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串的前言
1. 这篇文字会发布在知乎、豆瓣、B站、贴吧、微博。它唯一的受众是读完这部作品,仍对作者表示感谢的读者,否则你理解起来也会非常困难。
2.由于跨平台的排版问题,精力有限我只进行了复制粘贴,你可以选择你舒服的渠道阅读。 全文1.2W字,需要你有充裕的时间和耐心,以及思考。
3. 这篇文字有以下几个意义
a) 对于绝大部分读者来说,它会提高你对作品的理解,让你免受噪音的干扰。 如果你因为很爱这部作品,却因为结局而受到伤害,它也许可以在一定程度治疗你的伤痛。
b) 出于我读到的,我相信这部作品在未来的很长时间,都会有一批又一批的读者,它具有一定的长远意义。
c) 对我个人来说算是读完这部作品后给自己的一个交代,以及,与志同道合的人相处是愉快的,你可以通过我个人简介中的联系方式找到我。
4. 文学分析中有两个流派,一种是文学批评,一种是作者在表达什么。我倾向后者,作品质量的好坏于我没有任何意义。这是这篇文字所要阐述的。
5. 虽然发布在几个社区,但我无意于去净化网络环境,这不仅在于教导的困难,一个简单的例子:
读者A表示,这就是烂尾啊,艾伦最后还谜语人作者想不明白了是吧。
读者B,杀了这么多人,最后还帝国主义复兴,谏山创右翼分子实锤。
读者C,坑都没填啊,145王、怪诞虫,啥都没交代啊。
随后三个人一拍即合,成了亲密无间的好友,其中两人还组成了幸福美满的家庭。
此时你去说他们都是胡说八道没有任何意义。
虽然这都是源自他们的无知,结果看起来也好像很荒谬滑稽,但是这就是这个世界的真实,我想说的是这个世界非常复杂、多元。
当然有作品粉丝想去净化,我不反对。
6. 对于作品完结时的乱象我是不惊讶的,因为绝大部分读者,99%以上,从来都不知道这部作品在讲什么,因此我向来无意于参与社区的讨论。
我比较欣赏的一位学者曾说,《红楼梦》之所以经典,是因为有一批伟大的读者把它的经典意义解读出来了。
这个经典当然是社会意义上的经典。
很遗憾我在《进击的巨人》中没有看到这一点。
作品在讲战争?种族矛盾?电车难题?
作者从来没在讲那些。
如果是这些年和我有过交流的读者,那么应该知道我一直有表达,所谓的战争、种族矛盾、巨人之力,只是让作品得以进行的工具和更有趣味的调味剂。
作者在讲的是这些人在怎么走,角色走到了终点,作品就走到了结局。
理解了这句话,你才站上了阅读这部作品的正确起跑线。
7. 用一句话简要概括《进击的巨人》。
这是一群孩子们,苦苦挣扎着与自己的童年创伤作斗争的故事。
这些创伤,有些来自他们的原生家庭,有些来自他们所成长的社会环境。
他们在家庭缺失的境遇下,被无情地扔进了战场,在战争中被迫成长。
他们不仅要治疗自己的创伤,也要去弥补给他人造成的伤痛。
理解了这段话,你会发现作品在收尾阶段做的非常精彩。
8. 可以说,这部作品中,几乎没有一个情节,是单纯的去制造一个猎奇的情节来取悦读者。几乎每一个小情节,都在描绘人物,是作者内心的表达。要么反应角色的个性,要么在反应当前角色的状态,与他人的平行关系,等等。理解这部作品,你必须走入每个角色的内心世界,以及了解作品中各式各样的平行关系。
能力所限,这篇文字可能在角色弧线的细节上仍有出入,但方向上基本不会有问题,你可以在这个方向上有自己的解读。
9. 作者极其擅长写主题,漫长的旅途中从未偏离。
这部作品的核心主题是:到底什么是自由?
