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食,祈祷和恋爱》

如果让你选择一个词语,仅此只关乎你,你会选择什么?

是否如丽兹一样,首先是一个女儿,然后是一位妻子,最后是一位作家。这些职业属性的标签,鲜明且正确,只不过这些名词之于“我”这个空间而言,空乏而又迷惘,只是让生命迷失于一个又一个烟雾之中,最后活生生变成了行尸走肉。

较于大部分而言,丽兹的生活是成功的范本。有一位深爱她的丈夫,有一份体面的工作,有被社会认可的地位,还有爱她的朋友。人生如此,还有何不满足。

确实满足了身边大部分人的期待,可唯独无法说服那个叫“我”的人。他们看不见“我”奔赴万里去寻找婚姻的真谛,他们看不见“我”深夜虔诚跪于神前寻求神的指引,他们也看不见“我”风平浪静的生活下一颗“死亡”的心。

生活就是这么讽刺荒谬。得到了一切世俗标准下最好的,依旧活得苍白而又无力,一天又一天,感受着心脏的活力流失,感受着麻木绝望。

陷入“自我迷失”的困境是每个人的生命课题,每个人这一生或多或少都要去寻找一下“自己”。

第一站:意大利,美食。

美食,是最快且最容易让我们获取快乐的方式。这种快乐完全无需进行对等交易,只需要坐下来,让舌头去慢慢品尝食物的味道,感受食物带来的酸甜苦辣便可。

在这一粥一饭中,逐渐放下身材与美食的对抗,心也开始慢慢的打开,前面的路也不再是害怕脱离正规的恐惧。罗马的意大利面、冰淇淋、红酒,佛罗伦萨的披萨,奥古斯陆的破败,圣诞节的火鸡,这些游离于正常生活之外的“意外”,某一天组合成了生活的常态,即便稍许与最初的意愿背离,但却于这一波又一波的不稳定变动因素中重新组合成了另外一种稳定的结构。

变化所代表的已经不是一种毁灭,安稳有时候也会是一种悲惨。

第二站:印度,祈祷。

在最接近佛的国度里,匍匐在佛的脚下,聆听佛的圣言,可焦躁不安的心却依旧难以安静下来。

大脑里面充斥的是修建一座修行禅房、房子的构造、装修的颜色...身在佛边,心在俗世。放不下在俗世里面的思维习惯,看到了修行,便想拥有一座独属于自己的修行室;看到了象鼻神,便想买好多好多象鼻神;看到了舞蹈,便想到了自己婚礼上与丈夫的第一支舞。

时常思考被自己放弃的丈夫,思考被自己放弃的情人,于他们,自己的离去给对方都带去了伤害,这是不可原谅的行为,自己原谅不了自己,丈夫情人也原谅不了自己。带着深深的愧疚心情,游离在印度,以为是救赎,到头来发现是折磨。

德加的大叔说“请求别人原谅很难,但原谅自己很容易。首先原谅自己吧。”这一场修行,修的是放下,放下既已发生的,放下不可更改的,放下不可控制的,放下对自己的惩罚。

这不,放下那一刻,那头独自游离在外的“神”便显现了。

第三站:巴厘岛,恋爱。

脱轨是由亲密关系开始,干脆果断结束了与丈夫八年的婚姻。在爱的修行中,从未停止,自打开始恋爱后,自己独身一人的时间最多只有两周,其他时间身边均有一位相伴的伴侣。不缺爱,但对爱逐渐钝感麻木。

就像这个世界奇怪的语言,爱与不爱,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不论女人在何阶段,都需要有婚姻,有一个男人。兜兜转转一年,回到了追寻“婚姻”真谛的道场,最开始恐惧婚姻的过早结束,现在却是恐惧要不要重新开始一段新的亲密关系。毕竟,现在可以每天安安静静的做20分钟的禅定,可以一个人骑着自行车欣赏别样的风景,好不容易找寻到了生活的平衡感,突如起来的恋爱,就像过重的砝码,又让平衡的天平倾斜了。可这种平衡不正是从变动中寻得吗?就像菲利普所说“我们都是追求启示者。于夹缝中求生存,是生活在边缘处的人,因为他们放弃了安逸的家庭生活,以寻求生命的启示。”

人啊,在逐渐习惯了重构后的生活以后,便又重新生活在稳定的平衡感中。再一次的打破,便唤起了心中的恐惧和不安,可长时间维持平衡感,后面的生活又将回到那种“心如死灰”中。

我想人生的选择词应该是“永不止步”,生命不息,折腾不止。于这乏味的世界中,寻找心脏跳动的频率,感受生命的喜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