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首发公众号:那一只芦苇
一条苏州河静静流淌,一边是歌舞升天的租界,一边是残酷阴森的战场。
第一天清晨,日军发起了第一次冲锋;谁也没有想到这次战斗会这般轻松地结束。大门落下,埋伏的中国军队将这小股日军悉数歼灭。
连长收缴武器时的意气风发,给几个逃兵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还在前几天,端午亲眼目睹了,仅仅几分钟内,自己的几十位弟兄地在日军几个骑兵的铁足践踏下死伤殆尽。可今天,这些日军们,倒在了中国士兵的脚下。
逃兵们并没有那么勇敢,他们来时就没想过要杀日本人;端午还想过从上海坐邮轮到英国旅行,他还想着什么时候能回到老母亲的身边,看着自己家里的田。
队长让他杀俘虏,他颤抖举起枪,又无力地放下。直到队长把他推到俘虏的身前,向他喊道:“杀你叔的人就是他。”端午才在怒吼中恐惧地射出这发子弹。
俘虏倒下了,他止不住地抖腿......
战士们的那份热血与勇敢对逃兵来说太过陌生。晚上端午和老算盘等三人要从水道逃跑;但发现日军的小分队也在这时偷游了进来,他们小心翼翼地避开日军,游到了外面的苏州河。端午转头看到另一支日军队伍正偷偷从后面的窗户中翻进大楼。
老算盘示意端午赶紧游,端午这刻想到侄子还在楼里,于是大声提醒楼里的战士。呼喊声也让隔岸的百姓觉察到了日军,人们纷纷朝楼大喊:“兄弟们,鬼子来了。”手电筒、探照灯的光,狠狠打在墙上。
为什么要打仗?端午现在想到,他要守护自己的侄子、母亲。而隔岸的百姓则意识到,这场仗不只是那四百多个战士在孤立奋战,这也是场为他们打的仗。
第二天日军发起了大规模的冲锋,并且对外宣称:“将在3小时内攻下四行仓库。”
隔岸的中国人们正提心吊胆地看着对岸,默默为战士祈祷,日军侮辱的言论还在耳边回荡。
一个个中国士兵被击倒了,而一个个中国士兵又站到了他们的身边。“兄弟,求求你,补上我的位置,鬼子要上来了。”听到奄奄一息的战士恳求声,懦弱的瓜怂也举起了枪,颤抖地走向前去。而当瓜怂受伤时,老算盘也不顾生死,跑去救援。
日军铁了心要拿下仓库,他们派出了拆楼机和爆破组。战士们的手榴弹不再起作用,挖掘机的外壳和防爆的盾牌会弹开它们。眼看仓库将被炸开缺口,无可奈何,百姓们紧闭双眼。战士陈树生站起身,他身上扎了一大捆手榴弹,他坚毅的神情展露了视死如归的决心,“把这个寄给我娘。”说完,冲向窗口,一颗颗子弹打透了他的身体,但却阻止不了他的前行。扯开拉扣,纵身一跃,单薄的人影正飞速落向大片厚厚的铁甲。
“轰——”随着一声巨响,尘土飞扬,日军的铁板被炸开了口。
后继的日军继续跟进,铁板又将合上。而此时的楼上却多了一条长队,他们有着同样的装束,中国军服外绑着一圈圈手榴弹。
“湖北通城,李满仓。”“湖南浏阳,王金斗”“娘,孩儿不孝了。”
一声接一声的宣告,一次又一次的爆炸。爆炸声在苏州河岸回荡,荡到了死寂的对岸。
百姓们被震撼了,何香凝先生哽咽着,脸庞上两行泪迹,“国人皆如此,倭寇何敢?”
三小时过去,日本军撤退了。战士们已无力庆祝,躺下身喘息。欢呼声却在对岸蔓延——“三小时到了,日本人食言咯。”卖报小伙踏着飞快的步伐,迫不及待地向天下宣告;楼上的书生坐回了屋里,止不住为这群铁血男儿喝彩;戏子们迈开了舞步,唱着振奋人心的桥段;连尊贵的歌女也停在窗前,静静遥望这些质朴的男人们。
这些欢笑与泪水,狠狠洗刷着几个月来国人心中的屈辱。那经历太多恐惧而麻木的心,又热腾腾地跳起,越发越高。
这几场漂亮的战斗传到了中国军队总部,为了与战士们取得联系,方便传到指示,要搭一个电话线。通向大楼的桥早被日军狙击手盯死。租界的男儿们,前仆后继地抱着线圈冲向前去,他们纷纷倒在桥上。
这时候,臭名远扬的恶徒从赌场走了出来,他一步踏上电缆车,将昂贵的西服潇洒地扔向乞丐,跳下车,把头发系在脑后,捋了捋衣服,便快步冲上桥。奋力将线圈丢向了大楼后,他倒在了血泊中......