次要主题包括了:
a) 残酷与美丽
b) 无悔的选择
c) 自私与无私
d) 学会成长
当你要去探索一个主题,一种方式是可以让主角有一个积极的弧线,成为与之契合的英雄,另一种方式是让主角有一个消极弧线,由他来体现主题的对立面。
非常不幸的是,艾伦是后者。
艾伦之所以是这部作品中最复杂的角色,是由于所有的主题、矛盾都在他身上交汇。
出于篇幅的限制,这里不会讨论其他角色在收尾阶段的表现,彻底探讨这部作品可能要开一门公开课。
这里只会探讨阿尔敏、三笠、艾伦三位。
出于三位主角这样的交织关系,避免重叠,会把重心放在艾伦部分。
除了艾伦部分涉及到了最核心的主题,我并不会配图。我尽量会把逻辑写的详细,但对原作不是十分熟悉可能理解起来仍会非常困难,需要你随时打开原作查阅,或者需要再完整仔细研读一遍原著。另外也取决于你个人本身的阅历、生命体验。
10. 我个人的阅读感受也有受到看过的一些读者感想的启发,名字已经忘记,但还是表示感谢。
正文
一、关于阿尔敏
了解一个角色弧线最好的出发点,是找出他的缺陷或障碍在哪里。
导致阿尔敏在故事收尾阶段停滞不前的原因有两个。
一个是阿尔敏一直存在的问题。
他一直很自卑,觉得自己是个无用的人,实际上艾伦也是如此,但同他们的梦想一样,有一些非常微妙的区别,阿尔敏自卑的本质不是真的觉得自己无用,以此转化为他要变强,而是他怕拖同伴的后腿,他并不痛苦于自己本身的无用,他一直是最后一名也不会不开心,自己存在的意义与此无关,也并不会因为自己很强赢得了胜利而感到快乐。
他在童年由于对墙外世界的好奇被视为异类,经常遭到坏孩子的欺负,他体力很差,每一次都是艾伦和三笠来帮助他,因此他产生了总是让朋友帮助,自己却没有对等回馈的愧疚。这是他的善良。
但实际上,如果没有这些帮助,阿尔敏本身并不会出现问题,他非常坚强,从来没有屈服,他也从来没有还手,因为他的自尊,根本不屑于和这些他看不上的人一样。
这种因在意没有对等的回馈,从而拖累了周围人的心理,困扰了阿尔敏整部作品。
他要解决的,不是艾尔迪亚人与世界的种族矛盾问题,这个没有人能解决,因为作者封死了一切的道路。唯一掌握主动权的是艾伦,后面再讲。他要解决的是他自己的问题。
有些读者对情节熟悉,可能会觉得阿尔敏在艾伦第一次变成巨人后,那次的沟通与随后的作战计划就战胜了这个弱点。
这就又牵扯出了作品中的另一个问题,《进击的巨人》有一个奇特的写作结构。
一般作品对于人物的描绘曲线是,他起始于状态A,经历了某某事件,达到状态B。是一个单相结构。
《进击的巨人》的写作结构是,他起始于状态A,达到状态B,再在A与B之间迷惘反复,最后达到A或B。是一个双向结构。
之所以用这样的结构,对于作品本身也是非常合理的——
这是一群孩子们,苦苦挣扎着与自己的童年创伤作斗争的故事。
这是一群被无情扔进战场的孩子,孩子的成长是很艰苦和迷惘的。
作品中的一些单相结构,
要么是埃尔文、凯尼、夏迪斯、马迦特这样的成年人,
要么是贾碧和法尔科这样的孩子,他们很幸运,被已经吃过苦的上一代孩子们所拯救。
所以如果是敏感的读者,会察觉到角色经常会倒退。以莱纳为例:
莱纳经历了家庭、过往努力的个人价值和自尊、未来拯救人类梦想的三重幻想破灭,又意识到自己不仅没有拯救世界,这一切都是因为自己想成为英雄的私心,从而成为了摧毁他朋友故乡和家庭的恶魔,这种个人存在意义上的迷失和负罪感让他选择了死亡。
但是机缘巧合,他又被法尔科意外的唤醒。
他意识到还有这些孩子们,他个人的人生已经是悲剧,但是还必须要去拯救这些孩子。
这里仿佛看到莱纳从深渊中爬了出来,黑暗中有了一丝光明。
