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链接:【影/《婚姻生活》:1973年版 VS 2021年版

2021年版是在1973年版的基础上进行改编的。

1973版的导演是伯格曼,他的成就举世瞩目,无须赘言。这一版的《婚姻生活》也有电视剧,后剪辑成电影。拍摄这部电影时,伯格曼已年过半百,经历了多次婚姻。或许是自己深深体会过各种切肤之痛,内心积淀了无数难以言说的感触,所以他在电影中对每个角色的诠释都充满了“悲悯”。

这部电影并非高潮迭起,甚至可以说朴实无华。然而,就连日常琐碎中的那些沉闷描述,也能让观众沉浸。整部电影看下来,观众可能很难说出自己喜欢或者讨厌哪个角色,也很难用道德制高点去批判哪个角色。到最后,只好淡淡地道一句:人皆有苦,婚姻不易,且行且珍惜。

2021版的剧作导演是出生在以色列的哈盖·利维(Hagai Levi),算是比较小众的一位导演。这个版本的改编显而易见地“现代”了很多,尤其是增加了女性话语的分量。比如,1973版中,婚内出轨的是男方,想要挽留婚姻的是身陷家庭桎梏的女方;而在2021版中,婚内出轨的是事业有成的女方,想要挽留婚姻的是整天与书本理论打交道的大学男老师。

此外,相较于1973版,2021版的女主实在很是活泼(非贬义),其神经质特征也更加明显。反倒是男主的角色设定更讨喜。这当然没有什么不好,改编本来就并非照搬照抄。总体而言,2021年的生活方式要比1973年更加便捷,生活内容也更加丰富。半个世纪以后的翻拍,可能也是想表达,尽管时代发生了改变,但人们关于婚姻的讨论似乎还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

////

两部电影都用了较长的篇幅去刻画达成离婚前双方的纠葛与反反复复。在一方提出离婚时,另一方都是震惊的。Ta会认为,自己原本的婚姻挺不错的,在外人看来也很完美。1973版的妻子是律师,本身就在调解很多人的婚姻,她自认为对于婚姻很了解。她的丈夫是精神分析学专业的大学老师。两个人都很体面且理性。他们结婚十多年,有两个乖巧懂事的女儿。

然而,突然有一天,丈夫却提出离婚,原因是他在一次研讨会上遇到一个年轻的女学生,他爱上了她。丈夫还说,重点不是他要跟这个学生在一起,而是他想离开这里,他四年前就想离开这里了。他觉得妻子唠叨,而从他所叙述的唠叨内容看,其实是妻子对家庭里的所有人、所有节日都可以做到妥善而周到的安排。

...

...

在丈夫离开前,这对婚姻岌岌可危的夫妻进行了深刻的对话。丈夫将自己一直以来的所有埋怨都一股脑地说了出来。妻子当然觉得诧异和委屈,但还是不得不接受了丈夫的离去。在丈夫离开的那段日子里,她开始进行心理治疗,不断地自我分析,还寻求到新的恋情,并改变了自己的穿着风格。她看上去更加神采奕奕了。所以,在丈夫回来时,他甚至觉得可能自己又重新爱上了她。

...

可是,离婚依然是要进行的。在经历了一番争吵和打斗之后——是的,他们狠狠地揍了对方——他们终于在离婚协议上签了字。

...

至此,故事并没有结束。

女主和别人结了婚,男主也陆续有其他恋情。但是,他们还偷偷保持着幽会关系,相互之间倾诉着各自的眼前生活。此刻的他们,对于彼此都更加包容,也显得更加了解对方和爱着对方,就连Do爱都比过去美好,仿佛身心灵的高度融合要在婚姻关系结束以后才能够真正实现。

...

2021版在故事情节上与1973版几乎一致,只是做了性别的反转。在这一版的故事最后,男女主角去了他们曾经生活过的房子里偷情。男主还说,他对这房子依依不舍,开车上下班时都会故意经过。但是,这完全不意味着他想和前妻复婚,也不意味着他想回到过去的生活。

...

...

从纯粹道德的角度,故事结尾的男女主都可以被称为渣男、渣女,尤其是再婚了的那一方。可是,从现实的角度,退却了婚姻关系的两个人,要想彻底将对方从生活中抹去,确实不容易。更何况,他们还有共同的孩子及其牵绊。他们曾经选择进入婚姻,是出于爱。而选择离开婚姻,某种程度上也是因为爱,至少这份爱里包含了对对方幸福的成全。

一个不得不承认的事实是,不管他们在婚姻存续期间经历了多少不堪,但他们都是在人生最美好的年纪里遇到了彼此,亲密无间地共同生活了十几年,很多生活的习惯、对人生的看法,也都是在那个时候得以形塑。告别婚姻关系,只是告别了各自人生的某个阶段,而前妻/夫在自己人生中的影响,已经发生,且会一直存在。他们都不愿割舍对方,本质上,也是不忍心割舍自己的人生。告别过去固然充满了痛苦,但勇敢地向前走又何尝不是一种爱自己的方式。

或许正是因为出于这种考虑,导演才故意设定了离婚后仿佛更爱对方、更懂对方的桥段。而作为观众的我们,也会努力尝试从人性的角度去理解这种叙事,而不是简单地做出道德的批判。

类似的故事桥段还有上映于2019年的《婚姻故事》。男女主也是经历了痛苦的离婚过程。在无数次恶语相向之后,他们发现还是深爱着彼此,但最终依然选择离婚。

...

所以,婚姻究竟是什么?它有什么意义?以及如何保持好的婚姻?等等类似话题,实在是无法达成共识的老生常谈。哪怕是没有经历婚姻的人,一旦打开这个话闸子,也能滔滔不绝地讲到昏天黑地。而钱钟书的“围城”二字,往往又成为结束话题的共同感叹。

不少网友,尤其是未婚网友,评论说看过这部电影/剧以后就更加不想结婚了。其实大可不必。这些作品并没有对婚姻进行劝退,当然,也没有对婚姻表达支持。它们只是力图用多元而理性的视角去陈述了一些关于婚姻的事实。

如果将视角投向我们的周边现实,会觉得这些作品还是过于文艺和布尔乔亚了。实际中,各式的鸡飞狗跳和各样的酷虐残忍是无法通过这种艺术作品进行完全真实的传达和展现的。

无论在1973版还是2021版中,都有不少心理描述和对话是非常值得暂停下来去思索和品味的。你当然不必有同样的经历才能领悟其中的真谛,人类相较于普通动物的高级处之一,就在于拥有强大的共情能力。

////

毋庸置疑,婚姻的确是一种反人性的制度。而在某种程度上,一切的制度都是反人性的,其目的在于维持某种社会关系和稳定。如果说,存在即合理,那么,婚姻一定有它存在的合理性。从最早的原始群婚,到现在的专偶婚姻,婚姻制度也经历了几番变革。或许,未来还会有新的婚姻制度诞生;也或许,婚姻制度终将归于瓦解。不过,这已经进入学术讨论的范畴了,还是留待专家去研究吧。

在现代社会,很多人拥有了选择结婚、离婚和不婚的自由,婚姻已经不再是人生的必选项。但是,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婚姻依然是人生逃不过的一个课题。如果人生是一场修行,那么婚姻就只不过是这场修行中的一个情景。与其质疑、畏惧、憎恨,亦或逃避、幻想、渴望,不如勇敢而冷静地正视它。

【欢迎关注个人公号】非正式文艺杂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