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99年,由计算机技术演变而来的AI(人工智能)统治了世界,几乎所有人都成为程序创建的虚拟世界的一员,而生活中的其它一切组成,都只是程序当中的一串代码构建的假象。虚拟世界里的一个工程师尼欧,在工作业余玩电脑的时候收到一些奇怪的匿名信息,这些信息里包含他本人的真实信息,同时也准确地预测了他接下来要发生的事情。
由于没听取电话中陌生人的引导,他被两名具有“特异功能”的特工给抓捕了,并且在审问过程中肚子里被强行植入了一个类似虫子的怪物......突然,他从床上惊醒,似乎肚子被植入虫子的经历只是一个梦。就在这时,电话声响起,一个貌似给他发匿名信息的人约他到一个桥下见面。他一方面对刚刚的遭遇充满困惑,一方面又对对方如此了解他感到好奇,他应约了。一场人类和机器的大战由此打开序幕。

因为《黑客帝国》三部电影用人类文明的发展逻辑(战争、和平、自由和统一等),和由人类创造的计算机技术延伸而来的AI发展通过作者的畅想增设了剧情,而且程序代码的诞生,使得一个由人类构建的“虚拟世界”真实存在。因此,其中涉及到人类文明和“程序文明”的发展与冲突,我只好用充满“悬念”的叙述方式来引出电影的剧情。
《黑客帝国》探讨了许多关于选择、真假判断、文明创建以及宗教等哲学问题,充斥在整个系列电影中的黑色基调、动作美学以及众多“脸谱化”(鉴于评论需要,这里的“脸谱化”并非常规评论提到的演员演技上的呆板单一,而是对人物设定的功能性概括)的人物也强化了该系列电影的“哲学气质”。

既然要提到“哲学气质”,我将针对电影中提到的几个哲学问题对电影展开分析。
什么是真实?
几乎每个中国人都听说过“庄周梦蝶”的故事,即面对梦中的境像和生活中的经历,似乎大脑对两种情景的认知都是“真实”的,依据则是两种情况都会有悲喜贪嗔痴的情绪反应。更甚者,有些人会因为噩梦惊醒、因为春梦梦遗、因为美梦大笑等身体反应。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游戏构建的虚拟世界,配合特效十足的场景构建、配乐的严丝合缝、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很多人甚至沉浸于游戏世界,打破正常生活作息规律的同时,时常在正常生活和虚拟世界的反复切换中陷入空虚,也加强了我们生活在现实世界的孤独感。
什么是真实?在《黑客帝国》第一部当中,墨菲斯告诉尼欧:所谓真实无非就是经你大脑处理过的电信号。

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说,这是科学事实,只是在我们的理解当中,真实不仅仅只是通过视觉、听觉、嗅觉和触觉时大脑对这些信息信号的传递,他还包括大脑接受这些信息之后从多种角度判断后的复杂情绪感受。尽管,这些感受依然是大脑当中的一些信号映射,但因为有了这些感受,便使得我们无法分清真假之间的边界,并产生“合理怀疑”。
这种“合理怀疑”我们把它理解为意识。电影中的反派特工史密斯便是极少数具备“电脑意识”——在程序运行过程中产生程序运行基础上的“合理怀疑”——的程序特工,他的职责是维持虚拟世界的稳定运转,凡是在虚拟世界中对自身的处境产生“合理怀疑”的人类都将被清楚,类似我们电脑中的杀毒软件。

只是,尼欧“合理怀疑”是被系统外已经消除“合理怀疑”并确认自己的真实身份的真实人类所召唤而产生的,并且在接下来的行动中,他得到了墨菲斯等人的帮助,成功逃脱了电脑程序的控制,不再根据程序设定的那样按部就班的上班,过着看似安全却充满了虚假的生活。
什么是真实?
电影从生物学角度给了答案,但根据我们的生活经验,似乎这个答案又不够完美。因为真实即使是大脑对电信号的一种处理,我们却会随着经历的增加和时间的推移,不断对自己当初的一些真假判断做出调整。比如认识一个人时间久了我们对他的看法会转变,在不同年龄段看一本书会得出不同的思考。而这些,却是一种我们成长过程中的“抽象”的真实,对于程序而言,这种真实是它无法在编代码是能够写进去的。