但是随后与艾伦坐谈的那一幕,让他直面了他犯下罪恶的受害者,那种巨大的负罪感再次吞噬了他的内心,他开始倒退,黑暗再次侵蚀,他再次想要消失、想要死亡。
我想说的是,《进击的巨人》对于人物的描绘是非常人性化的,作者对于人性的洞察也是非常入微的,在整个收尾阶段都保持的非常卓越。
人生并不是打游戏,你打过了一个关卡,在存档里永远给你一个标记。有时候人生中的困难并不是你在内心深处真正的克服了它,你可能是通过第三方的外力得到的解决,也可能是你的注意力得到了转移绕过了它,还可能是这只是一个小挫折,真正的困难还没有降临。
除了阿尔敏,三笠角色的弧线也是如此。
阿尔敏的问题就在于,他不想拖累别人的个性一直没有变,只是之前面对的困难每当他一振作起来,就得到了解决。但是这一次大家托付给他的担子太重太难,超过了他的能力,这一次他无法解决。
所以在他得知是自己代替了埃尔文之后,就一直痛苦迷惘于,自己何德何能能取代埃尔文。作品收尾阶段要处理的内容在此处就埋下了伏笔。
从弗洛克的话语中可以得知,所有人都认为应该得救的是埃尔文,这个结果只是艾伦和利威尔的私心,是他们为了私心置大义于不顾。
从阿尔敏自身的角度,除了周围环境和自身责任赋予的压力,还有一点来于内心,埃尔文在某种程度上是他导师的角色,阿尔敏的经典名言,什么都无法抛开的人,就什么都无法改变。是源自巨木之森中埃尔文的决意,他被埃尔文的决心所震慑,有感而发。
韩吉同样被艾尔迪亚所面临的问题压垮,我必须再次强调,不是他们自己太脆弱,韩吉和阿尔敏都是为了他人能奉献自己生命的勇者,但是他们的身份、所处的位置,肩负了调查兵团和整个艾尔迪亚的未来,他们的责任感让他们把现在糟糕的现状归结到了自己的能力有限,是自己能力不足才导致这一切。即使是没有人能改变这一切。
韩吉最后还在给艾伦道歉,是自己的无能为力把艾伦逼到了这一步。
另外一个让阿尔敏停在原地的问题就是,他和艾伦是从小一起长大的朋友,他们的感情是如此深厚,这种情感让他永远把艾伦的行为往一个更好的方向去看待,即使他有了怀疑,他也永远愿意去相信艾伦。
这和三笠看待艾伦的方式是一样的。
直到艾伦发动地鸣,他都不原意相信艾伦是要毁灭全世界,他不是没有意识到,而是不愿意。
直到发动了地鸣,他都要继续坚持他还没和艾伦谈过,他相信只要他们坐下来沟通,艾伦就愿意停下来。
最后能让阿尔敏决意的,是艾伦的决意。
阻止我的唯一方法,就是杀死我。
如果不是艾伦如此决绝,那么阿尔敏的停滞还要再次延长。
这都是因为他们太爱艾伦。
阿尔敏角色上的两大主题是梦想与爱情。
梦想的部分,和艾伦的自由平行。
放到艾伦部分。
爱情的部分,阿尔敏和阿妮与艾伦和三笠平行。
放到三笠的部分。
二、关于三笠
三笠的弧线难以被读者注意,是因为三笠发展的太快。
在故事初期,家庭破碎的那一天,她就走完了艾伦到90话才走完的路。
从那一天起,她就认识到了这部作品的主题之一,残酷与美丽。
她认识到了世界的残酷,这个世界就是个大食物链,强者可以剥夺弱者,这种悲剧时刻都在发生。
她认识到了世界的美丽,在如此残酷的世界里,也有人原意和她建立联结。
她接受了残酷,才可以在白夜中放弃阿尔敏。
艾伦无法接受残酷,所以他毁灭了世界。
此处在艾伦部分解释。
作品中三笠和艾伦的爱情是一场悲剧,作品在描绘的是,他们是如此的爱对方,但是为何没有走到一起。
这是双方共同造成的悲剧。
三笠的问题在于,她是如此的爱艾伦,但是却无法表达。她太害羞了,无法在直面艾伦时表达自己的情感。
