电影在开始不久便完全失真了。
故事的失真只是电影问题的表象,《鹦鹉杀》最大问题是赋予了电影莫须有的浪漫,一个受害者,两个“杀猪盘”的骗子,三人间居然还有着“真情流露”的情感?这种情感的衍生居然还成为了电影的主线?!在我看来作为导演的麻赢心,错误的把主人公面对“杀猪盘”诈骗的内心情感变成了斯德哥尔摩综合征式的爱情,电影也随之由一部犯罪片变成了一部让人尴尬不已的文艺爱情片。
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在我看来绝大多数该归结于导演的异想天开。纵观全片《鹦鹉杀》的创作不是基于现实,更没有考虑过逻辑的合理性,它的创作者只是自我感觉良好的杜撰了一个发生在受害人和骗子之间纠葛的虐恋故事,所以作为受害者的周冉才能轻而易举的又遇到骗子,又巧合的让骗子爱上了自己,来完成所谓的“反杀”,而所谓的骗子,居然被电影美化成了“乌托邦”式的男主?!这种自以为是的创作,使电影经不起任何推敲,更偏离了“反诈”这一核心命题。
“杀猪盘”诈骗本是一个可以从很多面去深入的现实题材,但《鹦鹉杀》拿着一手好牌,却打出了最烂的打法,这背后的根本原因是电影创作者与现实的脱轨,自视曲高和寡的创作,实则把电影变成了一场对观众的“杀猪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