当然,有人在看编程语言的发展时说它也会自我迭代,比如随着杀毒软件对冰毒的清理过程中演变出新的编程技术,但即使如此,它始终是问题产生后经过人为处理的,而人类的“意识觉醒”却是自我处理的。程序的发展是一个自上而下的统一概念,而人类的发展是从单一到群体的自下而上的单一概率。
因此,程序逻辑中产生的真实与虚假需要在整体上统一进行调整优化,是可以把真假进行随时调换的,是可逆转的;而人类逻辑中产生的真实与虚假是在个体的单一调整后影响整体,真假会随着调整固定下来,几乎是不可逆的。我们可以因为一个程序在发生错误后去改变,但人类一旦犯错后就成为事实。俗话说“世间没有后悔药,只能补偿”,而在虚拟世界中,后悔药始终存在。
什么是真实?由此去看,可以重来的是假象,不能重来的是真实。当然,这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很多的真假都是抽象的,因此我们理解的大部分真实往往只是针对部分产生后果和影响的具体事件,比如车祸导致人死亡。

在《黑客帝国:重装上阵》(第二部)中,霍曼议员对尼欧说:会失眠是个好兆头,说明你还是个活生生的人类。这也从侧面说明了真实与虚假的区别。在电影中进行程序设定的时候,系统需要他们保持稳定以掩盖虚假的表面现象,但是在真实世界,生活中频繁发生的事件往往会打破我们的稳定。虽然“被打破”的感受会痛苦,却又反映着真实,并驱使我们去时刻思考,时刻调整自身。倘若一个程序要时刻调整,那便无法运行!
从这个角度来说,对于电脑程序而言,“后悔药”可以吃,但吃得不能太频繁;而对于人类而言,“后悔药”不存在,却可以时刻给自己开具药方,以备下一次遇到问题前打一剂“预防针”!前者可以制造假象,后者总是暴露真实。

什么是控制?
同样在《黑客帝国:重装上阵》里,在唯一幸存的人类城市“锡安”里,霍曼议员看着提供城市里机器对尼欧说:这城市靠这些机器才存活下来,这些机器让我们存活下来,别的机器却要来杀我们(母体)...当我想到那些受母体控制的人们,而且当我看着这些机器的时候,禁不住会想说,就某方面而言,我们不也受这些机器的控制。

什么是“控制”?如何定义“控制”?
从霍曼议员的看似荒谬却又无比真实的话中,我们感受到一种绝望。人类文明的发展伴随着粮食、工具、管理方式以及技术的发展,我们相互依赖,共同存在。有人曾拿小麦的生产举了一个例子,人类因为发现了小麦可以通过人工种植提高产量,也因此从分散采集狩猎的迁徙生存演变为群体定居。
在这个相互依赖的过程中,人类的繁衍和数量快速攀升,小麦也相应的在人类的需求下大量繁殖,甚至在数量上超过人类。粮食的富足,人类的定居生活又延伸出了牛羊狗的养殖,并使得这几个物种得到稳定的繁衍。然而,一旦发生自然灾害,人类又会因为小麦的欠收导致饥荒和大面积死亡。从这个角度来说,人类也受小麦的控制。

当然,上万年的发展和进化,人类已经不受小麦这单一物种的控制,挖掘出了土豆、水稻、玉米等更多物种来为人类提供食物,在面临自然灾难时用其它物种来取代。
此外,在工具的发展方面,从起初的骨头、石头,到钢铁、石油,到雷达、互联网,再到如今的大数据、物联网以及人工智能的演变,人类也在不断发明新的工具取代旧的工具。这些发展过程揭示了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本质——从一种革新发明中摆脱另一种既有的控制,并且在接下来的工具使用中继续革新发明摆脱它即将造成的控制。《黑客帝国》系列电影何尝不是人类对接下来要面临的受人工智能控制的一种思考,并揭露和引导着其他人去思考革新,并摆脱控制?

