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好久没有认真看院线电影了。(观

片儿量有限,网友视角)
最近两年香港警匪系列的电影,我感觉记忆最深刻的就是《拆弹专家2》和怒火,很明显的原因是,他们都触及了非常明显的、所有人都或多或少要经历的最现实问题,比如宏观叙事与微观个体间的矛盾、体制内不自主的人际关系对个体的影

响、个人的异化与挣扎等等。
两部电影都成功地让矛盾变得更加富有层次,它不再止步于简单的正邪之争,而是深入社会的毛孔,探讨每个真实的人,所面临的真实困境,当然就很容易与

观众产生共情。

...

虽然这两天疫情又汹涌而来,但《怒火·重案》继续霸占朋友圈刷屏榜,我自己走出影院以后,脑子里全是谢霆锋的盛世帅脸和他买不完的眼镜。
走在返老还童路上的谢霆锋,也正继续收割着排山倒海的00后粉丝。这部电影让不少香港警匪片忠实观众爱了不止一次,加之作为陈木胜导演的遗作(我自己看的时候满脑子都是导演画的分镜),《怒火》也给了我们不少学习和借鉴的机会。
陈木胜让我最兴奋的一点在于他对于因果关系的处理,和对于影片整体呼应的把握,从他对于宗教

语境的运用就可以明显看出。
他很巧妙地运用了3个关键的时间节点,分别是雨夜失手杀人、法庭审判和最后的教堂打戏。作为整部影片核心中的核心,这三个时间节点一环扣一环,

形成了完整而

又精彩的叙事。

...

雨夜失手杀人这场戏是整个故事的起点,而法庭上对邱刚敖(谢霆锋 饰)一伙人的审判既是对于先前情节的还原,同时也是对于新的献祭仪式的开启。
在法庭上,有三位重要的证人出席,他们分别是富商、邱刚敖和张崇邦(甄子丹饰)的前上司,以及张崇邦。三位证人的三次呈堂证供,则是邱刚敖黑化的3个步骤,他也

由此开启了自己的献祭之路。
邱刚敖的第一次献祭本来是想用在张崇邦身上,不过正好因为张崇邦得罪上司,无法出警,换了另一个替死鬼。而张崇邦无法出警的理由和邱刚敖有异曲同工之妙,要不是掌权者用过就扔掉,就是没有舔好上级,而无辜的受害者其实并不会造成谁的痛痒,不过是一个警员的殉职、一个父亲的离开、一个家庭的破碎

...这是一处巧妙的讽刺。
邱刚敖的第二次献祭是对两人的原上司,也就是雨夜里指挥他们逼供又翻脸不认账的上司。他死于舞蹈馆里头戴炸药的绑架。邱刚敖用这样的方法,让这个忘恩负义的上司进行了一次自我审判,上司自己

说出了在法庭

上未说的真相。
而在这样的大庭广众之下,一番真实之言却被当成哑巴说梦,不再被提起,反而是以给张崇邦带了一个“对警队开枪”的

帽子而告终,不禁令人唏嘘。
如果这位上司死前的话被重视,可能

电影又会发展为另一个结局。
邱刚敖的第三次献祭是对于富商银行的抢劫。在富商口是心非地说了很多保命假话后,一枪毙命!我想看到这里很多观

众会直呼爽快,也的确解气。

...

杀死富商以后,邱刚敖一伙本想跑之大极,张崇邦又杀了回来,两个人在精彩的追逐戏后来到教堂,这既和第一次意外杀人呼应,又在意外中开始了邱刚

敖的最终献祭。
教堂里两个人的肉搏戏确实是整个电影的高潮之一,随着一次次教堂玻璃的破碎,邱刚敖抑

郁的情绪也得到一次次释放。

...

在这个位高者一手遮天,后来者只有讨好迎合、混淆是非才能在社会立足的当下,信仰已然脆弱不堪。
不知道大家对法庭审判时张崇邦的台词有没有印象,在他和法官的对话中,张崇邦多次强调,

是以圣母玛利

亚的名义宣誓。

...