夜晚,女孩带着国旗偷渡过河。国旗带给了战士欢欣,又让战士们愁苦:是否升旗?那在铁杆上随风飘荡的旗帜是国家的灵魂象征,是军队意志的寄托;可同时也是敌人不计一切代价要夺取的眼中钉。升了国旗,如何实现坚守两天的任务?上级正要借此表露我们的态度,以此取得布鲁塞尔会议上的诸国的支援。
这天夜里,谢团长与几百位兄弟郑重讨论了此事,决定升旗。
现代人可能永远不能理解,战时人看到国旗重新飘荡在身旁的激昂感情。我们只是幼时看着操场上冉冉升起的国旗有感到喜悦,最多在奥运会上,看到刘翔在国歌奏起时落下泪水感到动容,伴随着油然而生的自豪感。但绝不可能体验到战争时,军人们看到飘荡国旗心中的震撼。他们曾经历过国旗被日军从楼上推落的屈辱,取而代之是红日白旗;他们也曾经扛着我们的旗帜和兄弟们奔赴前线;他们还在飘荡的旗帜下,伴着那声昂扬的冲锋声号,挥洒热血、冲锋陷阵。
这是中国的国旗,这是军队的国旗,这是他们的国旗。
寒风中,楼顶上,几百人笔直站立。阳光有些凄凉,在几万只眼睛的注视下,久违的旗帜又重新出现在上海,立在摇摇欲坠的大楼上。
苏州河静静流淌,一切就像回到从前。
日军飞机果然派出飞机扫射楼顶。旗杆被打断了,几个人立马围在下面,将旗推了起来。飞机一个回头,一梭子打在他们身上,人群倒下;一群人又扑了上去,将旗子狠狠撑住。不会有观众再问了:“不过是一面旗,他们为什么要这样?”
原来国旗并不只是一根木杆和一块上了色的布料。
英国方面为了租界的百姓要求日军退军。国旗最终是保住了。
战斗到这算是结束了,布鲁塞尔会议推迟,战斗已不再有意义。特派员前来转达上级指令:“退兵!”为将来的反击留下兵种。
“战争背后是政治。”特派员说道。
谢团长感到愤怒,因为他们的战斗并非作秀;他和弟兄出生入死拼搏绝不是为了给洋人看戏。让他们挥洒热血的,是这片土地,是那些黑头发黄皮肤的中国人,是几千年来传承的中华民族精神。就和只身冲向十万大军的常山赵子龙一样,这对国家民族的忠诚,这以死报国的坚决,这明知失败,却毅然决然的勇敢,始终流淌在我们炎黄子孙的血液中。
为什么要打一场明知会败的仗?除了听从上级的命令,或者唤醒四万万的同胞,这远有更加崇高的理由——因为这场仗是为国家与民族而战,我们男儿必须战斗。这也是伟大的悲剧精神——英雄的伟大不在于他的胜利,而在于他面对必定覆灭的命运而展现出的无畏精神。
在民主观念盛行的今天,在个体自由不断被看重的今天,人们对这些爱国精神,传统美德不再看重。那自诩观念先进的年轻人,以自身的文明举止而自豪,他们觉得过去当兵脑袋里想的“种田、女人”太过粗鄙,除了爱国就没有其它考虑简直可笑。可当那些所谓的俗人把一捆捆手榴弹缠绕在自己的身上,没有任何畏惧地向楼下跃去;在这高尚的行为和热烈的情感对照下,娇弱的文明人只该感到羞愧。(我并不是否定人性,推崇狂热的民族主义;但面对亲人、爱人被羞辱、家乡被侵占,人性的你能冷漠得无动于衷;这人性的价值便值得质疑。)
现在有太多这样的读书人了,读过些自由平等的书,便拿着这蹩脚的武器到处大展拳脚。他们讨厌国家的概念,因为国家只该是他们的奴仆;他们认为自我就该高高在上,好像现在的一切都是凭空得来,他们享受的也是理所当然;他们甚至对传统美德也大肆抨击,孝顺父母、尊敬兄弟成了封建残余。读书思考的结果便是,他什么义务都不用承担,他们什么传统都不需要遵循,他对这个社会没有任何责任。即使是一个没有读过书的人,只要生长环境不太差,也不会像他们这般。
这些自视甚高的读书人,最终成了社会的寄生虫。
我想这就是《八佰》于我们当今时代的意义吧!我们应该知道,当今的和平之花是以多少先烈的血液灌溉的——向先烈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稍有遗憾的是,《八佰》上映没有摆脱意识形态;删去的旗帜飘荡部分,以及后面与前后情节显得格格不入的批判,导致观众无法激起更崇高的情感,不断用人物对话来煽情与前刚开始战士们英勇行为的激发情感相比显得矫情。
我们只能等待,毕竟近些年,国家开始承认国民党在战场上的功绩,这已是很大进步。希望将来,我们能在荧屏上看到国民党的旗帜在抗日战场上随风飘荡,那时候则说明我们国家已经足够强大,可以自信地来讲述这段历史真相。
应该让后人意识到,我们的民族从来不缺英雄,也从来不缺伟大的精神。几十年前,当战争来临时,我们中华民族上下一心,四万万有种的中国人,用身躯铸成了一道道铁血防线;国人从未停过抗争,除了贫苦百姓奋起反抗,代表国家精神的精英阶层也在力挽狂澜。这高贵的血统和伟大的精神滋养着我们炎黄子孙;中华民族将在它们的陪伴下,自豪地前行。