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年前我们相遇。

九年前我们再次相遇。

九年后我们有了家庭和两个女儿。

于是在如同十八年前、九年前那样随意漫步,恣意聊天的一个午后,在希腊的河边,看着夕阳慢慢落下,在朋友准备的豪华酒店里,在意乱情迷的前戏中,争吵爆发了——一切戛然而止。上一秒还享受着肌肤之亲颠鸾倒凤的两人,下一秒却已经再也无法相互忍受。在被粗暴打断的性爱中,两个身体赤裸的人彼此指责——这一幕是极具冲击性的。自进化以来,人类便开始对赤身裸体感到羞耻,一丝不挂变成了非常隐私的事。但在相伴多年的中年夫妻眼中,一切都不再是秘密,甚至不再是吸引。于是哪怕是赤裸,也无法阻止他们的争吵。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样的他们反而是最赤诚的。没有遮挡,也没有秘密。随着争吵的升级,两人开始不约而同的穿衣服。就像在给自己产生防御一样,从毫无保留到互相对立,短短几句话而已。

从爱情的浪漫初遇到迷茫怀疑到婚姻家庭,爱在三部曲用十八年完成了爱情的全过程阐述。再浪漫的爱情也终将褪色,十八年后我们依旧谈论哲学、谈论社会、谈论两性、谈论人生,只不过我们有了家庭,有了孩子——自然是幸福透顶的。但对中年夫妻来说,幸福是浸泡在争吵中的。爱在三部曲用十八年时间,描绘出一幅浪漫到要死掉的爱情,给予男女主最不可能的爱情障碍,并让他们跨过障碍——midnight开篇看到旅行车、双胞胎女儿、聊天的主角俩,我们笑得有多开心,在后半段就有多沉默——因为这部电影为我们揭示了一个不愿面对的可怕真相:哪怕人与人的爱情多么浪漫,浪漫如爱在三部曲,也依旧逃不脱婚姻中无休止的撕扯与折磨。还未解体的家庭形态与日渐突出的个人认同割裂着每一个人:为什么我们都要在婚姻中作出牺牲呢?像是在献祭自己的生活一样。

但有趣的是,爱在三部曲,男女主每次单段交流的信息密度,实际上超过无数情侣的数年恋爱——或者说应该是无聊的生活历程提问机器。那真的能称之为爱吗?公式化的节日,公式化的送礼物,甚至连争吵都是公式化的——好像大家都在这个节日送礼物,哪怕男女双方都不知道送什么且都觉得对方送的礼物没什么用;好像大家都要为这件事情争吵,那我们也为这件事情感到生气好了…… 无数不懂恋爱模样的男男女女们,模仿着某个运行着的标准去恋爱,可到底是谁给你们的任务让你们去恋爱的呢? 为了性、为了父母的命令、为了婚姻生育、为了社会要求——为了一个大他者在恋爱,但无论如何也不是为了自己在爱。

或者换句话说,市面上所理解的恋爱压根就不是真正的爱,只是一种商业的理性权衡。所以我很讨厌“情绪价值”这个词语。“情绪价值”实际上成为了资本主义社会下任何关系金钱化的象征,它驱使着人们用绝对理性的视角去评价一切亲密关系:将你的爱化作一种能够物质化等量权衡的价值,你要用这种你所被标定的卖价来售卖自己以期获得“爱情”。我们连坦然交流都做不到,连思维碰撞都没有,连对方的底层人格都不愿接触,却妄图越过这些直接拥抱爱情——还要加上一句“在恋爱中要隐藏自己”。那么又回到那个问题:都这样了,你究竟为何要去恋这段爱呢?差异观点的共存和根本就避免冲突是完完全全两码事。

哪怕midnight中他们在争吵咒骂,但他们是真诚的。我讨厌虚伪,所谓虚伪只是那些遭受封建礼教道德规训的卫道士们拉人下水的布道罢了。

但就是这样边走边聊,情节一张纸就可以写完的爱在三部曲,像电影论文一样,深刻影响着我们的爱情观。爱是个什么东西?搞不懂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