宣誓之下,张崇邦选择遵守真相,邱刚敖一伙则锒铛入狱。而两个人最后的打斗场面就是在一尊圣母玛丽亚的塑像前展开的,邱刚敖伸出的刀,发出审判。张崇邦让它穿过手心,清醒地面对世间的疼痛,而当这座塑像轰然倒塌的那一刻,当年法庭的宣誓也全部瓦解。
真相无疑,痛苦也无疑,前者在誓言下选择绝对的真相,而后者选择推倒信仰,建立属于自己的信条。最后这场教堂戏其实把两个人拉回那个雨夜,既是

最终的献祭,也是最后的审判
虽然邱刚敖败了,但他也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开放式的结局,电影的

最后一句台词是他问张崇邦:
“我常常想,如果那夜换做是你,

我们会不会还像今天这样?”
随着甄子丹潇洒的

离去的背影,整部影片结束。
这让我想起《拆弹专家2》里刘德华在车上和女友吵架,当

女友说他疯了以后他大吼道


“我不是疯,我是痛!”
这奠定了他日后的黑化。而他想呐喊和驳斥的的,是在这个不公平的世

界里,真正横行的魑魅魍魉。
谢霆锋这句话,是无数人可能正在面对的痛。没有

对错的潜台词,是无法申冤。
大家对《西游记》乌鸡国王的故事并不陌生,乌鸡国王因为菩萨化身的言语冒犯,把他泡了三天,佛祖和菩萨为了报复,把乌鸡国王扔到井里泡了三年,这三年乌鸡国民不聊生,百姓

遭殃,只能等

师徒四人解救。

...

当菩萨揭了谜底后,孙悟空很生气——这生气里恐怕有一半是因为师傅和自己都被佛祖和菩萨当了道具,他质问说:“你虽报了甚么‘一饮一啄’的私仇,但那怪物不知害了多少人也!”。
别忘了

,在菩萨的嘴里,这叫修行。
一位中国政法大学的教授这样评论道——掌权者滥用权力,上到佛国仙山,中及烟火俗世,下到幽冥鬼蜮。权力有大小,伤害有深浅,施受身份会迁转。即使身为国王,出了国界,也不是想害谁就能害谁,不长眼睛害“错”了人,照例得挺在井水里泡满三年才能出来。唯一固定不变、永远只当受害者的,就是那些连名字都没人知道,饿死在菩

萨复仇路上的乌鸡国百姓们。
这样看来,世界上

最清醒的人,应然名叫小丑。
《怒火》是一部比较典型的,以复仇为主线的,探讨社会议题与人性善恶的电影,它所要传递的情感与观念也比较明显,第一层的叙事语言非常明确直白,就很快地给到大家反思的时间。观众因此可以在演员

的正义之路上得到及时满足。
这样的叙事与台词的设计使得电影更加具有网红气质,这也迎合了更多愿意走进院线的观众,不过他深刻的内核与人物的发问仍是目前国产院线电影比较亮眼的存在。在大片上,我们不能还吃第五代导演的红利,或者靠戏剧式表达拯救电影,满足于拍拍文艺片...

这值得很多内地电影的反思。
可惜的是张崇邦“邦主”在《怒火》中的人物立足点实在是有点儿生硬了,导演对于邦主道德观念的诉诸更像是小孙悟空式的“开挂逆袭”

,而淡化了曲线救国的需要。
这样脸谱式的“完美小人物”在如今社会也并没有存在的土壤,从它所展现的道德观念到他的“楷模式”理想诉求也与如今的社会并没有很直接地合拍,这就造成了电影在某些桥段上的台词处理明

显拖沓,给观影带来疲软感。
不过在猛烈的疫情、前两年整个影视行业的困境、消费市场的水平限制和目前的审片制度等等多重因素之下,《怒火》还是一部良心之

作,提振了影视市场的信心。
我常常想到《无间道》这部巅峰之作,我想到黄秋生的坠楼和电梯门后的梁朝伟,他们的眼神里是永远也说不出来的话,是对于现实的熟知和仍旧没有熄灭的盼望

,他们盼望那个更好的社会。

...

