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好幾部電影,不同的題材,不同的類型,無一都指向了一個核心關鍵詞——家庭。

我們生于家庭,長于家庭,歸屬于家庭。

家庭于人而言就像寄居蟹的“蟹殼”,這一生無法徹底脫離。每個人都被打上了各自家庭的烙印,不管是上天入地,還是走南闖北,逃離的隻不過是物理距離,而植根于内心深處的“家庭大樹”,它的樹根瘋狂而又穩固的牢牢的抓住每一個屬于這個家庭的成員。

01.《完美的世界》

...

在《完美的世界》中,布奇隻至生命的最後,他想到的并不是傷害菲利普,而是努力的向菲利普靠近,道出了内心深處最沉痛的呢喃“我這一生隻殺了兩個人,一個是傷害了我的母親,一個是傷害了你。”即便明知是垂死掙紮,依舊沒忘記為菲利普争取實現小小願望的保證。

就像每一次布奇傷害他人的動機,并不是基于他人惹惱了自己,反而都是“父母對待孩子有沒有愛”,“父母對孩子有沒有耐心”,“父母有沒有傷害孩子”,“父母有沒有平等的對待孩子”。

02.《小婦人》

...

我想任何人在為人父母前,可以将《小婦人》作為一部胎教電影,或者一本胎教的讀物。

也許我們自身從起源家庭中無法獲取愛的養分,但不影響我們從其他優秀的藝術作品中去學習其他家庭的優良作風,以此來獲取家庭教育的營養成分。

這裡抄錄一句母親對女兒們說的話:“沒必要在乎别怎麼說、怎麼想,我隻在乎你怎麼看自己。如果認為自己的價值僅在于修飾的外表,那麼,我擔心,你會成為一個徒有其表的人。時間會吞噬所有表面的美,卻始終無法磨滅你心靈中最美好的東西,你的幽默、善良品質、道德和勇氣。這才是我希望你擁有的,我多想給我女兒一個更為公正的世界,但我相信你們會使現在的世界更美好。”

03.《荒野生存》

...

克裡斯托弗,真理、自由的極緻追求者。

造就克裡斯放棄一切,頭也不回的踏上一條追求真理的路,或許,他的家庭也貢獻了一部分“燃油”。

父親騙婚,母親自我催眠裝作看不見;父親無責任底線不贍養孩子,母親裝聾作啞。父母親極緻的物欲,對金錢的癡迷和炫耀。這是一個即便有真情也很難被相信的家庭。

同時,這個家庭充滿着争吵,不加掩飾的争吵;充滿着控制,父母自以為是的給予孩子他們覺得孩子需要的東西。

至少整部影片中,有很多個鏡頭流轉到講述克裡斯家庭軌迹時,在關于家庭的描述中,克裡斯的情緒是隐忍而又克制,時常會有揶揄,如果可以回到父母相遇的初始,會建議他們不要相愛。

做個假設,如果克裡斯的家庭不存在欺騙、物欲、控制,是否他會給父母報個平安,至少寫個一封兩封信以此來與父母做一個正式的最後告别。

04.《貓鼠遊戲》

...

一切的起源于一個午後,放學回家,父母各坐一方,律師直白而又殘酷的告訴你,你的父母準備離婚了。

16歲的弗蘭克從此離開了家。在他的内心深處,從此再也沒有了家。

離開了庇護,即意味着得自己努力去生存。在一次又一次用正規的支票去提取父親贈于的錢被拒絕時,當已經無法用正規方式來獲取生存的必需品時,走上一條不正規的犯罪道路,但是能夠活下去,似乎并不是不可以理解。

在豆瓣上看到一句短評“他也隻不過是一個孤獨的孩子。”在每一個應該與家人團聚的時刻,他能打電話的唯一對象隻有警探卡爾。

如果沒有這場離婚,弗蘭克也不會遇到那隻“信任、理解、肯定”他的貓吧。

有一份堂堂正正的工作,光鮮亮麗的外貌,穩穩當當的不菲收入,完完整整的一家三口,就是“有愛”的一家人嗎?

或許,應該思考的不是家庭的完整性和穩定性,而是背後組建這個家庭的男人和女人,他們對自己的了解,對生命的了解,對愛的了解。

在決定帶來一個新生命來到這個世界的時候,一定要慎重選擇,自己是否做好了對另外一個生命負責,能否給予另外一個生命足夠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