而艾伦的问题在于,自那一天开始,他的脑袋里就只有仇恨,家庭缺失在战场中学习的他,成长过于缓慢,他不懂得什么是爱情,直到他问了吉克。知道真相后他也意识到了自己对三笠的特殊情感,但是自己已经时日无多,同时他也恨自己,他只想让他人远离自己。
三笠艾伦和阿尔敏阿妮的平行在于:
三笠和阿尔敏都是对对方有依赖的,而艾伦和阿妮都是相对独立的。
同样有依赖性的阿尔敏主动表达了自己的情感。
而三笠做不到。
同样有依赖性的阿尔敏也可以独立,他的依赖是适度的,他可以离开阿妮让阿妮好好照顾自己。
而三笠的依赖性是过度的,导致她无法独立,她无法离开艾伦,她必须时刻在艾伦身边才能有安全感。她个人本身已经被艾伦所定义。
或者换句话说,她无法离开艾伦生活,她的一切都是为了艾伦。
另外,阿尔敏和阿妮是互相尊重与理解的。
他可以尊重阿妮不想战斗的决定,阿妮尊重他的决意可以离自己而去,即使这一去可能是永别。
三笠和艾伦是互相不考虑对方感受的,他们也无法互相理解。
三笠永远是强制性单方面的要保护艾伦,不考虑艾伦的感受。而艾伦也一样,最后他发动地鸣单方面强制保护大家的行为。
他生命的最后,懂得什么是爱情了,仍然要推开三笠,他当然是好心,但是他依然没有考虑三笠的感受,只是基于自身,因为他已时日无多。
爱情是一个双向关系,他们没有尊重彼此的选择。
同样独立的阿妮能懂得并接受了阿尔敏的情感,但是艾伦无论懂不懂得,他永远在推开三笠。
总之,三笠和艾伦共同造成了这一场爱情悲剧。
就成长来说,三笠其实曾经独立过,和阿尔敏一样,就是还在训练兵时期,同样第一次与巨人作战时。
她得知了艾伦的死讯,悲痛中她想要死亡,但是她意识到如果她死了,那么就连艾伦的记忆也都遗忘了,她必须好好活下来。
在这里,她已经证明了她可以独立,她可以同时爱艾伦而自身又不被对方所定义。
但是很快,她又看到了他,她本来已经接受了艾伦的死亡,然而,这种意外的失而复得的奇迹,让她倒退,再也无法离开艾伦。
三笠前90话的弧线就到这里,她的成长伴随着艾伦,但远远走在艾伦前面,她的状态趋向稳定,只能在远处等待艾伦,等待艾伦走过了整整90话才再次出发。
她产生变化的开端是她意识到了一件事,她总是在用个人的幻想去美化艾伦的行为,一直在看艾伦最好的那一面,她觉得艾伦很善良,当然艾伦确实有这一面,但是她无法看见艾伦善良的背后也有一种残暴。她无法接受自己所看到的,不断的试图欺骗自己。
露易丝是让三笠转变的契机之一,因为露易丝是一面镜子,出于崇拜,她永远看到并相信自己所感受到的,三笠最好的那一面,对她说着在三笠看来不知所云的话。
三笠在露易丝身上看到了自己。
三笠开始接受了自己所看到的事实,接受了艾伦不好的那一面。但是她仍然爱他,这种爱是无条件的,她无法杀死艾伦,她想把他带回来,她们远走高飞,回到她们的家。
艾伦的生死是三笠的底线,阿妮三番五次对三笠的底线进行挑战。
三笠怀疑自己,是不是当初自己直面了真心,就能改变这一切。
答案是不能,三笠这场悠长的梦,终于彻底破灭了。
她对艾伦做出了决定,
她直面了自己对于艾伦的情感,亲吻了他;
她拒绝了艾伦让她忘记的倾告,仍然把围巾戴在身上。
这是她基于个人意志的选择。
选择,然后接受。
三笠和艾伦的爱情是一场悲剧,
她那么爱他,最后也没能在生前给他一个拥抱;
他那么爱她,与她最后的交谈却是冷酷无情的言语。
最后拯救世界的,不是一场宿命,而是三笠的选择。
她做出了选择,并接受了一切的结果。
她是自由的。
三笠是这部作品中最让我感到悲伤的角色,她没有做错过任何事,却不得不承受这个世界不断抛给她的残酷。
所幸结果是好的。
她没有忘记艾伦,也再次组建了幸福的家庭。
她得到了自由与幸福,我为三笠感到高兴。
作品曾通过利威尔的口中传递过作品的主题之一,无悔的选择。