看院线电影了。(观片儿量有限,网友视角)
最近两年香港警匪系列的电影,我感觉记忆最深刻的就是《拆弹专家2》和怒火,很明显的原因是,他们都触及了非常明显的、所有人都或多或少要经历的最现实问题,比如宏观叙事与微观个体间的矛盾、体制内不自主的人际

关系对个体的影响、个人的异化与挣扎等等。
两部电影都成功地让矛盾变得更加富有层次,它不再止步于简单的正邪之争,而是深入社会的毛孔,探讨每个真实的人,所面临

的真实困境,

当然就很容易与观众产生共情。

虽然这两天疫情又汹涌而来,但《怒火·重案》继续霸占朋友圈刷屏榜,我自己走出影院以后,脑子里全是谢

霆锋的盛世帅脸和他买不完的眼镜。
走在返老还童路上的谢霆锋,也正继续收割着排山倒海的00后粉丝。这部电影让不少香港警匪片忠实观众爱了不止一次,加之作为陈木胜导演的遗作(我自己看的时候满脑子都是导演画的分镜),《怒火》

也给了我们不少学习和借鉴的机会。
陈木胜让我最兴奋的一点在于他对于因果关系的处理,和对于影片整体呼应的把握,从他对

于宗教语境的运用就可以明显看出。
他很巧妙地运用了3个关键的时间节点,分别是雨夜失手杀人、法庭审判和最后的教堂打戏。作为整部影片核心中的核心,这三个时间节点一环扣

一环,形成了

完整而又精彩的叙事。

雨夜失手杀人这场戏是整个故事的起点,而法庭上对邱刚敖(谢霆锋 饰)一伙人的审判既是对于先前情节的还原,同时也是

对于新的献祭仪式的开启。
在法庭上,有三位重要的证人出席,他们分别是富商、邱刚敖和张崇邦(甄子丹饰)的前上司,以及张崇邦。三位证人的三次呈堂证供,则是邱刚敖黑化的3个步骤,他也由

此开启了自己的献祭之路。
邱刚敖的第一次献祭本来是想用在张崇邦身上,不过正好因为张崇邦得罪上司,无法出警,换了另一个替死鬼。而张崇邦无法出警的理由和邱刚敖有异曲同工之妙,要不是掌权者用过就扔掉,就是没有舔好上级,而无辜的受害者其实并不会造成谁的痛痒,不过是一个警员的殉职、一个父亲的离开、一个家庭的破碎.

..这是一处巧妙的讽刺。
邱刚敖的第二次献祭是对两人的原上司,也就是雨夜里指挥他们逼供又翻脸不认账的上司。他死于舞蹈馆里头戴炸药的绑架。邱刚敖用这样的方法,让这个忘恩负义的上司进行了一次自我审判,上司自己说

出了在法庭上

未说的真相。
而在这样的大庭广众之下,一番真实之言却被当成哑巴说梦,不再被提起,反而是以给张崇邦带了一个“对警队开枪”的帽子而告终,不

禁令人唏嘘。
如果这位上司死前的话被重视,可能电影又会发展为

另一个结局。
邱刚敖的第三次献祭是对于富商银行的抢劫。在富商口是心非地说了很多保命假话后,一枪毙命!我想看到这里很多观众会直呼爽快,

也的确解气。

杀死富商以后,邱刚敖一伙本想跑之大极,张崇邦又杀了回来,两个人在精彩的追逐戏后来到教堂,这既和第一次意外杀人呼应,又在意外中开始了邱

刚敖的最终献

祭。
教堂里两个人的肉搏戏确实是整个电影的高潮之一,随着一次次教堂玻璃的破碎,邱刚敖抑郁的情绪也得到一次次释

放。

在这个位高者一手遮天,后来者只有讨好迎合、混淆是非才能在社会立足的当下,信仰已然脆

弱不堪。
不知道大家对法庭审判时张崇邦的台词有没有印象,在他和法官的对话中,张崇邦多次强调,是以圣母玛利亚的名

义宣誓。

宣誓之下,张崇邦选择遵守真相,邱刚敖一伙则锒铛入狱。而两个人最后的打斗场面就是在一尊圣母玛丽亚的塑像前展开的,邱刚敖伸出的刀,发出审判。张崇邦让它穿过手心,清醒地面对世间的疼痛,而当这座塑像轰然倒塌的那一刻,当年法庭的宣誓也全部瓦解。

