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宅少 宅总有理

...

“往往在无数痛苦中,

在重重的矛盾和艰辛中,

才使人成熟起来。”

——作家·路遥

「逝于1992年11月17日」

代表作品:《平凡的世界》
01
等了三年,它终于来了。

前不久,《大江大河之岁月如歌》在爱奇艺开播,延续了前两部的质感和热度,收视率稳稳靠前。这也难怪,《大江大河》前两部开播时,豆瓣开分冲上9.3。收官时,近43万人给出8.8的高分。放眼国剧史,一部系列剧横跨数年还有这么高热度,观众一直为剧中人牵肠挂肚,实属罕见。

《大江大河》为什么迷人?除了精良的制作水准,究其根本,还是因为它再现了剧中时代的光彩,通过三位主角的命运沉浮,从不同角度,挖掘出了国人在改革开放浪潮里的精神气质。

...

还记得《大江大河》第一集吗?那是宋运辉考上大学的日子,1978年。
那一年,国家紧缺人才,高考完全恢复。全国考生610万,录取40.2万人。就在那年,有位年轻人走进了北大法律系。日后,他离开我们时,当年为同学写下的临别赠言在网上广为流传,听来特别像宋运辉在剧中的坚持:
“纯真而不欠闻达,善良而不失坚强,把生命高举在尘俗之上,又溶化于社会之中,这应当是我们这一代的共同追求。”
那一年,安徽凤阳小岗村18个农民不甘受穷,冒着风险,搞起了包干到户,撕开了农村经济改革的口子,乡镇企业由此崛起。吴仁宝带领华西村、鲁冠球创建配件厂,就是一个又一个雷东宝带着小雷家脱贫致富的故事。
第二年,为解决知青返城引发的就业问题,国家允许个体经济发展。无数青年,像杨巡一样做起小生意,希望通过自身勤劳,过上幸福生活。
一个新时代,就这样拉开大幕。
改开的春风,给了无数人新的机遇。与此同时,放在人们眼前的,更多是挑战。
想必每个看《大江大河》的观众,都会产生同一种感受:难啊,太难了。宋运辉为让厂子追上世界先进水平,雷东宝为让小雷家不再吃苦受穷,杨巡为让家里人过上体面生活,一路上,三人经受九九八十一难,一次次被逼到绝境。
而这,也正是《大江大河》描述的那个时代的真实底色。

...

那是一段不可思议的岁月,激流奔突,荆棘丛生。几乎每一年,这个国家都要遭受严峻考验。无论是国营企业、乡镇集体经济还是个体户创业,都留下过太多血泪交织、逆风飞翔的篇章。
如果不是《大江大河》,现在许多年轻人,恐怕都不知道那是一段怎样艰辛的路程,不知道当时的宋运辉、雷东宝、杨巡们,曾燃烧出多么炽烈的生命光亮。透过《大江大河》,他们或许会领悟,在一个又一个难题面前,究竟该以什么样的姿态去突围人生之困,把握生命的价值。
剧中,三个主角面对的种种挑战,正好是三种经济形式走过的泥泞之路的缩影。回头看,那段岁月,简直像一场看不到终点的攀登,每往前走一步,都是万丈悬崖。山穷水复中,又藏着柳暗花明…
02
1978年,改开第一年。当初邓公访日,发现全国钢铁产量还比不上人家一个厂。工厂里,工人消极怠工,还在用100多年前的老设备。人才青黄不接,技师平均年龄高达56岁。比起想要追赶的对象,我们实在是贫穷、落后。

除了改革、发展经济,别无办法。拿邓公的话说:

“其他都是死路一条。”

第二年,八家国营企业,开始大刀阔斧的改革。在周冠五的带领下,首钢20万职工成为改革领头军,实现利润迅猛增长。同时期,一个炒瓜子的年广久搭上个体经济快车,成了万元户。然而,因为雇佣12人,他被扣上“资本主义”的帽子,一时间深陷争议。

1987年,政策变动打乱了他的销售计划,公司遭受重创,血本无归。

...
「炒瓜子的年广久」

摸着石头过河,只是教科书上一句话。真实的历史中,那是一次次跌倒和爬起的痛。改开才走到第三年,经济财政就出现危机,首钢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乡镇企业遭遇第一次寒流。许多充满野心的项目,仓促下马。在打击“投机倒把”的浪潮中,温州乐清的8大王,被全国通缉。那时,“姓资姓社之争”尚未尘埃落定,国企、集体、个体户的季节,在春暖冬寒间交替。

1984年,邓公南巡,为深圳定调。人们胆子大了一点。胆子大,困难更大。那一年,张瑞敏进入青岛电冰箱厂。厂子欠债超百万,工人消极怠工,毫无纪律性。张瑞敏去抽查样品,发现残次品率竟然高达五分之一。

一怒之下,张瑞敏砸了76台冰箱。

《大江大河2》里,宋运辉为引进设备操碎了心。为何?只因1985年,全国掀起工业设备引进潮,许多单位盲目去欧洲、日本斥巨资买设备,结果买回来不少淘汰品,跟不上产业发展。这是那时期最大的教训。

...

