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表现信仰的电影很感兴趣,这更考验演员的表现力也更能给观众心灵以撼动。伴以无神论成长的我们,大多数对宗教都不甚了解,在接受唯物主义后就对信徒们有些玩味的的嘲弄,他们盲目地信错了了“真理”。可是不管探索文学或是电影世界时总有避不开的圣经和上帝,不妨了解了解咯。
基督最后的诱惑是非于大众印象的作品:其一就是本片呈现的基督的去神化的露骨形象使宗教团体群起而攻之,马丁的拍摄计划一拖再拖,德尼坤退出,失去耶路撒冷作为拍摄地,雪藏多年后为发行又给环球拍了恐怖角。其二是观众习惯于马丁对于纽约城的刻画——暴力黑帮群体、孤单失群的个人,就像我自己,观看他的电影优先选择出租车司机、愤怒的公牛、好家伙这些最具特色的片,而把误以为是恢弘宗教宣传片的本片放在观影清单的最末。
事实证明,马丁斯科塞斯不愧位于最伟大的导演行列,就像库布里克一样不管什么类型都能拍的精彩得令人回味。威廉达福长得和基督像一点也不像,想想原本是德尼罗来演就更搞笑了,可能就是想要异于传统的突兀效果,让人第一眼看到基督就觉得这不就是一普通人嘛。从木匠,帮助罗马帝国制作十字架处死本族犹太人的普通木匠,拥有着一切凡人的特性,幻听和幻视作为上帝的指示,一步步走向带领犹太人反抗寻找救赎的路。故事是略显枯燥的,而这个基督又有点滑稽可怜,口中宣扬的爱不切实际,对自己的天父也将信将疑,不时还需要他人指点引导。也许因此才特殊,这部并非讽刺片也并非cult,而是马丁对自己理解的基督的阐述,他赋予了神之子这个角色有血有肉的人性,包含着懦弱,恐惧,对信仰的摇摆不定——基督之所以伟大,因为他也是真实的人,而超越了人的诱惑。
我觉得看完后,最真实的感受就是马丁模糊了基督的身份,我分不清基督到底是神之子一直被考验,还是他压根就是一普通人臆想纷纷,过于相信了自己的幻听。可能这都不重要,最后撒旦的诱惑这个念头在基督头脑里生根发芽:仅仅是平稳过完一生,(这个诱惑呈现的像是一场漫长的梦,像是博尔赫斯笔下死前滞留的一瞬间。)在死亡面前吸引力却如此之大,基督还是选择了献祭自己,真正成为弥赛亚,在十字架上,没有鲜血淋漓的哀嚎,只有大功告成的狂喜。这是最重要的,也是全片最宏伟的一幕,一声大喊It is accomplished!一声充满回味的低语重复。接着是极度违和的现代化的扭曲声音和2001虫洞般的五颜六色,电影结束。
老马近三十年后的《沉默》也讲述了信徒对信仰的追求,我想这两部有相似之处,都有着疑惑和退缩,都有着God,why have you forsaken me的痛苦。传教士对上帝的追随使他最终肉体屈服,而内心又极度奉献给了心中的神。这两部讲述两段旅程,却是马丁的同一内核。
本片采用了另一另类见解,即实际上犹大尤为高大,常人鄙夷的叛徒其实是为完成耶稣的救赎而牺牲自己的名誉,甘愿沦为背叛的代名词。而且圣保罗说的那段话很有意思,基督不需要现身活着,基督只需要成为人们已经相信的故事满足他们就行。我想这就是宗教的本质,绝望的人需要信点什么。
哈威凯特尔简直是老马的御用演员,圣保罗是出演过德州巴黎和双峰s3的哈利戴恩,大卫鲍伊一头卷毛出演罗马犹太总督,而影片中的Lazarus复活也呼应了宝爷的最后一张Black Star……
最后最后,院线看不到花月杀手损失太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