真相无疑,痛苦也无疑,前者在誓言下选择绝对的真相,而后者选择推倒信仰,建立属于自己的信条。最后这场教堂戏其实把两个人拉回那个雨夜,既是最终的献祭,也是最后的审判

虽然邱刚敖败了,但他也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开放式的结局,电影的最后一句台词是他问张崇邦:

“我常常想,如果那夜换做是你,我们会不会还像今天这样?”

随着甄子丹潇洒的离去的背影,整部影片结束。

这让我想起《拆弹专家2》里刘德华在车上和女友吵架,当女友说他疯了以后他大吼道:

“我不是疯,我是痛!”

这奠定了他日后的黑化。而他想呐喊和驳斥的的,是在这个不公平的世界里,真正横行的魑魅魍魉。

谢霆锋这句话,是无数人可能正在面对的痛。没有对错的潜台词,是无法申冤。

大家对《西游记》乌鸡国王的故事并不陌生,乌鸡国王因为菩萨化身的言语冒犯,把他泡了三天,佛祖和菩萨为了报复,把乌鸡国王扔到井里泡了三年,这三年乌鸡国民不聊生,百姓遭殃,只能等师徒四人解救。


当菩萨

揭了谜底后,孙悟空很生气——这生气里恐怕有一半是因为师傅和自己都被佛祖和菩萨当了道具,他质问说:“你虽报了甚么‘一饮一啄’的私仇,但那怪物不知害了多少人也!”。
别忘了

,在菩萨的嘴里,这叫修行。
一位中

国政法大学的教授这样评论道——掌权者滥用权力,上到佛国仙山,中及烟火俗世,下到幽冥鬼蜮。权力有大小,伤害有深浅,施受身份会迁转。即使身为国王,出了国界,也不是想害谁就能害谁,不长眼睛害“错”了人,照例得挺在井水里泡满三年才能出来。唯一固定不变、永远只当受害者的,就是那些连名字都没人知道,饿死在菩萨复仇路上的乌鸡国百姓们。
这样看

来,世界上最清醒的人,应然名叫小丑。
《怒火

》是一部比较典型的,以复仇为主线的,探讨社会议题与人性善恶的电影,它所要传递的情感与观念也比较明显,第一层的叙事语言非常明确直白,就很快地给到大家反思的时间。观众因此可以在演员的正义之路上得到及时满足。
这样的

叙事与台词的设计使得电影更加具有网红气质,这也迎合了更多愿意走进院线的观众,不过他深刻的内核与人物的发问仍是目前国产院线电影比较亮眼的存在。在大片上,我们不能还吃第五代导演的红利,或者靠戏剧式表达拯救电影,满足于拍拍文艺片...这值得很多内地电影的反思。
可惜的

是张崇邦“邦主”在《怒火》中的人物立足点实在是有点儿生硬了,导演对于邦主道德观念的诉诸更像是小孙悟空式的“开挂逆袭”,而淡化了曲线救国的需要。
这样脸

谱式的“完美小人物”在如今社会也并没有存在的土壤,从它所展现的道德观念到他的“楷模式”理想诉求也与如今的社会并没有很直接地合拍,这就造成了电影在某些桥段上的台词处理明显拖沓,给观影带来疲软感。
不过在

猛烈的疫情、前两年整个影视行业的困境、消费市场的水平限制和目前的审片制度等等多重因素之下,《怒火》还是一部良心之作,提振了影视市场的信心。
我常常

想到《无间道》这部巅峰之作,我想到黄秋生的坠楼和电梯门后的梁朝伟,他们的眼神里是永远也说不出来的话,是对于现实的熟知和仍旧没有熄灭的盼望,他们盼望那个更好的社会。

几十年过去了,这个社会,似乎并没有得其所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