改变命运的中国人,最不怕的就是考验。在改开时代大幕下,他们一次次用实际行动证明,不管挫败多么凶狠,靠着一颗奋斗的心,再难,也会爬起来。
即便是那些失败的人,身体里也涌动着热血和憧憬。
1980年,三次访美的陈春先选择离职下海。陈春先曾和陈景润一样被中科院聘为改开后第一批研究员。从美国回来后,他立志要建“中国硅谷”,拿着200块钱开了中关村第一家民营企业“华夏硅谷”。

...

创业期间,他屡次借债,甚至遭人绑架,却矢志不渝。他知道,中国必须要有一批高精尖科技公司,才能赶上发达国家的脚步。如果能从“华夏硅谷”开始,再好不过。但他没能成功。他的公司,终究没能形成规模。
然而,回首往事,陈春先并不遗憾。他留给世人的话是:
“人活着就要做点事,做不成也不后悔。”
改开探路的头十几年里,险山恶水,内忧外患,面对未来巨大的不确定性,为什么我们能披荆斩棘,创造人类史上的发展奇迹?除了宏观背景,无非是千千万万的个体,在国有企业、集体经济、个体经济三条路上,始终保有坚韧、奋进和乐观的品质。他们一次次遭遇挫败,又一次次顽强站起来。
这也正是《大江大河》抓住的时代中心的那一缕魂。
03
剧中,宋运辉、雷东宝和杨巡三个人的命运沉浮,正是从国家、集体、个人三个不同的层面,竭力展示着那个时代奋斗者的总体精神气质。
他们三个人面对困境时做出的选择,透出的人格品性,很大程度上,解释了过去几十年里我们能一次次克服艰险、创造奇迹的原因。
从头顶烈日背《人民日报》到牺牲自己促成谈判,宋运辉身上,一直闪烁着一种理想主义的光环。他是那个年代靠高考改变命运的代表。进入社会后,不计较个人得失、职位升迁,只在乎如何做是对的。
从学校到社会,从金州到东海,宋运辉始终是个“又直又轴”的人。直,是他足够正直,从不为自己谋私利,任何对金州、东海有利的事,他永远摆在第一位。轴,是他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就是天王老子来了,该怎么做就怎么做,不管眼前有多大阻碍,他也会想办法,哪怕牺牲自己前途。

...

《大江大河》前两部,宋运辉因为这性格,得罪了不少人。他刚进金州厂,摸清系统后,一天几十张维修单往上报,增加人家工作量,差点被维修组围殴。到了办公室,他年轻力壮,干活积极。他底下两个“世袭工作者”,消极怠工,整天给他脸色看。他公示两人工作量,毫不留情。
而后,引进国外技术做设备改造之争,通过宋运辉稚嫩的视角,再现金州厂的人事沉浮,从侧面反应了改革之难。因所持立场不同,会导致上层最后做出影响一个大厂十几年发展的决策。宋运辉呢,不问亲疏,也不问个人前程,谁站在真理那边,谁的意见关乎长远,他就站谁。
到了东海,他还是如此。做正确的事,对产业、国家有利的事,不求个人回报,不计较个人利弊,不怕得罪领导。他这份执拗,在人事斗争的漩涡中,几次被人当枪使,以至于被下放基层,又被处分到化工厂。他不够圆滑,不懂得逢迎,不会徇私舞弊,舍弃个人幸福,也要促成和外资企业的合作。
看得出来,给他加上如此近乎完美的理想主义光环,是编剧有意为之。
《大江大河2》结尾,宋运辉将梁思申带回农村。回顾自己命运改变时,他将个人命运和国家命运结合起来,说他一路坚持,就是希望通过努力,不断缩小我们和发达国家的差距,因为这个国家一度贫穷、落后,如果不奋起直追,这里还有数以亿计的人生活得不到改善。观众看到这里,想必会明白,宋运辉身上的理想色彩,并非过度装饰。他所代表的,不止是一群80年代知识精英,一群受益于改开春风的探路者,而是更宏大的时代意志。

...

透过宋运辉的话,你能感受到,这种意志,就是要胸怀天下,要考虑产业乃至民族的奋起,考虑所有人的福祉。哪怕牺牲自己,也无怨无悔。让宋运辉肩负国企这条故事线,《大江大河》所指,不言自明。
在此之下,雷东宝和杨巡,则负责共同富裕与个体幸福两个层面的叙事。雷东宝这个人,一是勇,二是义。勇是敢闯、敢干。为了让小雷家脱贫,他一个主意接一个主意,从砖厂到养猪场再到电线厂,风险有多大,他不怕,技术有多难,他不管,干起来再说。这一特质,是改开前十年里所有乡镇企业领头人的集合。正因为这份勇,集体经济才迸发出了巨大的活力。
义,不是义气,是情义。凭雷东宝的能力,他要发家致富,一个人早赚钱了。但他是个念情的人。爱情、亲情、友情,都是他的牵挂。他要的不是独富,是小雷家都能过上好日子。先富裕起来的人,要伸一把手,带动那些走得慢的。雷东宝做每件事的规划,都是想着怎么让全村的人都沾光。
他鲁莽,却不失智慧,偶尔还会动点歪脑筋。
但目的永远只有一个:有福同享。

«全文请移步宅总有理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