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电影,原因很多,首先西藏题材在院线上映本来就凤毛麟角,最近几年看过的还是万玛才旦拍摄的《气球》,气球也是当代题材,文艺剧情,而《布德之路》则是一个历史题材,有着史诗野心的主旋律传记片,故事跨越了八九十年,如此野心堪比《阿甘正传》勾勒出的美国往事。和阿甘正传也恰恰有些相似之处,故事绝对主角勾勒出西藏从农奴制时代到解放再到现代化的历程。但两者的不同是阿甘正传用绝对的故事性来完成历史的引导,阿甘在台前,历史和政治在暗处,但布德恰恰相反,政治和历史在前面,人物在后面,这也是这两部电影高下立见的地方,也是今年中国若干号称献礼片所做的。政治取代了故事,立场和意识形态取代了电影的艺术,也就违背了电影作为讲故事的载体的基本规律和原则,也便牺牲了电影的可看性,从而将潜在和门口的观众堵在了门外。
抛开政治历史和宏大野心的中国特色现实主义题材主旋律电影的主题不说,《布德之路》还是有其可圈可点之处。布景美术显然是花了心思的,做到了物质世界的复原,毕竟请了那么多顾问和专家。油画的质感在里面呼之欲出。而且摄影相当不错,把西藏的异域风格拍摄得雄浑大气如诗如 画 ,而且部分西藏演员演的还不错。但这部电影的优点也就止步于此了。从电影剧作层面来说,这是一部和《守岛人》一样失败的东西。从人物层面分析,主人公布德剧作中是一个冒冒失失,热血的愣头青,从小饱受欺压,父母皆被地主所害,可谓苦大仇深。布德的成长坎坷不断。前半部分灾难史占据了一个小时,后半部分解放军开始到大打土豪分田地建设西藏,主人公始终没有人物的转变,这通篇看下来就是一个莽撞而又傻的人。没有一丢丢智慧。所以影片沉闷而揪心,到最后只是因为不出卖解放军的情报和修公路得到了中央的草原英雄的称号,这么着成了大英雄。英雄的蜕变不是通过个人的内部改变,而是随着环境的改变而顺从,给人一种麻木之感。看下来的感觉是这样没有一丝智谋的人怎么就成了英雄?故事如果想要塑造一个傻人能成事,像郭靖像阿甘,你得集中场景和故事去描绘,但蜻蜓点水浮光掠影,还没让人感受到人物的内心就已经到了下一个历史阶段了。所以这里面布德是最大的败笔,他的塑造失败导致了整个影片的拉垮。电影的故事性也因此大打折扣,其他人物塑造得再饱满也无济于事——其他人物他母亲和他妻子确实塑造的不错,但其他人物都是脸谱化的,一些故事和台词都充满了电视剧感充满了套路感,让人感觉这个导演的思维还停留在改革开放前的电影思维中。
电影讲故事的手法本人也不敢苟同。这样的故事,其实信息量给的并不大,故事在抒情和写实间徘徊,变成了一个四不像的东西,能感觉到导演有《天云山传奇》一类电影的野心,但是,受限于意识形态的靠拢,电影变得索然无味,艺术性大打折扣。电影中运用了大量的远景,用了无人机,效果不错,再加上配乐自始至终的萦绕,削弱了那段历史的残酷性,但某种程度上却是拒绝了进入历史,变成了伪现实主义电影,这也是戴锦华老师批评《八佰》《南京南京》《金陵十三钗》这些电影一样,用看客的身份进入历史,其实就是一种对对历史的审视和虚构,没有进入,何谈历史呢?

电影调色那高饱和度的草原美景,看得也让人实在难受。
不过,看得出是用心之作,勉强三分吧。不过,用心和能拍好是两回事。明明一个可以讲的很好的故事,却在多方掣肘下变得如此稀奇古怪。唉,这也很中国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