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世界上是否有无条件的爱?
Amy问心理咨询师的时候,这问题也在我心上拍打着。我给不出明确的答案。似乎我是尽力想说出“有”,但如果说出口,又觉得是在说谎。也许我清楚地知道心里的答案,只是在回避。
这部剧被打上清晰的“东亚”标签,但深层次的问题,却不止局限于某个地区。只是在东亚地区这种服从于社会驯化的趋向更明显,得到更广泛的共识。人都需要认可与接纳,以此来明确自己内心的锚位,定住自己的神。东亚式的教育理念和社会运行规则将认可与接纳的主动权交于无形却有力的社会规训。街上来来往往那么多人,却出奇一致地认为这个好,那个坏,然后蜂拥而至,或嗤之以鼻。这样的好处很明显,归于打造出那一套社会规章的力量。但个体具有差异性和多样性,将自己归纳于某个系统或模板,肯定有不舒服的地方。这里就出现了需要抉择的地方,同一和稳定的系统更利于整体的发展和进步,但多样而复杂的个性这让个体过得更舒服。说到这里,肯定有人说前者好,有人说后者好。看吧,我们“东亚模式”一定要有优有劣,明明只是选择,最终却没的可选。
这是“东亚模式”的死穴,造成无解的循环。
看剧的时候,我无数次被剧中那些微小的细节带回到类似的经历回忆中,那种扑面而来的、熟悉的、又让人难耐的感觉,很真实。不论是剧中的人物,还是屏幕前的我们,都活在一地鸡毛里。剧中用“路怒”这个极端事件做催化剂,在短期内显化出他们各自生活中的裂痕。一系列戏剧冲突交织叠加,最终为两个人创造了一个“与世隔绝”的环境,不知名的植物的催化,歪打正着让两个人从内心深处看到了对方的底色,还有真实的自己。最后Amy抱住Danny的时候,可能是她这一辈子到目前为止最接近坦诚的时刻,她的拥抱发自内心,她真正的理解躺在床上那个人,也很高兴终于有人看见并接纳了真实的自己,虽然这种时刻可能稍纵即逝。她拥抱了他,也拥抱了自己。
回过头来说“东亚模式”,仿佛我们从不鼓励展露自我。我们内向,羞涩,容易紧张;同时希望与人交往总是热闹,健谈,有面子。我们习惯了花费所有力气去适应或创造普适的标准,但却没有耐心看一看自己。也许这和长久以来儒家“入世”观念的影响有关系。一个人,生下来,在这世间活着,总得做点什么、留下点痕迹才行。儒家提倡为现实的、客观的世界做事,那就免不了要“从众”,要适应环境,在这种情况下,客观的世界反而成了主体,人反而成了客体。我们接受世界对自己的改造。就像前文提到的,这种同一的系统当然有好处,特别是当经济和社会处于上升周期时,人们能够从客观世界的反馈中获得认可和好处,所以系统很稳定。但问题总会出现,我认为在两种情况下问题会以很激烈的形式显现。第一种比较好理解,就是与刚才说的上升周期相反的下行周期时,人会变得没有目标,因为前途渺茫,你遵从规矩积极入世,不一定会得到期待中的结果。当向外探求没有好处的时候,人们就开始向内看,发现如果不被这些外在束缚捆绑,也许不能马上得到什么,但至少,舒服。一边是束缚,一边是舒服,如果是你的话,你怎么选?第二种则由更为深层的原因导致,就是人不可能长久在内外部协调的状态下安稳度日。关注或过于关注在客观世界留下了什么痕迹、取得了哪些成绩,必然会导致对自己的关注度降低,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也许客观世界的“奖励”或“转移注意力的噱头”能一时抵挡这种失衡,不过长久下来,人一定会很疲累。因为内生的世界没有好好搭建,它并不稳固,甚至还存在没有搭建的情况,所以对客观世界的反馈都是即时、短暂和波动的。当无法用客观世界的东西去填补内心的时候,人会陷入恐慌。有人会变本加厉的去创造新的外部世界的目标,依旧疲累,更加疲累。有人会陷入自我怀疑,我这一路走来,到底为了什么?我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过去,面对“我真正想要的是什么?”这个问题,大多数人可以很容易地说出客观世界评价标准里属于上乘的那部分作为答案。现在,能够不假思索说出这样答案的人还有很多,但语气里少了些笃定。越来越多的人把“做自己”作为答案。但从意识到做自己和真正的做自己之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我经历过这样一个阶段,把“做自己”挂在嘴上,放在心里,为人处世时刻意选择与原来或者社会主流标准相异的做法。但实践下来,老实说,并不过瘾,我也没有因为这样“做自己”而获得真正的快乐和内心的平静。其实,这样的做法还是没有逃脱外在世界对我们的规训,因为它要求我们做的和不要我们做的,都是它的意志,不是我们的。后来,我慢慢发现,其实是我理解错了“做自己”的内涵。我们理所当然的以为“做自己”也有一套规章,也可以照章办事,依规而行。其实不是的。可能把“做自己”改成“找自己”更好理解。每个人生来就有不同的脾气秉性,只是由于长久的忽视和被规训,我们已经忘了自己是什么样子的。相比“成为更好的自己”,其实我们一生的课题更应该是“更好地成为自己”。终其一生,我们所要做的,就是让自己投入这趟旅程,在其中明白自己究竟是什么样的人,找到自己的边界,在与世界的互动中获得真实的、真正的、发自内心认可的经历。那是属于你的,独一无二的旅程。如果终其一生,你都不知道自己到底喜欢什么,合适什么,没有过过自己喜欢和合适的生活,或没有为之努力过、争取过,那才是真正的遗憾。
说了这么多,并不是要否定客观世界的价值,它为我们提供物质基础,为我们的旅程提供观众和认可,提供教训,提供经验,提供快乐,提供平静......我只是想说,内在世界和外在世界同样重要。我们要充分的和外部世界互动,然后调动生动充盈的内心世界去感受、去辨别自己对于外部世界的反应,然后做出判断,是到此结束类似的经历,还是继续感受并从中获得能量。这样,内外联动,形成有生的闭环,整个人才会真正地充实起来。
那为什么要更强调内在世界呢?因为现在的我们对外在的关注太多了,内外已经不平衡了。我想这也是这部剧大火的原因之一,看似各种巧合和情绪助推导致的偶然事件,但却让主人公一层层脱掉厚厚的外衣,最终抵达内心。我们没有做到,但看到别人做到了,还是会开心,并向往之。
最后分享本剧最后一集两个主人公在出现幻觉后的那段对话,希望我们都能早日看到真实的自己。
我看到了你的人生。你这个小可怜。你想要的只是不再孤单。
你不用觉得羞愧,没关系的。我都看到了。你不用隐藏自己,没关系的。
哇喔,在这之后真的是一片虚无。
我们应该多聊几次。
真是遗憾。
至少我们聊过一次。
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