没有人知道结果会怎样,但是你还是必须要做出选择,你只能努力去做出一个不会留下遗憾的选择。
在作品的收尾阶段,每个人都做出了选择,没有人知道阻止艾伦后帕岛的命运会是如何,但是他们相信自己的信念,这份信念告诉自己,他们必须去阻止艾伦。
他们都是自由的。
这部作品中唯一一个没有获得自由的主要角色,是艾伦。
他无法去做选择,因为他不能接受选择后带来的痛苦,如果结果是残酷的,他就会后悔自责。佩特拉等人的牺牲让他后悔不已。
他无法接受选择后的残酷,他只能接受积极的那一面。所以最后他相信了记忆,把选择权交给了别人,调查兵团,以及三笠。
一旦结果是残酷的,他就会把问题归结为,是我选择错了,比如我不该相信同伴,下次我还是相信自己。
但是事实上,也没有人知道是不是你选择了自己就是对的。
世界的残酷在于,可能两个选择都是错的。
实际上利威尔说的非常清楚,没有人知道选择的结果。
根本没有人也不会有人知道哪种选择是正确的,重点在于,基于你的本心做出选择后,无论结果是什么,你都必须去学会接受这个结果。
利威尔的选择造成过无数次的牺牲,他同样悲伤难过,但是他仍然坚强的在走下去。
作品并不是宿命论,艾伦的悲剧不是宿命的悲剧,是他无法选择无法接受的悲剧。
未来是未知的, 他放弃了未知的不确定性,选择了已知的记忆。
是艾伦对选择的恐惧让他放弃了选择的权利,让他跟从记忆的指引,让他交出了选择权,让他跟从了三笠的选择。
再次回到三笠,拯救世界的,不是宿命,是三笠的选择。
三、关于艾伦
艾伦的成长描写是作品中最详尽的,分为了多个阶段。
他的生命大体由以下节点分割:
阿尔敏与他分享梦想845年破墙第一次巨人讨伐地下洞穴看海季代弥来访夕阳告白前往马莱萨沙死亡结局
在这些节点中,每个节点他的世界观都有巨大或些微的变化,其中地下洞穴是一个成长节点,是他唯一一次积极成长、蜕变。
在探讨他的负面时,我不得不提到他拥有一些非常美好的品质,这些美好的品质从作品初期一直到结局都存在在他的身上。
他非常关心他人,不论是亲人还是同伴
他很明事理,事件过后并没有去责怪汉尼斯没有救自己的妈妈,没有乱发过脾气。
他有很强的责任感或担当
他拥有的正义感
……
艾伦和阿尔敏同样,觉得自己是很没用的人。微妙的区别在于,阿尔敏很年幼的时候就认识到了这一点,他对自己没用的认识很明确,他的没用是不想对别人没用,拖累别人。
而艾伦却自幼一直有一种英雄般天命之子一样的幻想,与坏孩子打架,他狐假虎威却不自知。他只是被父亲赋予了使命和巨人之力,却误认为自己是特别的,人类的使命落在自己肩膀上,大家救我而牺牲也是没有办法的。
他认为自己是特别的,还包括他认为自己知道了墙外的世界,而周围的人都是蠢货,是无知的缩在笼子里的家畜。
因此他的没用,虽然也有些微的不想让三笠总是保护自己,怕拖累,但主要是不想对自己没用,他的心理发展过程让他无法接受自己的不特别,无法让自己的生命没有意义,这是他的核心。
实际上阿尔敏早就告诉过他,那些坏孩子跑是因为看见了三笠。
他听不见。
这些不切实际的幻想在地下洞穴全部破灭。
他从罗德得知了,之所以能变巨人是吃掉了父亲,并且是父亲夺走了弗丽达的始祖之力,这才是导致人类大面积死亡的元凶。
他意识到自己不是特别的,打从一开始就不是人类的希望,以及父亲的罪孽让他感受到了深深的罪恶感,因此他想到了死亡,但他还是想到至少死了还能对人类有意义,自己的生命还能有价值。
实际上,如果说三笠在第一次失去艾伦时的成长,是一个不够坚实的成长,那么艾伦此刻得到的成长,非常坚实。
他的上述缺点基本没有复现过。
