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已更至34,期间想着再话《洛阳》,可总觉得时机未到,火候略欠,至今日,百里弘毅直面仇人可手刃时,却选择放下,深深触动了我。这里的放下,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释怀旷达,也不是立地成佛的慈悲,而是内心坚守的一份清明。这份清明似上弦之月,终会朗润,直至华枝春满,天心月圆。作为书粉,因着马伯庸来追剧,多年浸淫,自是知晓亲王格局宏阔,情节跌宕,人物往往多元立体。马伯庸这个老狐禅鬼得很,对付马小烦都诡计百出,对付读者更是恣意妄为、痛下狠手。但《风起洛阳》,让我看到马君温润君子,赤子清明的一面。当日他讲曾巩,后人多以其忝列八大家,亲王则以《越州赵公救灾记》为例,从统计、规划、物流、人力、调配、工赈、福利、灾后防疫等角度分析,让人知晓工科实干家的魅力,会场上,坐在我身边的北大才子深深折服。可能就在那时,就有一个人物形象撕开阴霾,从云层破处而来,将罅隙里的光洒落人间,以求清明——百里弘毅。百里弘毅,聪慧、勇毅、干净、执着,不怨不诽,不媚不屈。对待阴阳怪气的下属,打蛇七寸深中肯綮;对待飞鸿踏雪的蛛丝马迹,即刻访谈查询甚至掘坟。自始至终,一片清明,世人若皆如此,惠风和畅,天朗气清。真得很感谢演绎者王一博,他近乎完美地诠释了这个成长中的神都少年。不要跟我说,阿爷离世时,他表情的木讷。世家公子沉醉百工,受阿爷庇护,连成婚的理由都单纯到让阿爷高兴,阿爷一直如山,怕二郎不能展颜便要请罪,背影在光影里佝偻,突然你告诉他“阿爷死了”,人物自然是呆的,他或许觉得等天亮了,阿爷就会醒了,只要院子门开着,阿爷就会下朝归来……你让他以头抢地,涕泗滂沱?申非死了,王一博的演绎,简直是让人入迷的,房间里的灯不亮了,自己枯坐在角落里,眼泪默默地流,同样没有嚎啕,但眼神里写满了悲哀,那个总是护着他的人,不在了。百里弘毅飞身掐灭线头之前,那是一段竭尽所能拼死拼活,这一次他切实感受到了死亡的气息,但是他没有想到申非死了。就这样,一个陪他左右,嘘寒问暖,甚至在青楼里被非礼,就能张口求救的人,死了。他终于明白了,阿爷不会回来了,申非也不会,当百里宽仁癫狂似诱惑、逼迫,王一博呈现出的痛彻心扉、恨意翻涌、强忍怒火,都在眼神和面部肌肉,甚至于抬头的角度上很好地阐释。我认为是一种美,一种破碎后又要坚持的美,难得的是,最后情绪表现后,他的眼神能恢复清明,一种孩童般的清明,一种属于百里弘毅的赤子不畏的清明。如果王一博一开始真的取悦众生,在阿爷离世时大哭一场,那就不是百里弘毅,那是百里宽仁。感谢团队共同创作,也有微瑕,但感谢有这么好的百里弘毅,让光踏破云层而来。 可惜,不能再打分了,但是我可以再评论,不是吗?夜深了,睡去,愿在梦里也见一片清明。
赤子不畏,惟愿清明。——再话《洛阳》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近期热门文章(Popular Articles)
该作者其它文章(Other Articles)
自是人间第一流
这是怎样极致的快意人生呀!瞠目之余,为这个青年折服、拜服。 万顷波中得自由,王一博是真正的人生大男主,花满渚,酒满瓯,万类霜天,皆入胸怀。原感慨,他舍得在顶峰时期,无惧质疑与猜忌,释下繁华与名利,远赴山与海,在丛林里,在岩 ...
你若不离,我便不弃——致敬梦想
你若不离,我便不弃,对,我说的就是梦想。 “小时候哭着哭着就笑了,长大后笑着笑着就哭了”年少轻狂时,意气风发时,总觉得这句话有点矫情,但是当自己历经千辛万苦马上就能实现最大的奋斗目标却被人空降替代时,终于明白其中甘苦,能怎 ...
不予偏见,不遇偏见——我看《冰雨火》
是初一的课文吧,郑振铎先生的《猫》,初入中学的学子在那时就知道要善待小生命,摒弃偏见。第三只猫不能人言,就在“就知道是你”“猫猫一定是猫”的断言妄语里,在邻家的屋脊上离去,西谛先生痛悔于此,世人也常常为冤屈他人后自我宽慰“你为何不说 ...
十年书粉话《洛阳》
亲王十年拥趸,曾圆桌共谈,得其题名藏于箱箧。与其书缘,自《七侯笔录》始,至目下《两京十五日》《长安的荔枝》,甚爱,然无处觅得《洛阳》,后知未付梓,故《风起洛阳》即为滥觞。马君之作,善管中窥豹,四两拨千斤,以小人物现时代波诡云谲;长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