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杂谈电影影视,阅读原文点击或复制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p_HxfUyhy7xk_E6VnJ38ag

在今年的奥斯卡八部提名最佳影片中,有一部影片悄悄上映,低调宣传,本以为会毫不起眼。但仔细一瞧,豪华的演员阵容,主题更是一般人想触碰但却不敢触碰,一旦触碰就会刺痛所有观众的内心神经的严肃话题——阿尔兹海默症,也就是我们俗称的老年痴呆症。

...

电影《父亲》(又称《困在时间里的父亲》)讲述的就是庞大人群中患有阿尔兹海默症的其中一个普通病例,一位老人的晚年生活。本片根据同名舞台剧改编,由佛罗莱恩·泽勒执导,奥斯卡影帝安东尼·霍普金斯,奥斯卡影后奥莉薇娅·科尔曼主演,该片在本届奥斯卡相比于大有噱头的影片从前哨战杀到四大风向标再到最后奥斯卡大热门的《无依之地》,《曼克》或者《芝加哥七君子审判》来说显然低调沉稳很多。但它获得了本届奥斯卡6项提名之多,提名数位居本届奥斯卡第二,足以说明影片最后呈现给观众的效果和影响以及它的共情之处是与前三部甚至其他提名影片不同的,因为它更贴近我们日常生活,我们能接触到,看得见,能深切体会到电影里人物角色的内心感受。毫不夸张地说十个家庭也许有三个就会有电影里所讲述呈现的类似情况。

影片拒绝将阿尔兹海默症表现的浪漫化,而是直接把患者所处的现实困境摆在观众面前。更难得是,它从患者本身的主观视角来展开叙事,带来了最大程度地感同身受。观看完影片之后,才会发觉原来我们普通人对于阿尔兹海默症的了解似乎微乎其微。

...

安东尼·霍普金斯饰演的父亲,他是患有严重的阿尔兹海默症的父亲,在他眼中的世界是:混乱,失序,完全控制不了的。他似乎像是被困在时间里了,出不来了。所以在影片开始的20多分钟接近半小时,你仿佛在看一部“悬疑”“烧脑”的家庭电影,你找不到出口,只能独自面对,这也是父亲所面对的状况。在父亲的视角观众看见的是错乱的时间,不断变换的人物,错综复杂的事情脉络,直到最后……

...

影片全程95%是室内场景戏将舞台化的风格变得影像风格立体生动起来。

故事一开始,父亲安东尼觉得自己很强壮,不需要任何人的照顾,他刚刚赶走了他的第三位护工。女儿安妮(奥莉薇娅科尔曼饰)来看他,告诉他自己准备搬到巴黎和男友一起生活。这时,父亲觉得很失落,女儿要抛弃他不管了。

...

女儿离开后,他一个人瘫在床上发呆,然后第一次“悬疑”的地方出现了:客厅里莫名其妙的突然出现了一个陌生男人,口口声声说他是他的女婿。根据这位“女婿”的描述,安东尼因为和护工的吵架搬到了“女婿”的家中,可是上一秒的画面,安东尼不还是在自己的家吗?

...

父亲现在感到十分焦急,他想等他的女儿回家,可是当女儿再次回到家中时,“悬疑”又一次发生了:女儿换了一张脸?!

更让父亲和观众感到疑惑的是,“换了脸”的女儿回答道:“我五年多以前就离婚了啊!”而当父亲再次回到客厅时,那个神秘“女婿”不见了。人间蒸发了。

诡异的事情仍在持续,父亲发现公寓的格局和家具摆设位置似乎变了:走廊尽头的书房不知从何时变成了杂物间,壁炉上的画怎么会突然消失了呢…… 空间在变化,时间似乎也是错乱的。手表似乎成为了父亲唯一的依靠和维持安全感的东西了,可他的手表总是莫名其妙的失踪。起初他让女儿帮他找,后来干脆放弃了。

直到电影后半段才逐渐揭示这一切“悬疑”和“诡异事件”的真相:原来父亲安东尼这么长时间以来一直呆在养老院的一个小房间里进行着他的想象。在他的世界里,是现实世界和支离破碎的记忆慢慢搭建起来的,他混淆了女儿和护士的脸,把男医生当作成了女儿的“女婿”。养老院也成为自己和女儿公寓的样子。

...

电影最后,安东尼霍普金斯饰演的父亲像一个“宝宝”一样穿着简单的衣裳,就像一个孩子,当一切真相揭开,他仿佛明白了些什么,但好像又没有,只是觉得熟悉,亲近,委屈。他没有做错什么,只是感到无助,悲伤。在混沌中找到长时间以来的安全感。

突然的清醒似乎击垮了他。

他不知道他为什么在养老院,不知道女儿是否真的在巴黎。不记得有护士和医生在照顾他,不记得他已经在养老院呆了许久,他甚至不记得他患有阿尔兹海默症。是的,他可能连自己的名字都快忘了。

...

电影里的一句台词非常戳人:“我感觉我的叶子快要掉光了。”

...

他感到一片黑暗,他成为了一个小孩,瞬间小孩的本能反应就是,在无人保护中哭了起来:

“我想要妈妈,我想要离开这里,我想人来接我。”

当他喃喃自语了一句“我再也没有安身之处”时,这不仅仅击垮了他本人,更击垮了所有人的内心,我瞬间明白当阿尔兹海默症的患者有了一瞬间的清醒,那种感受不是一瞬间的欢喜,而是长时间的痛苦与孤独,我不忍心。

...