艾伦的一切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
但是他唯一一个无法克服的缺陷是,
艾伦一直在用一个天真或者说美丽的眼光,在看世界。
以及就此衍生的,他不能接受这个世界的残酷,他只能被动的承受。
如刚刚训练毕业他就觉得能剿灭超大巨以及所有的巨人。以及巨木之森一战的选择。
之所以是这样,是源自他的家庭。
他是作品中唯一一个在充满了无条件的爱,被保护的非常幸福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他根本没见过世界的残酷,
因此他没有任何的危机感,而其他角色都是在爱的缺失的环境中长大,残酷对于他们已经是习惯。
因此他才用了90话的篇幅去认识这个世界的残酷,然而到作品的结局他都无法接受。
认识到残酷是通过地下室,以及与希斯特利亚接触得到的记忆,把他一切的天真都摧毁了。
此后在时间线上,作者用季代弥来访、夕阳、岛上的恶魔、地鸣等几个章节详细描绘了艾伦从美丽到残酷的转变。
由于看到了未来的记忆,他屠杀了人类,以及是他自己改变了戴娜的朝向,他知道这些都是真实的即将发生的。这与他那些美好的品质完全是两个极端的冲突,因此他再次怀疑自己存在的意义。
他必须让自己有意义,无论是活着还是死去,原因就在于他的经典名言,我诞生于这个世界。
存在意义的缺失让他迷惘,这就是为什么他会去问三笠,“对你来说,我是什么人”,他不是在寻求告白,而是在寻求安慰,他不知道自己做出了这样的恶行,这样的人为什么会被三笠所关爱,三笠为什么会对自己这样的人这么好,自己有哪一点值得被爱,他开始否定自己的一切。
三笠说是家人,才让他从深渊中爬出来,找到了意义。
或者说,是终于找到了借口。
对的,我是为了保护家人才这么做的,为了保护故乡,我没有办法。
此后他就不断地重复这一点,无论是在地鸣的广播还是自己内心的彷徨。
然而,这并不是他的真实意图。
他只是不断用“家人”来欺骗自己,他试图用保护家人,我的同伴比世界上所有无关的人都重要,我是不得不如此;如果你们要夺走我的自由,我就会率先夺走你们的自由,这样听起来的绝对正义来使自己的行为合理化,充满正当性。
他不想承认以及面对自己的真实目的,他美好品质的那一面会对他进行谴责,他会崩溃。
他要分裂了。
他在逃避自己。
是的,他和莱纳是一样的。
但是,他没有分裂。
因为,
逃避与谴责的彷徨中,他把自己封闭了,没有情感的人是最强大的人。
只要他把自我封闭了,就没有人能看见他难堪的那一面,就没有人能知道他的真实目的。
包括他自己,也看不见了,所以他不再彷徨了。
他无懈可击。
这就是我们看到的90话后的外在的艾伦。
他本以为自己没有情感了,但是萨沙的死还是让他崩溃。
是的,无论他真实的目的有多么不可告人,他做了多么邪恶的行为,他都无比的爱他的同伴,这是真的。
唯一一个在封闭后,让他坦然了真实目的的是莱纳,因为莱纳和他是一样的,透过莱纳他看到了自己。

决意要死的莱纳才袒露了心声,他不是为了拯救世界,只是为了自己。
艾伦看到这一幕说道,我和你果然是一样的。
他跪下向拉姆吉忏悔的那一刻和莱纳对他下跪也是一样的。
艾伦吐露心声的那一刻也是在他的临终之际,他是为了自己。
艾伦的经典台词——

这段话听起来让人很产生动力,比如法尔科。
然而,这段话的真实意思是:
一般人是不想死的,因为他们在生活中有意义,只想好好活着,所以大家是被逼迫着被推进了战场。
但是艾伦不一样,因为他在生活中已经没有了意义,之所以持续前进。是他只能在地狱中继续寻找意义。
那么为什么艾伦的生活不再有意义了呢?