当然,面临人类造出来的计算机技术并延伸出来的AI这一工具,大部人感受到的都是一种悲观——似乎人类的现实生活已经完全被数据、互联网所吞噬,而AI的发展似乎它本身也在为摆脱人类的控制而变得越来越强大和复杂。乐观来说,谁能在天空和飞机比承受力和速度呢?谁能在大海里和邮轮比负重力抗风浪能力呢?因此,我们应当在悲观中思考下一次当如何改革并付出行动,而非在面对悲观的被控制当中止步不前。
由此来看,什么是控制?感受到控制也好,实际被控制也罢,“控制”的背后是一种资源运用和革新,同时也是一种负面情绪作出的思考。“控制”本身并不存在,而在于我们在看待表现出控制的事件时产生的我们自身对身外物的一种依赖。面对这种依赖,我们是选择在接受并满足中沦陷,还是选择在客观中思考并付出行动。

这个行动或许是像我这样写文章去引领大家思考,或许是导演那样拍成电影概括一个事件记录的同时提供一个角度畅想未来,或许是像科学家那样研究发明一个新的“取代工具”去摆脱现有的控制,或许是普通人在“拒绝新事物”当中保持自己的行为作息。我们都为了揭露控制,我们都为了摆脱控制,我们都为了让自己未来的人生是由自己决定。
在电影中,墨菲斯坚持“人类会赢得战争”的信念,通过带领团队寻找“救世主”的行动来挑战电脑的控制,他是引领者,是捍卫者,同时也是革新(改变人类被控制的现实)者。同样的,所有其他被控制的人具备的“悲观”他都理解,但是他没有接受这种悲观,而是在悲观中勇于打破规则和挑战“权威”。至于最终结果是否属于胜利,接下来我们在针对“母体”的探讨中逐一展开。

什么是“母体”?
“母体”这个词引用自电影,但我想探讨的却是这个词延伸出来的更多含义,以及更宽泛的哲学概念。
随着墨菲斯的带领以及“先知”的指引,尼欧终于放飞自我,成为电脑构建的虚拟世界里各方面能力都超过具备“电脑意识”的特工史密斯,并多次死里逃生以及救出战友,最终开启了“天堂之门”来到“代码之源”,面见发明构建整个程序世界的“上帝”。当然,这也是好莱坞电影在编剧时的惯用套路——英雄从诞生,到经历困难,到觉醒,再到在更大的困难中作出抉择,最后达成目标。

尼欧发现他已经是第六代救世主的同时不由得让我们思考:基督教里的耶稣是第几代救世主呢?与我们的现实世界不同的是,耶稣这位“上帝”是一种宗教演变过程中的意识形态象征,而尼欧只是电影中的“上帝”编译了一种为了平衡革新整个系统的一组代码而已,甚至连锡安这座城市都是“上帝”为了测试系统如何能达到稳定而刻意保留的一组程序。
第六代尼欧倘若没有墨菲斯、先知等人的帮助,他不会成为“救世主”。例外的是第六代尼欧在过程中产生了爱情,并且在最终选择救爱人还是救锡安的抉择中选择了前者。这似乎也象征着神话当中的亚当和夏娃,在巨大抉择面前抛开理性选择爱情。

“爱情”可以视为《黑客帝国》系列电影当中所有悲观因素当中残留的乐观因素之一,这也是当前人类永远无法理性诠释的因素之一。电影中通过火车人的桥段设定,引出印度人的“父爱”简要地阐述了亲情,而友情这一“普遍”的合作概念则充斥在整个系列电影的抗争当中,电影并没有单一把“友情”这一字眼提出来探讨。

那么,回到“母体”这个词,我们当如何理解?
如果要用现实世界类比《黑客帝国》当中的母体,那么似乎只有用整个自然生态才合适。虽然电影当中的母体只代表人类由程序通过生物学的从出生需要的基因、能量补充来简单的通过仿生学“制造”人类,甚至在补充能量方面还令人作呕地用人类的躯体当作能量来源,但是根据我们对世界的理解,程序要让人类在虚幻当中活下去,那么必须要完成所有人类之外的物种构建。
《黑客帝国》在这方面是没有做到的。在电影里,除了人类这一物种,以及仅有的一只猫(而且暴露了程序BUG),并没有其它物种的“鲜活形象”来表明这个虚拟世界的“真实”。而现实生活当中,我们不仅能鲜活地看到人类的诞生,还能看到猫狗虫鸟的诞生。那么,由电脑程序编译的“母体”可能在未来世界里做到吗?