本片的故事结构,它以第一人称的主观视角,带领我们全方位的了解安东尼这位父亲患上阿尔兹海默症沉浸式体验,如果观众有机会在大荧幕观看这部影片的话,感受又会是不一样的,我相信你会掉落在混乱的时间中,跟随安东尼一起一起度过这孤独失序的岁月。

从父亲的主观镜头出发,接踵而来的是不断出现发生的自相矛盾、塌陷失序。影片也在对这种视角的利用中,进行了高强度情节编排。这让观众得以真正意识到,父亲究竟在经历些什么,这一切比所谓的“健忘”可怕得多。

前面提到过,影片改编自同名舞台剧,所以影片的舞台化风格十分强烈,摄影机始终游走在室内空间,长镜头也十分多,并且长镜头的注视向跳接不断做着灵活的转变,首先在形式上得到了一种真真假假、虚虚实实的混杂感。

影片利用循环往复的跳接,在模糊的时间线上,让“眼见为实”在下一秒就被推翻。而父亲一直强调的“手表在哪儿”,“小女儿露西在哪儿”又成为了混乱中唯一恒定的东西,不断证实他逐渐困在时间中的事实。

也一再强调观众你不需要患有阿尔兹海默症,但必须要试着理解患者由内而外的失控和衰败。

...

《父亲》这部影片让我想到了最不像大卫·芬奇风格的作品《本杰明·巴顿奇事》,两者截然相反,布拉德皮特饰演的本杰明逆生长,在人生最后阶段重新回到了婴儿小宝宝,慢慢在不经意间肉体和精神上都变成婴儿一样离开世界。而安东尼霍普金斯饰演的父亲,尽管在肉体上没有变成小宝宝,但大脑意识上都变成了小宝宝,大脑里的神经细胞渐渐退化死亡。

阿尔兹海默症似乎就像艾滋病一样,至今全世界的医生专家们都没有任何办法治愈他们,只能用药物延缓病情的发展。

临床上该疾病主要表现为患者一开始只是健忘,还是有很强的自尊心,硬撑着说我自己很好,就像电影里的父亲一样。紧接着,生活开始不能自理,需要人照顾,但他选择拒绝,因为他本人觉得自己很健康,他十分厌烦这样对待他,似乎社会抛下了他们。

...

影片所呈现的故事又不得不让人想到在“全球老龄化”成为当今人们饭桌上,聊天上离不开的社会话题,近年来许多关于“老人”的影视作品值得我们观众去思考:去年聚焦韩国性侵老年人电影《老妇人》,包括最近在中国电影院比较火热的《又见奈良》,都选择了老年人的视角,在这些作品中,“阿尔兹海默症”成为了核心话题。显然,“人口老龄化”和“老年痴呆”已成为日益严重的问题。

相信看过《父亲》这部影片的朋友都会对阿尔兹海默症这样的疾病有了全新的认识,这样的疾病不再只是影视作品中的煽情导火线,也不再只是与“健忘”划等号的一个符号。

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2019年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高收入国家十大死亡原因中,其中阿尔兹海默症排名第二,仅次于心脏病。预计到2050年在美国将有1400万人患有阿尔兹海默症。

...

毫无疑问,安东尼霍普金斯贡献出了教科书级别的表演,奥莉薇娅·科尔曼的表演同样也十分出色。霍普金斯出色的表演让人信服他患有阿尔兹海默症,值得同情,让人十分感动。

距离上一次霍普金斯获得奥斯卡奖已有将近30年之久了,那还是电影《沉默的羔羊》。这一次这部电影他饰演的角色也叫安东尼,年龄同样跟他本人一样也是84岁,关于理解这样充满复杂分离性格人物角色,他本人是这样描述的:

“我表演了太多年了,随着年龄的增长,表演变得越来越简单了。你年轻的时候,你想成为‘它’。我们以前有个给年轻演员建议的论坛活动,我对他们说的是,‘尽可能让自己简单一些,但是你想加上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理论,你想加入李·斯特拉斯伯格的方法,也没什么错。’我以前一直都是受到方法派表演的训练,随着时间的流逝,我在我的技巧中融入了一些快速的方法,就是保持简单,保持轻松,了解文本。一旦你熟知文本,你就像是一个经验丰富的司机,完全是条件反射一样。”

的确,真正的好演员想要塑造一个立体得以让观众信服的角色是意在要保持真实的过程中又能表现得十分真诚,更难能可贵的是,投入进这种复杂的人物角色就是在刻画并且体验不同人的另一种生活。甚至我可以说,霍普金斯此次的表演已超越了共情,在影片中他时而焕发活力,时而愤怒,时而尴尬,时而则十分悲伤,这是人物自我内心不同性格的搭建更是证明了影片父亲始终困在时间的虚幻性

但随着奥斯卡评奖标准日渐下滑(笑话),含金量也备受质疑,小金人的给予者更多看的是前期公关和宣传而非真正的伟大表演是多么讽刺啊!

...

最后对于阿尔兹海默症也就是老年痴呆症还了解不多的人,这部影片是一部值得欣赏的片子。本片告诉我们,当一个人患有此症,请一定要爱他/她,珍惜他/她,趁他还能记住你,因为这是一个从精神向现实的摧残。

就像影片的最后,父亲的身躯退化成一个小孩喊着叫妈妈。困在时间里的日子,是无法替代的亲情与爱,关心他们吧,就是在关心自己。“他们”是我们的父母、长辈、亲朋好友还有可能,是未来的自己……

我也希望这样的佳作不应该被忽视,尽快引进到国内,让更多的人欣赏到这样一部感动的作品!

...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