只有一个原因——
他的梦想破灭了。


因为这个世界,和阿尔敏的书里看到的世界不一样……
这就是艾伦要毁灭世界的原因。
就是这么简单。
实际上这也是从古至今几乎每个人成长中必定会遇到的问题。
个人与世界,内在与外在的巨大割裂。
有很多伟大的作家都对此有描绘,比如《红楼梦》。
艾伦可以说是最极端的那一个。
他和阿尔敏的梦想是有差别的。

阿尔敏说的大海,实际上是好奇心,是对所有未知事物的向往。
但艾伦并没有这些,他听到阿尔敏说那些火焰的水、结冰的大地时,并没有向往,他在临终之际真正看到了火焰的水,但他也很平静。
真正令他着迷的是阿尔敏的眼神,他发现以及羡慕的是,阿尔敏是一个有梦想的人,而自己一直以来一直无所事事,艾伦觉得阿尔敏是特别的人,他自己是一个找不到意义的人。
艾伦从阿尔敏那里得到了这个梦想。
于是他也开始有一种欺骗性质的,向往大海。他希望自己有一个梦想。
但我们知道,当他真正看到大海时,他也很平静……
我必须更进一步说明的是,这不仅仅是一个梦想,对艾伦来说这不是可有可无。

艾伦的生活一直很无聊,每天都很平凡没有特别的事发生,他不知道生活的意义是什么。阿尔敏给他的,是他的生活有了意义。
艾伦打从出生起,他的视线就被一面面墙壁所阻挡,阿尔敏所说的火焰的水、结冰的大地,他只听到了文字性的描述,他无法想象这是怎样的光景,所以艾伦把墙外的世界当做了一个非常梦幻的存在。




艾伦要看的不是大海、火焰的水、结冰的大地,他也并不想去探索什么世界。他要的是一个他梦想中的如梦如幻的风景,和他一直无聊的生活不一样。
他现在看到了,在地鸣的发动下,眼前的墙壁、 文明 、森林,所有烦人的碍眼的全部都消失了,只有一望无垠的地平线。云雾缭绕,仿佛仙境,这就是艾伦想要的。
这个仙境般的风景此刻与他的罪孽交织在一起,极为讽刺。
这就是为什么当艾伦知道墙外还有人活着,普通人、读者都不会觉得这有什么,但是艾伦却无比的失望。
那个梦幻的地方是假的,
和他现在生活的地方是一样的,
他的梦想破灭了,
他生活的意义消失了,
如他一如既往地无法接受残酷,他无法接受这个现实。
他必须毁了这个世界,创造一片新天地。
只有在这个地狱中,他才能找到意义。
这个意义,就是如此的疯狂。
阿尔敏问他,为什么?

他有些迷茫:
“为什么…我也不知道…就只是…很想那么做…”
他之所以茫然,
是因为没有为什么,
因为这就是艾伦的自由,
从来没有为什么。
我来到了这个世界,我就是可以做任何我想做的事。
我来到了这个世界,我就不应该受到任何限制。
这根本不需要什么为什么。
格里沙的话语和艾伦是平行的,他无法理解,并错会了父亲的本意。
格里沙抱着刚出生的艾伦说,“你是自由的”。
格里沙之所以说这样的话,是因为他经历过收容区的残酷,他知道现在和卡露拉、和艾伦这样平凡的生活中有意义,他能看到幸福,以及幸福的可贵,艾伦不必再向他自己幼年时遭受那种屈辱,即使这里同样有着墙壁,但是我们还是可以不受压迫、自在的生活。他享受这样的幸福,因而他放弃了克鲁格所托付的梦想。
他对过去悔过,让艾伦自由的成长,试图不去重蹈吉克的覆辙。
艾伦成长在这样一个幸福的环境,但是他无法理解这样平凡的生活就是可贵的。
格里沙的“自由”与卡露拉的话语也是平行的。


“一定要特别不行吗?非得得到别人的认可不可吗?我就不这么认为。至少这个孩子…就算不伟大也无所谓…没有比别人更优秀也没关系…因为…你看看他。他是这么可爱。所以我觉得这孩子已经很伟大了。因为他…诞生于这个世界。”
格里沙和卡露拉都在诉说的是,梦想不是必须的,平凡的生活中也有宝贵的意义。
但是艾伦无法理解父母的心意。
父母和亲人对他的爱是无条件的,艾伦不必去怀疑为什么三笠会爱他这样糟糕的人。
因为三笠是他的亲人,对他的爱是无条件的。
作品似乎在传递,即使是犯下如此罪行的恶魔,也是可以被爱的,你可以被爱,不是因为你有什么特别,而是因为你诞生在这个世界。
遗憾的是艾伦到最后也无法理解。
艾伦是一个无法成长的孩子,他无法接受和他梦想中不一样的世界。
他不想成长了,
他不能接受现实了,
他也不能接受自己所犯下的罪恶了,
他只想回到孩童时的梦境中,
他睡着了,
这就是为什么他在地鸣发动后回到了孩童时的模样。
这也是他为什么继承了克鲁格的名字。