我坚信它无法做到!因为仅仅人类这单一物种的信息采集,以及生理构建已经耗费了大量的存储资源,以及需要巨大的数据传输速度。当前区块链技术以及人工智能的发展受到阻碍,正源于数据存储的高消耗以及信息传输速率的不足,而且这些问题还只是针对单一的人类物种的使用,那么加上上亿种的其它物种呢?
人类之所以会在生活中产生“合理怀疑”,往往源于生活中的细微改变,那么程序要构建一个控制人类的“母体”,它不仅要受限于自身的稳定运行的需求,还受限于现实世界的巨大数据存储和传输。从这个角度来看,我对人类的创造力尚无十足的信心,即使有一天技术革新给了我信心,我同样也会坚信人类的“合理怀疑”会是人类创造的计算机技术永远无法超越的。

从这个角度来说,《黑客帝国:矩阵革命》的最后,“先知”告诉小女孩“问题全都解决了”看似是“上帝”的程序因为第六代尼欧的出现让虚拟世界完成了完美构建,并且电影还用朝阳来象征性地表达一种好莱坞式的“结局圆满”,实则只是对发生的“不可预知现实”的一种寄托式的象征。对于现实技术的发展,我认为不具参考价值。
电影并没有像库布里克在《2001太空漫游》那样给一个预测抑或答案,只是用太阳太鼓励观众保持希望。这也是在思想深度层面,我认为尽管《黑客帝国》已经做到了十足的深刻,却仍然无法超越《2001太空漫游》的原因。

什么是“母体”?《自私的基因》里,作者说基因通过“进化上的稳定策略”不断进化发展,基因的遗传只是通过依附复制后的基因搭建成的“载体”(躯体)来存留,并不在物种进行选择和生存时加以干扰。虽说基因在选择进化策略的过程中是“趋利避害”的,但是它却是通过在每一代的繁衍中只留下一半基因来选择优化,在二分之一的概率中自我毁灭并自我成就。在基因的“观念”里,母体仅仅是一个提供繁衍和遗传的载体——子宫。
而通过《黑客帝国》的表达的理念来看,程序世界的“母体”意味着要涵盖一切,包含从人类出生到身份的确定。所谓病毒以及BUG等组成都是人为抑或系统不稳定造成的,最终“上帝”再通过杀毒软件(特工)去清除,抑或重新编译程序消除BUG达成稳定。这个“母体”需要“上帝”来控制。
因此,《黑客帝国》里的世界观从整体来看,不过是一个程序员结合人类世界编译了一个虚拟游戏,它无法担任人类文明所包含的其它物种带来的影响,以及相互依赖相互迭代的长远“不可预知”的发展。

最后,谈一下电影其它方面作为结束本篇文章,同时也作为强烈推荐大家去看的理由。
抛开电影的思想深度,电影里的动作场面尤其值得欣赏,具体的动作指导人是谁我找遍了网络也没找到,应该是团队协作设计而成。其中集结了世界武术,中国功夫、柔道、自由格斗等。枪战、追击战等场面选择都无可挑剔,而“子弹时间”的慢动作以及360度横摇拍摄,更是引领了后面许多电影制作的潮流。
在剪辑和配乐方面更不用说,电影上映后直接拿下了次年的奥斯卡最佳剪辑、最佳音响等大奖。

上文中我们提到了库布里克的《2001太空漫游》,虽然它开启了科幻片的创作,其中的道具设计更是被后面无数科幻片引用,然而它的哲学深度却也使得这部电影上映后因为难以理解而引起了巨大争议,在票房上没能取得成功。而《黑客帝国》系列却各自取得了4.6亿美元、7.4亿美元、4.3亿美元的票房成绩,可谓艺术和商业结合的无比成功的鲜见案例。
当然,作为电影爱好者,我仍然期待另一部《2001太空漫游》的诞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