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已更至34,期间想着再话《洛阳》,可总觉得时机未到,火候略欠,至今日,百里弘毅直面仇人可手刃时,却选择放下,深深触动了我。这里的放下,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释怀旷达,也不是立地成佛的慈悲,而是内心坚守的一份清明。这份清明似上弦之月,终会朗润,直至华枝春满,天心月圆。作为书粉,因着马伯庸来追剧,多年浸淫,自是知晓亲王格局宏阔,情节跌宕,人物往往多元立体。马伯庸这个老狐禅鬼得很,对付马小烦都诡计百出,对付读者更是恣意妄为、痛下狠手。但《风起洛阳》,让我看到马君温润君子,赤子清明的一面。当日他讲曾巩,后人多以其忝列八大家,亲王则以《越州赵公救灾记》为例,从统计、规划、物流、人力、调配、工赈、福利、灾后防疫等角度分析,让人知晓工科实干家的魅力,会场上,坐在我身边的北大才子深深折服。可能就在那时,就有一个人物形象撕开阴霾,从云层破处而来,将罅隙里的光洒落人间,以求清明——百里弘毅。百里弘毅,聪慧、勇毅、干净、执着,不怨不诽,不媚不屈。对待阴阳怪气的下属,打蛇七寸深中肯綮;对待飞鸿踏雪的蛛丝马迹,即刻访谈查询甚至掘坟。自始至终,一片清明,世人若皆如此,惠风和畅,天朗气清。真得很感谢演绎者王一博,他近乎完美地诠释了这个成长中的神都少年。不要跟我说,阿爷离世时,他表情的木讷。世家公子沉醉百工,受阿爷庇护,连成婚的理由都单纯到让阿爷高兴,阿爷一直如山,怕二郎不能展颜便要请罪,背影在光影里佝偻,突然你告诉他“阿爷死了”,人物自然是呆的,他或许觉得等天亮了,阿爷就会醒了,只要院子门开着,阿爷就会下朝归来……你让他以头抢地,涕泗滂沱?申非死了,王一博的演绎,简直是让人入迷的,房间里的灯不亮了,自己枯坐在角落里,眼泪默默地流,同样没有嚎啕,但眼神里写满了悲哀,那个总是护着他的人,不在了。百里弘毅飞身掐灭线头之前,那是一段竭尽所能拼死拼活,这一次他切实感受到了死亡的气息,但是他没有想到申非死了。就这样,一个陪他左右,嘘寒问暖,甚至在青楼里被非礼,就能张口求救的人,死了。他终于明白了,阿爷不会回来了,申非也不会,当百里宽仁癫狂似诱惑、逼迫,王一博呈现出的痛彻心扉、恨意翻涌、强忍怒火,都在眼神和面部肌肉,甚至于抬头的角度上很好地阐释。我认为是一种美,一种破碎后又要坚持的美,难得的是,最后情绪表现后,他的眼神能恢复清明,一种孩童般的清明,一种属于百里弘毅的赤子不畏的清明。如果王一博一开始真的取悦众生,在阿爷离世时大哭一场,那就不是百里弘毅,那是百里宽仁。感谢团队共同创作,也有微瑕,但感谢有这么好的百里弘毅,让光踏破云层而来。 可惜,不能再打分了,但是我可以再评论,不是吗?夜深了,睡去,愿在梦里也见一片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