艾伦和克鲁格一样,也是那个从橱窗的缝隙去看这个世界的孩子。
他恐惧、脆弱。
弗丽达说道,“相对于那股巨大的力量,人们太过于脆弱了…要是始祖的力量再度落入弱者的手上,世界将会再次变成地狱。”

艾伦,就是那个弱者。
他和他童年时杀死的强盗是一样的,他们并不是本身的强大,强盗们强大的只是拥有了武器,面对三笠母亲手无寸铁却勇敢保护孩子的行为,懦弱的心理失控才杀死了她的母亲,造成了过度的暴行。
艾伦,实际无比的脆弱。
因为脆弱,他才封闭自己,伪装出一副冷酷无情的样子。
他永远做着他不能接受的选择。
他选择了屠杀,但无法接受沉睡了;
他选择远离同伴,但生命的最后说很想和大家在一起。
他一直追寻自由,但从未理解并接近过自由。
实际上,作品中最接近艾伦自由思想的,就是坐标。
在道里,他拥有无穷的力量,无尽的时间,无垠的空间。
没有任何限制。

艾伦拥有了坐标。
但是,艾伦迷失了。他根本无法控制。
艾伦还提到,无知是距离自由最遥远的距离。但是从坐标传递来的记忆他也根本无法处理。
作品在122话中,通过尤弥尔也有类似的传递。

身为奴隶的尤弥尔唯一一次被告知,“你自由了”。
随后她被扔进了森林,她离开了残酷的社会,进入了一个没有任何限制的世界,然而在没有规则制约的环境中,她不断遭到更残酷的追杀伤害。
艾伦是一个反主题的悲情主角。
作品主题上的自由,通过格里沙、卡露拉、阿尔敏三个人来展现。
阿尔敏是那个拥有自由的人,从梦想到爱情,都在与艾伦做平行对照。
阿尔敏的自由和卡露拉是一样的。
自由并不是一个特别的东西。
自由存在于你的每一次呼吸,是一种生活上的自在。
它存在于你身边的每一件小事,每一个幸福的瞬间中。
吉克看到的都是沙子,阿尔敏捡起了那片落叶。
艾伦看到的是荒芜的大地,阿尔敏捡起了那个海螺。

作者在访谈中也有谈到:“连载完结后可以自由了,想单手拿着one cup(很廉价的一种酒),走在不怎么繁华的街上。我认为那才是真正的自由。”
作品也似乎在传递,残酷是生命中注定的经历,每个人都必须学会接受,学会成长,同时每个人都有发现美丽的眼睛。
生活就是一段不断去调和残酷与美丽的旅程。
艾伦无法调和残酷与美丽的矛盾,他永远无法接受残酷的那一面,因此他被困住了,他无法获得自由。
他和吉克两兄弟是对生命理解的两个极端,吉克永远只能看到残酷的一面,艾伦永远无法接受残酷的那一面。

自由之翼也传达了这个主题,调查兵团的徽记由黑翼与白翼组成。翅膀原本是白色的,是那些一批又一批牺牲了的同伴的鲜血将它染成了黑色。牺牲是注定的,前方注定是残酷的,但是他们接受了这个残酷的现实。调查兵团没有抛弃过往,他们接受了现实,他们想赋予死者意义,于是黑翼与白翼一起前行。
艾伦无法理解这些,
他也不懂得阿尔敏,他在最后仍迷茫的看着阿尔敏的眼神。当然阿尔敏也无法理解艾伦。
作品最后刻画了艾伦相对难堪的一面。
作者说,他还是喜欢艾伦这样难堪的一面。我读到的,是作者对艾伦的一种怜爱与疼惜。
艾伦不必去伪装自己的,他可以把真心诉说给三笠。三笠不会觉得他丑陋,只会安慰她,抱着他和他一起哭泣。
因为她是他的家人,她无条件的爱着他。
艾伦的悲剧是人生上的终极悲剧。
他出生就拥有一切,但最后却奔向了失去所有。
作品最终话的标题是,朝着那座山丘上的树。
树,是生命的象征。它比人的生命更长久,往往作为一种陪伴、时间的记录。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这棵树,也见证了阿尔敏、三笠、艾伦的生命与交织,这一路以来的旅程。
其实,树,就是道。
作品在第一话以树为开端,以树收尾。
整部作品的阅读,似乎就是在道中的旅程。
也许这超过了作者的原意,但在文本中的这段感受,让我感到很美丽与感动。
作者说画出了没有妥协的一话,无法确定他没有妥协的是什么,也许是艾伦的真心?没有妥协的可能是这份真心可能对读者造成伤害?毕竟艾伦的真心是在最后一话揭晓。
作者说完成原稿时,真心觉得这能够让大家高兴。
我读完了,写这篇文字也是这些年的追随,给自己的一个交代,是不是高兴我也不好说,很复杂。就感到,能遇到这部作品很幸运,好像这辈子也看不到这么好的作品了的感觉。很满足,这场旅行,很梦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